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龙须沟剧本,以下6个关于龙须沟剧本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老舍的剧本《龙须沟》《 》
《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
《龙须沟》主要讲了什么?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中国3幕话剧作品《龙须沟》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 剧本写在臭水沟龙须沟边的一个小杂院里住了四户人家: 文弱胆小的旧艺人程疯子,因被黑社会势力欺凌成了“疯子”,他妻子娘子善良、耐劳,靠摆香烟摊支撑这个家;车夫丁四脾气暴躁,妻子丁四嫂是个刀子嘴豆腐心,于是在生活重压下夫妻间常有摩擦;王大妈的女儿二春一心只想早日离开这个臭水沟,可王大妈虽也恨这龙须沟,却因为这里有活干,饿不死人,死活不准二春离开龙须沟;还有刚直敢说的瓦匠赵老头。这些大杂院里的小人物,年年交钱盼修沟;可龙须沟依然臭气熏天,沟边泥泞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彻底治理龙须沟,不仅沟水清澈,而且大杂院的人吃上了自来水。剧本通过龙须沟人民新旧社会的生活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新政府。 全剧形象生动,语言精炼,蕴含着现实主义的思想光辉。作者因创作此剧获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话剧《龙须沟》写的是哪四户人家?
剧本写在臭水沟龙须沟边的一个小杂院里住了四户人家:文弱胆小的旧艺人程疯子,因被黑社会势力欺凌成了“疯子”,他妻子娘子善良、耐劳,靠摆香烟摊支撑这个家;车夫丁四脾气暴躁,妻子丁四嫂是个刀子嘴豆腐心,于是在生活重压下夫妻间常有摩擦;王大妈的女儿二春一心只想早日离开这个臭水沟,可王大妈虽也恨这龙须沟,却因为这里有活干,饿不死人,死活不准二春离开龙须沟;还有刚直敢说的瓦匠赵老头。这些大杂院里的小人物,年年交钱盼修沟;可龙须沟依然臭气熏天,沟边泥泞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彻底治理龙须沟,不仅沟水清澈,而且大杂院的人吃上了自来水。剧本通过龙须沟人民新旧社会的生活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新政府。
龙须沟作者
《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
《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话剧内容: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龙须沟》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中心思想以及人民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治理龙须沟惊动了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当时北京刚刚解放,好多人不了解共产党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老百姓了解了共产党。社会各界人士对治理龙须沟也予以广泛关注。通过龙须沟治理,使百姓认为新政府是为人民除污去害。政府不像先前的反动统治者那么只管给达官贵人修路盖楼房,也不那么只管修整通衡大路,粉饰太平,而是先找最迫切的事情做。尽管龙须沟是在偏僻的地方,政府并不因其偏僻而忽视。这因为是人民政府,所以真给人民服务。
话剧点评:
1、该剧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2、该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3、该剧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 ,却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 表现生活的真实。
4、《龙须沟》以人民政府改造龙须沟为背景,以大杂院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新旧社会对照的主题。新时期,剧作家李龙云创作话剧《小井胡同》,新世纪他又捧出剧本《万家灯火》,均聚焦龙须沟地区居民的市井生活与人事变迁,既是向他所钟爱的老舍先生的致敬,也是对他生于兹长于兹的北京南城的抒怀。70年来,龙须沟地区旧貌换新颜的时代巨变,呈现在两代剧作家的笔下,更闪耀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龙须沟》创作的背后故事:
1949年,刚刚从美国回到北京的老舍,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深入到北京南城体验生活,在了解了底层民情之后,创作了三幕话剧《龙须沟》。1951年2月,《龙须沟》首演,轰动京城,连演55场。演出该剧的是当时还是歌剧、话剧、舞蹈等综合性艺术团体的“老人艺”,这也是人艺成立之初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原创话剧。
1951年春,《龙须沟》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北京看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因为《龙须沟》的巨大影响力,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也是从1949年至今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艺术家。
一年多后的1952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和关心下,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龙须沟》由此成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
同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话剧原班人马主演的电影《龙须沟》上映,当年仅23岁的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成为中国戏剧史和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形象。“先有《龙须沟》,后有北京人艺”。回望新中国的演剧史,话剧《龙须沟》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是老舍和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并合作的第一个戏,更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剧风格。
《龙须沟》开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对北京人艺乃至中国话剧,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
老舍创作的话剧《龙须沟》,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北京的底层人民生活,反映了北京南城一个贫民区的变化,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社会的歌颂。《龙须沟》首演于1951年2月1日,恰逢北京和平解放两周年。而老舍的创作大约从上一年的夏天就已经开始了。
1950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宴请从美国回来的老舍,鼓励他多为人民而进行创作,多写他自己所熟悉的北京,多写北京解放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老舍当时便表示要以北京龙须沟的变迁为题材写一个话剧,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来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并表示已约好在第二天就去龙须沟实地采访,周恩来连声说:“对,对,一定要去,等着看你的新戏。”
龙须沟曾是北京南城的一条臭水沟,就在今天天坛北门附近的金鱼池。当时的龙须沟垃圾满地,恶臭不断,居住了很多从外地逃荒来的底层人民,也有一些本地居民。
1950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龙须沟。老舍的创作触动也正源于此。
第二天,老舍就和当时的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等人一起来到龙须沟实地采访,到工地去看修建工程,为创作《龙须沟》收集素材。但由于老舍的腿病严重,不能经常出门实地踏访。于是,老人艺派出了年轻人林斤澜,由他去龙须沟实地采访,收集素材,供老舍先生创作使用。在仔细阅读了修建龙须沟的文件并结合实地考察后,老舍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构思,他回忆说:“在这苦闷的半个月中,时时有一座小杂院呈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到龙须沟去的时候,看见的一个小杂院——院子很小,屋子很小很低很破,窗前晒着湿漉漉的破衣与破被,有两三个妇女在院中工作;这些,我都一一看全,因为院墙已经塌倒,毫无障碍。灵机一动,我抓住了这个小杂院,就教它作我的舞台吧!”
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老舍写出三幕话剧《龙须沟》。剧种讲述了在龙须沟沟沿的一个小杂院里,住着四家人,老舍通过塑造了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等众多性格各异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反映了新社会的巨变。
剧本完成后,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邀请了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外语系主任的焦菊隐担任导演。焦菊隐是留学法国的博士,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也是把《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戏剧搬上中国舞台的第一人。收到人艺的邀请后,焦菊隐隐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有机会可以在中国进行艺术实践,建立一个像莫斯科剧院那样的中国话剧院。他辞掉了在北师大的工作,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安稳工作,专心来人艺排戏。《龙须沟》是焦菊隐在人艺排的第一部作品,也让他正式走上了导演的艺术生涯。排演之初,老舍的剧本曾面临缺乏“戏剧性”的争议。但是,焦菊隐却从老舍的剧本中看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契诃夫,他读过剧本之后曾经感叹:“老舍先生以鬼斧神工的手笔,只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和他的思想与情感刻画得生动。”那时候,老人艺剧院刚刚成立不久,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他只提出一个要求:演员必须体验生活。焦菊隐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为基础,围绕着在舞台上“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个中心来进行导演构思。在他的要求下,导演带头,剧组全体人员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到龙须沟去体验生活。演员们每天去和当地居民谈心,记笔记。有时还赶上了大暴雨,在还未完全修好的龙须沟周围,淌着漫出的臭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待到后半夜。焦菊隐发动演员根据体验生活的心得,给剧本提意见。老舍的剧本被改动了70多处。改动的主要是台词,人物没有动。老舍后来说:“这本戏写起来很快。我差不多是一口气写完了三幕的。这,可就难免这里那里有些漏洞:经焦先生费心东安一个锯子,西补一点油灰,它才成为完整的器皿。”
这些实地体验的经历,最终都被他们在舞台上一一鲜明地呈现了出来。那一个个极其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流淌着现实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轮连演55场的《龙须沟》一时风靡北京,被拍成电影后更是在全国收获了巨大的反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龙须沟》的艺术影响力从未散去,程疯子、丁四嫂这些形象扎根在几代观众心间,令人难忘。
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以此剧为开端,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和地道的京味儿,北京人艺独树一帜的演剧风格初步奠定。在其后的六十多年中,人艺始终遵循着《龙须沟》开启的现实主义戏剧道路不断前进。而焦菊隐导演,也由该剧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探索。1953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此剧,顺应当时的形势做了修改。但在此后长达56年的时间里,《龙须沟》因其过强的历史与时代色彩,未曾再与观众们见过面。直到2009年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了《龙须沟》。老艺术家顾威执导,杨立新出演程疯子。时隔了56年,《龙须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先生思想。2012年,北京人艺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展演,《龙须沟》作为开篇之作再度隆重上演。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6年9月创作出《骆驼祥子》,引起文坛轰动,后成其代表作。
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龙须沟》作者是谁?
《龙须沟》作者是老舍。
《龙须沟》是老舍的创作的3幕话剧,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该剧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龙须沟》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辛酸与苦难的生活历程以及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居住在这个小杂院里的北京平民形象,特别是通过对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从充满艰辛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
作品影响:
因为《龙须沟》的巨大影响力,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也是从1949年至今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艺术家。
《龙须沟》的作者是谁?
《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龙须沟》的作者老舍的经历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由一名叫刘寿绵的满族黄带子贵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这些生活在老舍未完成的自传《正红旗下》里面有描述。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龙须沟剧本」龙须沟剧本台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