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风俗」东北人过年的风俗视频

2024-12-22 18:01:14 百科达人 47阅读 回答者:百科高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东北人风俗,以下6个关于东北人风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东北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东北有什么民风民俗?东北有什么风俗啊?具体一点!东北的节日习俗有什么?东北有哪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东北人风俗,以下6个关于东北人风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东北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 东北有什么民风民俗?
  • 东北有什么风俗啊?具体一点!
  • 东北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 东北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 东北有哪些神奇的习俗与习惯?
  • 东北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1、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2、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4、在东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灯笼要保持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5、高跷和秧歌这一传统项目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年会有高跷和秧歌表演。

    扩展资料:

    东北地区一般指的是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族、秽貘夫余高句丽百济朝鲜族、肃慎挹娄靺鞨女真满族、商族古燕族汉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权行政区布局变迁对东北历史的影响。

    东北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地区

    东北有什么民风民俗?

    东北的民风民俗包括:二人转,扭秧歌、火盆等

    1、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2、扭秧歌

    扭秧歌,是东北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3、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

    拓展资料:

    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世纪);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不是行政区;“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

    东北有什么风俗啊?具体一点!

    东北风俗有以下几点

    (1)四大香 :开江的鱼、下蛋的鸡、回笼的觉、二房的妻。

    这四大香不难理解,是指四种叫人向往的梦想,实际上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理解。

    开江的鱼。初春料峭冰雪融化,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据说最好吃,做这种鱼要用开江的水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为什么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呢?这个就谁也说不明白了。其实鱼最好吃的时候应该是鱼肥的时候,肥鱼才好吃,瘦鱼是不好吃的。而开江时的鱼是最瘦的,经历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在冰下的鱼生活得很苦,没什么可吃的,活动范围又小,处于饥饿状态,身体里储存的养分已经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是最没滋味的了。而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刚刚从冬天里熬过来的,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饿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干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开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网捕鱼,捕上来的鱼甚至都来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里的水了,连点调料也没有,但对于苦熬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来说,难道还有比鱼更好吃的嚼裹吗?绝对没有!所以人们就误认为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今天再也没什么人吃开江的鱼了,另外,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鱼也没有野生的了,全是饲料养出来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鸡。下蛋的鸡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较才知道。鸡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要嫩,一个是要鲜。而要满足这两点要求就必须符合下面三点要求:一,必须是当年的鸡,这样的鸡嫩。二,必须是母鸡,公鸡性成熟早,发生性行为就早,发生性行为之后的公鸡味道就不鲜美了。三,要未下过蛋的鸡,这样的鸡就如同少女一般味道自然要比生过孩子的鲜美了。所以说,民间传说炖老母鸡好吃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下了蛋的鸡就没有鲜美的味道了,还会有一种腥臊的味道。可是在过去,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没有什么可吃的,在母鸡下蛋的几个月里人们是很难吃到鸡的,总也吃不到鸡,自然就想吃鸡了,所以就对下蛋的鸡垂涎三尺。可是这个时间段内,人们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吃鸡的,这就导致了人们认为下蛋的鸡是最好吃的观念。

    回笼的觉。睡回笼觉是很舒服的,但必须在寒冷的冬天感受才会深刻,其他季节是无法感受出来的。过去,人们冬天里是没有经济能力在夜晚里把屋子烧得暖暖的,通常夜晚里都要熄火。可是你要知道,东北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夜晚屋子里都在零度以下,屋子里是要冻冰的。在这样的屋子里睡觉,人们都要把自己紧紧地包裹在棉被里,甚至连脸也要埋到被子里面,露出的头发,尤其是刘海儿部分是要上霜的。在这样的夜晚里人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起来出被窝的,尤其是凌晨的时候。可是凌晨却恰恰是要起来的,如起来磨豆腐、喂牲口等等很多事情需要这个时候做。起来干完活之后,人们的困劲还没有消退,就又急急忙忙钻回被窝,接着再睡。外面很寒冷,钻到被窝里自然就感到热乎乎的舒服,这是一种无比的享受,所以回笼觉就显得舒服无比了。

    二房的妻。过去人们娶妻比较早,对夫妻之间的事情很不了解,在懵懵懂懂状态下毫无乐趣而言,所以首婚对于男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和探索,而再娶时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知道如何享受做人的乐趣,所以说娶来二房的妻是最香甜的事情了,新鲜而又知“礼”,当然这个“礼”是行“周公之礼”的“礼”了:)

    东北风俗(2)三宝

    东北三宝是过去东北人心目中的三宝,对于今天的东北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宝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时代可以废物变宝,也可以宝变废物,今天的东北三宝几近废物。

    那么什么是东北三宝呢?东北三宝具体指的就是人参、貂皮、靰鞡草。

    人参不用说了,人人都知道的东西,以吉林长白山出产的野山参最为宝贝,但东北人很少有人吃人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人参对东北人不起作用。全国最大的人参集散地就在吉林抚松,抚松的人参都是一大堆一大堆地卖,就如同卖大萝卜一般,价格极其便宜。在抚松人参市场连鹿鞭都成堆地卖,那才叫个牛逼呢!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毛皮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人们战胜严寒的利器,没有毛皮的人家是不可想像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离不开毛皮。毛皮中以貂皮最好,色泽光亮,柔软暖乎,关键是貂皮在冬天里不结冰不上霜,是上好的皮子。通常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才有条件用得上,实在爱美的姑娘也就对付个狐狸皮,普通人都使用狗皮、羊皮什么的。

    靰鞡草是东北特产,这种草具有干燥后不脆不断柔软温暖的特点,所以东北人都用靰鞡草来楦鞋抵御寒冷。过去的东北人冬天是很难过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御寒冷,尤其是没有棉鞋。冬天里,人们用整张的牛皮做成比脚大很多的鞋子,脚面部位用牛皮绳穿成一圈然后系上,这样一勒,鞋面就成了包子的褶子了,很有特点,这种鞋被称为牛皮靰鞡,简称靰鞡。靰鞡草的名字就来自于靰鞡鞋的名字。牛皮靰鞡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得起的,通常是赶车老板子才有资格穿,赶车老板子在大大的牛皮靰鞡里面再穿一个厚毡靴,也就是用毡子做的大毡袜,白色的,厚厚的,毡袜里面再楦进去靰鞡草,用靰鞡草把脚包住,没有袜子。

    靰鞡草需要先用木棒敲打软了才可以楦在鞋里,这样包裹后的脚很严实,但缺点是脚出汗了也散发不出去,就积攒在鞋里了,所以每天晚上脱鞋的时候,脚都是潮潮的,靰鞡草也是潮的,鞋子也是潮的,这样就必须用火烤,烤干了第二天才能穿。所以家家户户晚上都要把一家老小的鞋子里面的靰鞡草掏出来,和鞋子一起围放到炉子的周围烘烤,等第二天早晨起来了,鞋和靰鞡草就都烤干了,然后再把靰鞡草楦到鞋里面去。其实这样烤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离火太近就烤着了,鞋要是烤着了就坏了,就没有穿的了。如果离火太远,又没有烤好,第二天鞋还是潮的,这样潮的鞋穿出去立马就会冻住,脚也会被冻住。过去的东北人几乎人人的脚都被冻伤过,把脚冻掉的事情也是听说过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现一种橡胶棉鞋,也是牛皮靰鞡的样子,颜色通常是黑的,也有棕色的,东北人称之为胶皮靰鞡。这种胶皮靰鞡是东北人棉鞋的一次飞跃性进步,有了这种棉鞋后大家都可以在冬天里到户外活动了,这是对东北人的一次解放。但这种棉鞋也无法完全解决抵御寒冷的问题,也需要在里面楦靰鞡草,只是需要的靰鞡草不是很多罢了。对于东北人来说,那是一个难忘的靰鞡草时代。

    今天的东北人再也不需要靰鞡鞋了,所以靰鞡草也就没有了价值,于是东北的三宝又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角了。人参仍然是保健佳品,貂皮不再是保暖用的皮子,已经变成时髦女性的装饰品了,保暖的含义不复存在。鹿茸角是滋补壮阳的药品,要想成神仙,鹿茸角是不可少的。

    东北人对这三样新宝也不是很在乎了,因为已经有人工代替品出现了,美观实用。天然的东西虽然很好,但往往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无法达到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了。

    东北风俗(3)大酱

    东北人就没有不知道大酱的,我估计也没有人没吃过大酱的,因为大酱是东北人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副食。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都做大酱,还没听说哪家不做大酱的。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已经很少有做大酱的了,一个是东北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传统的大酱了,另一个是因为现在的大酱已经是机械化生产,成瓶成袋地出售了,所以人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再费事做大酱了。

    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酱很少是黄豆做的,为什么不再用黄豆做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用黄豆做大酱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大酱的厂家都改由玉米来做大酱了,而玉米做出的大酱一个是口感不好,味道不纯正,另一个就是没有营养。即使是标明用黄豆做的大酱,也不是百分百地用黄豆做的,黄豆只是大酱中的一部分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觉从商店里买回来的大酱味道不对劲也不好吃的原因所在了。

    大酱是东北的特产,之所以大酱是东北的特产,是因为做大酱的原料大豆是东北的特产。

    过去,一到秋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大酱,首先要把黄豆洗干净,然后用大铁锅烀面,烀黄豆的时间大约要两三个小时,需要文火。烀好后的黄豆要捣碎,这个工序很费劲,不好捣,需要身体好又有劲的人来做,一大锅烀好的黄豆捣碎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捣碎后的黄豆脱成坯,坯子是长方形的块状,长度大约一尺多,宽度大约半尺多。然后用纸严密地包裹起来,放到屋子干爽通风的地方。这种包裹起来的长方形烀好的碎黄豆坯子称为大酱块子,所以东北学校的老师经常骂学习不好的学生的脑袋是大酱块子脑袋,也就是说这个学生的脑袋是死芯的,不转个,笨。

    做好的大酱块子一直要放到来年春天的五月,然后正式开始做大酱,也就是真正地开始用酱缸做大酱了,东北人把这个程序称之为下大酱。

    下大酱首先要把包裹了一冬的大酱块子打开,把裂缝中生的虫子用水冲洗掉,通常应该是不会生虫子的,除非没有包裹严实,没有包裹严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纸少,没有包严。为什么不多用些纸呢?因为没有纸,这就是时代。

    冲洗好的大酱块子,需要掰成拳头大小的碎块。凉干后倒入缸里,再倒入水,水要比碎大酱块子多很多,再放入适量的大粒盐。然后再把酱缸用纸封好,把封好的酱缸放到室外的园子里,让阳光照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酱发酵,发酵过程大约需要十多天。

    等发酵差不多了,再打开封纸,用大酱耙子捣酱。大酱耙子是用木头做的,一个圆木棒,一端钉一块巴掌大小的长方形小木板。每天都要捣酱十几分钟,通常启封后再发酵十多天就基本上可以吃了。但这还不算完,还需要每天捣酱,大酱每天仍然在发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乎持续整个夏天。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酱缸保护不好的话,就会生蛆,蛆长到一定长度就会顺着大酱缸的壁往上爬,大酱生蛆是做大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几乎所有人家的大酱都生过蛆。但大酱生蛆对人的身体是没有害处的,只是看着不舒服而已。所以东北有一句常用的话,就是:酱缸里面的蛆,不咬人硌痒人。这句话通常指那些让人讨厌的人。柏杨把中国人也形象地比喻成酱缸里面的蛆,说中国人只会在酱缸这么一个小天地里爬,还互相乱拱。

    大酱最简单也是最好吃的方法就是小葱蘸大酱,百吃不厌。

    现在非常时髦的韩国大酱与东北大酱不太一样,但韩国大酱是东北大酱的一个分支,韩国大酱是几百年前从东北流传过去的,东北大酱流传到朝鲜半岛后被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了。延边地区朝鲜人做的大酱则是典型的东北大酱,但也与东北汉族人做的大酱味道有所不同,具有民族特色。

    (4)南北大炕

    东北土著文化实际上就是满族文化,满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就拿家家户户睡觉的炕来说吧,就非常有特点,满族民居的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是朝阳的房子,这样建房子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对冬天屋子的取暖有很大好处。当然也有厢房,但厢房就比较少了,所以这里就不说了。

    满族民居最大特点就是屋子里面的炕特别显著,通常有两铺炕,一南一北互相对应,以大著称。过去东北人把窑姐卖淫称为卖大炕,就是因为用来卖淫的炕很大。

    平时一家人主要是以炕为活动舞台,屋子里很少有椅子,大家没事儿时都坐在炕上,通常是盘腿而坐。有事儿的人或者来人都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

    炕都是火炕,与外屋地上的大灶坑相连接,烧火做饭时烟就从炕下面的炕洞子通过,于是炕就热了,但要是在冬天里仅仅靠烧火做饭来把炕烧热了还达不到需要的热度,所以还要在炕洞子里烧木材。但由于炕大,受热的地方不均匀,炕头热度高一些,炕梢热度差一些。所以人们晚上睡觉时都愿意睡炕头,不愿意睡炕梢。但一家人谁睡炕头谁睡炕梢不是随便的,是由每人在家中的地位决定的,通常都是家里的男主人也就是一家的老爷子睡炕头,紧挨着的就是女主人了,然后才是孩子。但孩子睡觉的顺序通常却是越小的越靠炕头这边,越大的越靠炕梢一边。

    东北民居的炕不仅仅是睡觉的,还是取暖的。所以冬天时炕面上是不能放东西的,被褥什么的都要卷起来,以便用来散热,散热效果好,屋子就暖和。

    炕表面铺的是炕席,炕席是用高粱秸子编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纸进入生活后,有条件的人开始用牛皮纸糊炕,上面刷上清油,这样的炕面非常明亮,而且还干净,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倍。

    炕很重要,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东北民居没有炕,那简直不敢想像。东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饭的时候炕上放一个炕桌,家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盘腿坐在最里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里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负责给大家添饭递东西什么的,是伺候吃饭的。

    孩子们放学写作业或玩耍也是在炕上,来人了也是要让到炕上去坐的,通常每一家人都会有一个烟笸箩,里面放着烟叶、烟纸和火柴,来人了就把烟笸箩往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一推,说自己卷一只烟抽吧,于是大家就人手一只烟,吞云吐雾起来。

    可以说炕是东北老百姓生活的舞台。

    东北风俗(5)烟袋锅子

    过去的东北人抽烟是个风俗习惯,人人都抽。为什么东北人有抽烟的习惯呢?这与东北的气候有关。东北是个寒冷的地方,在零度以下的天气大约一年能有半年,而零下三四十度气温也很常见,冬天正常的温度也都在零下二十多度,即使气候变暖的今天也是很寒冷的。

    寒冷的冬天还要经常大雪纷飞,大雪封门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东北人就都呆在家里不出屋,什么活都不干了,也什么活都无法干了,东北人习惯地称之为猫冬,与动物冬眠差不多。

    但人不是动物,动物冬眠时可以呼呼睡大觉,人是要活动的。那么大冬天的,人在屋子里都干些什么呢?那就是抽烟了。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抽,每天都抽得乌烟瘴气,冬天房子密封很严,烟雾也不容易散去,大家就在烟雾中生活,所以老一代东北人患气管炎肺气肿的特别多,冬天咳嗽喘不上来气,这种地方病固然与气候有关,但与抽烟和在烟雾中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东北人抽的是大烟叶,自己种的,或者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一捆一捆的,烟叶压得纸一般平展,颜色焦黄,很好看。每一捆一二斤左右。烟叶是比较潮的,需要继续晾干或者炕干,只有干了之后才好抽。

    通常每家都会有一个烟笸箩,用来装炕好的烟叶,里面还有火柴、卷烟纸。要抽烟就把烟笸箩拿过来卷一只,客人要是来了,首先拿出来招待客人的也是这个烟笸箩,只有比较特殊一点的才要倒水什么的,而普通熟悉的街坊邻居来了就是拿烟笸箩招待,大家边卷烟边闲聊,家长里短的事情就都出来了。

    但在三四十年前,纸是比较少见的,用纸卷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最常用的就是烟袋锅子,烟袋锅子是用铜或铁铸的,锅子本身直径大约有半寸左右,安在一个中间是空的木杆子上,另一头是一个同样的铜或铁铸的烟袋嘴。抽的时候把碎烟叶装到烟袋锅里,用手指按得实实的,然后点着了一口一口地抽。这种烟袋锅子通常是专用的,抽烟的人每人都有一个,自己抽自己的,只是在自己偶尔没有带,才借用别人的抽一锅子。外出也要带上自己的烟袋锅子,随身带的烟袋锅子比较短小,便于携带,在家里用的烟袋锅子就比较长了。烟袋杆子长,可以把一部分烟袋油子挂住,对身体稍微有点好处。

    东北以外的人,都很希奇东北的大姑娘为什么要叼一个大烟袋锅子,其实过去的东北人几乎人人都叼一个烟袋锅子,叼一个烟袋锅子并不是大姑娘的专利。当你看到人人都叼一个烟袋锅子的时候也就感觉不到大姑娘叼一个大烟袋锅子有什么希奇的了。

    东北风俗(6)酸菜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里离不开的好嚼裹,如果没了酸菜,真不知道东北人冬天里还怎么过。

    为什么东北人要吃酸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东北有一个漫长寒冷的冬季,在冬季里,没有任何新鲜的蔬菜,可是人又无法长时间地离开蔬菜,所以东北人就发明了酸菜,用来解决冬天里没有蔬菜的困难。

    过去的东北是很难在冬季储存大量的蔬菜的,当然东北人也知道用窖来储存,但用窖储存很不经济。秋天时要挖窖,窖要挖得很深,起码要两米以上才行,不然就冻了。可是即使挖了一个标准的菜窖也储存不了不多少的蔬菜,并且在窖里储存蔬菜很容易烂,得经常翻个。一棵很大的白菜,等到冬天从菜窖里拿出来就所省无几了。

    东北人准备过冬的冬储菜样数很少,基本上就是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有限的几样,所以酸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腌制酸菜比较费事,现在的东北人已经没有谁自己腌制酸菜了,都是买着吃,或者去饭店吃。但饭店的酸菜基本都不是腌制的,而是用醋勾兑的,并且不是白菜而是大头菜,这样的酸菜不仅口感不好,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腌制酸菜的时间是在深秋季节,大白菜上市了,家家户户都成百上千斤地买白菜,一部分当作冬储菜凉干后,作为冬天的新鲜菜吃,另一部分就是用来腌制酸菜了。

    腌制酸菜的方法首先要把白菜的烂帮去掉,用开水洗净,码放在缸里,倒入凉水,加入适量的大粒盐,加入多少大粒盐需要根据腌制的白菜多少来定,盐多了酸菜不容易发酵,少了又容易烂,所以要掌握好放盐的数量。

    白菜比重比较小,放入水后上浮,要用重物来压,通常是用一块大石头来压,水不是一次就能加妥的,需要根据白菜发酵程度来续添。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个礼拜,这个之后就基本不需要再去管理它了,让它自己去发酵。

    从白菜入缸到腌好需要两三个月时间,也就是要到冬天的时候才能吃。

    冬天从缸里捞酸菜是一件很苦的活,没人愿干,缸里的酸菜水寒冷冰人,捞几棵就能把手指头冻得很痛很痛,然后麻木。

    酸菜的烹制方法基本就是熬,炒酸菜很少。现在饭店烹制酸菜的方法都是炒了,这样做的酸菜好吃,但是费油,所以过去的东北人是很少吃炒酸菜的。

    标准的熬酸菜方法是带肉的猪骨头、土豆与酸菜一起熬,这样熬出来的酸菜非常好吃,可以说是白吃不厌。但这种吃法在今天的东北饭店里已经很难吃到了,因为这种吃法费工费事,对于饭店来讲很不合算。

    配合酸菜的最好主食就是大馇子粥和大饼子了。

    有机会可以到东北尝一尝熬酸菜的味道,保证你吃了这回想下回:)

    东北风俗(7)二人转

    二人转纯粹是东北的地方戏,说二人转是戏已经是抬举二人转了,其实二人转根本就够不成戏的规模,只是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再配合形体挑逗的哼哼呀呀地喊唱。

    大约在二百年以前,东北是个很荒凉的东方,被称作北大荒,这里的居民生活很艰苦,整日披星戴月地劳作,麻醉自我的自娱自乐歌唱形式便在劳动中产生了。开始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一两个会唱歌的人站起来给大家随便唱上几句没腔没调的所谓的歌或曲,目的是逗乐子,大家在嘻嘻哈哈之中忘记了疲劳,这种逗乐子的原始娱乐形式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二人转,所以二人转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还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初期的二人转都是男的表演,一个原因是在田间劳作的人都是男的,所以站出来表演的自然也就是男的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封建,女的是不能在男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所以初期的二人转是没有女人参与表演的。

    只有男人参与的活动就粗鲁多了,男人在一起说的话什么都有,没有忌讳,男人的表演自然要把女人作为中心内容,或者是表演男女之间的事情。为了把女人表演的更为逼真,于是就出现了由男人扮演女人的角色,行当中称之为坤角。

    后来当女人可以登上台面的时候坤角就由女人来扮演了,可是二人转里的唱词与说辞乃至动作都仍然是沿袭男人时代的粗俗风格,充满了野性与淳朴的打情骂俏甚至是黄色的东西,而被戏弄的往往又都是女方,所以为方便起见,二人转的女角几乎与男角都是夫妻关系,或者是男女朋友关系,这样在舞台上配合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没有吃亏与占便宜之分。

    二人转发展了,自然也就形成了规模,这就是所谓的拉场戏,拉场戏已经可以说是戏了,比二人转进步了。但拉场戏没有二人转普及,因为演二人转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只要能站个人的地方就能表演,而拉场戏则要有场子,所以二人转发展很快。

    二人转的演员都很穷,挣得少,唱戏累。农闲季节是看二人转人最多的时候,是演员最挣钱的时间段,每天都要到处赶场子,呼哧带喘的。

    在东北,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有一个二人转的场子,票价在2元到5元之间,整场大约三四个小时,由五六对演员轮番表演。通常场子都很小,能坐一百多人的场子就算比较大的了。

    现在的二人转已经注入了新鲜的内容了,加入了很多流行的成分,包括流行歌曲什么的,气氛十分活跃。演员的功底都很深厚,一点也不比春节晚会上的演员差多少,只是没有出头的机会而已。

    现在的二人转已经从田间地头走入到城市里的剧场了,演出的气氛豪华了,但二人转的本身特点却少了许多,尤其是二人转特有的荤口被赶尽杀绝,使二人转减色不少,甚至你都看不出是不是二人转了,这不能不说是二人转的悲哀。

    不过你要看原滋原味的二人转还是可以看到的,但你必须到农村去,到火热的生产第一线去,也就是到真正的人民群众中间去,到那里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二人转,但你肯去吗?

    东北风俗(8)大饼子

    在过去,大饼子是东北人几乎每天都要吃的东西,什么东西总吃都是不好吃的,何况本身就不好吃的大饼子呢!

    大饼子是包米面做的一种家常食品,把包米面和成干泥状,然后抓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用两手团一团,按成类似手掌大小的椭圆型扁饼,用力摔到大铁锅的帮部,一个挨着一个,围锅贴一圈,锅的中间放水,弄好后,盖上锅盖,开锅二十分钟左右就好了。

    做大饼子需要一定的技巧,一个是和的面不能太稀,太稀,做不成型,贴到锅上容易往下出溜,出溜到锅的下部就泡水了。另一个是往锅帮上摔的时候,一定要先把锅烧热了,并且还要达到一定的热度,如果热度不够,贴上的大饼子也会因重力的问题出溜到水里去。第三就是最好和好的包米面先发一下,虽然发酵过的包米面做出来的大饼子也不会膨胀起来,但发酵过后做出来的大饼子效果还是要好一些的。通常人们做大饼子还是用烫面的,主要原因是烫面的大饼子好做,不费事。再一个就是做的时候可以往包米面里掺一点糖或者糖精,好吃,但困难的人家就不放糖了。

    做大饼子也可以与菜一起做,这样可以节省柴禾,也可以节省时间。与大饼子一起做的菜必须得是熬菜,这样的菜可以盖上锅盖一起焖。最适合与大饼子一起做的菜就是熬豆角了,先把豆角熬一会儿,然后再贴大饼子,因为大饼子需要的时间短,熬豆角需要的时间长。

    熬的豆角放在大锅的中间,大饼子围在周围贴一圈,可是通常大饼子不会老老实实贴在那个位置不动,它会往下出溜的,如果下面是熬的豆角而不是水,那往下出溜到菜的部位的大饼子是最好吃的,带有菜的咸淡儿。大饼子由于往下出溜,必然就会拉长大饼子的面积,这样出现的嘎巴就多了,嘎巴也是大饼子比较好吃的部分,但如果嘎巴太重了也就是太煳了也就不好吃了,这需要一个度。

    做大饼子需要大铁锅,而现在的东北人家已经很少有使用大铁锅做饭了,所以也就无法做大饼子了。但大饼子熬豆角确实很好吃,人们都很怀念这种吃法,所以这种吃法就被饭店给挪用了,现在很多饭店都有这个大饼子熬豆角的菜式,由于大饼子与豆角是一个锅里做出来,所以这个菜式被称为“一锅出”。也有把大饼子叫锅贴的,这是因为大饼子是用锅贴出来。

    如果要说什么嚼裹是典型东北人吃的,又比较好吃,那“一锅出”是当之无愧的,就不知道现在的吉菜系列里包不包括这个品种,如果不包括,那将是吉菜的一大缺憾。

    东北人骂人的时候经常会说谁谁是大饼子脸,其实大饼子的形状还是不错的,鸭蛋形,缺点就是扁平了点:)

    东北风俗(9)打糕

    朝鲜民族是东北一支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影响比较广泛,尤其在饮食方面更是一只独秀,今天我要说的打糕就是朝鲜民族食品中的骄傲。

    打糕是朝鲜族典型的民族食品,过去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节日里才做,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朝鲜族聚集的延边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打糕。由于打糕非常有特点,所以也深受东北地区其他民族的喜爱,因此打糕也就成为了东北人喜欢爱的一种特色食品了。

    正宗的打糕做起来比较费事,首先要把泡好的黏大米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大木锤反复捶打,现在石臼比较少见了,人们就改用木槽子了。这个活通常由年轻有力的大小伙子来干,是体力活,一般人捶打几下就干不动了。捶打时间需要很长,要一直把黏大米捶打稀碎成团才行,然后切成女孩子拳头大小的块,再用黄豆面沾裹起来,避免互相之间粘连,吃的时候可以蘸白糖或者就菜吃。

    朝鲜民族的打糕与汉民族的切糕不一样,味道,口感,均不同,打糕要更有特色一些。配合打糕的菜肴要求很简单,最好是朝鲜族的辣白菜或者腌制的桔梗比较好一点,如能有一碗大酱汤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打糕比较抗饿,所以不用吃多少就饱了。现在东北很多大城市里都能买到现成的打糕,但你要想吃到正宗的朝鲜族打糕,还必须到延边地区去,最好到朝鲜族人家去吃阿妈尼亲手做的打糕才更有民族味道。

    东北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东北人是很注重春节的,也很讲团圆。所以无论身在何方,到了春节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围坐在周围,全家人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东北人祖籍大多来自关内,还有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1、东北过年的习俗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5、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6、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7、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8、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9、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10、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11、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12、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13、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4、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东北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除病驱邪萨满舞 俗称跳大神: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东北有哪些神奇的习俗与习惯?

    立春时东北地区会吃春饼(一张薄饼两面刷上食用油,在锅上两面烙,食用时会卷上豆芽或土豆丝),而春分、立秋等节气则会吃饺子,这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

    立春时东北地区会吃春饼(一张薄饼两面刷上食用油,在锅上两面烙,食用时会卷上豆芽或土豆丝),而春分、立秋等节气则会吃饺子,这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立春时东北地区会吃春饼(一张薄饼两面刷上食用油,在锅上两面烙,食用时会卷上豆芽或土豆丝),而春分、立秋等节气则会吃饺子,这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立春时东北地区会吃春饼(一张薄饼两面刷上食用油,在锅上两面烙,食用时会卷上豆芽或土豆丝),而春分、立秋等节气则会吃饺子,这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立春时东北地区会吃春饼(一张薄饼两面刷上食用油,在锅上两面烙,食用时会卷上豆芽或土豆丝),而春分、立秋等节气则会吃饺子,这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立春时东北地区会吃春饼(一张薄饼两面刷上食用油,在锅上两面烙,食用时会卷上豆芽或土豆丝),而春分、立秋等节气则会吃饺子,这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东北人风俗」东北人过年的风俗视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