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原子结构,以下6个关于原子结构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原子的结构是什么?
原子结构(也可称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为例, 其直径约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径记录,在以毫米(mm)为单位的情况下,直径为1.4X10^-7mm,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并且原子与宇宙任何黑色粒子相同。原子核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可能由内外两种平衡力构成的球型振动能量层。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层构造出各种各样比较稳定的原子核。词条详细介绍了中性原子模型、实心 带电球模型、枣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阳系模型、波尔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
构成原子的结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中子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也决定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结构是什么?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原子虽然非常小,但内部的构造却很复杂。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太阳周围的大小行星在围绕太阳不断运动。原子好像一个太阳系,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带负电的电子在不断运动。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假如把一个原子放大到篮球那么大,原子核也比针尖还小,但是原子核却集中了差不多整个原子的质量。氢原子核是最小的原子核,它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
原子核体积虽小,仍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它由两种更小的微粒组成,这两种微粒是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同,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不同类原子核中含有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
氢原子的原子核是最小的原子核,仅由一个质子组成,在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惰性气体氦的原子核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氧原子核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的。
一个原子核中所含质子的数目,叫做核电荷数。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自然界的各种元素,按它们的核电荷数排列,核电荷数为几就称作第几号元素。例如氢是第一号元素,氦是第二号元素,氧是第八号元素,等等。
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8,在原子核外运动的电子也是8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形成了原子。原子核的正电荷和电子的负电荷相等,所以整个原子是不带电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只是核外的部分电子发生变化。
原子的构成 与结构是什么
原子由原子核和河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组成: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
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属于核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守恒的。
核裂变:
冰受热变成水是一种物理变化,氢气和氧气反应变成水是一种化学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中组成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核都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原子核也是能变化的,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原子核可以发生两种变化: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
原子结构是如何定义的?
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电子的质量为(9.1091乘以10的-31 次方)千克,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是电子的1836倍和1839倍。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众所周知,电子是带负电的,显然,原子中应该存在带正电的物质,汤姆孙提出了一种“葡萄干布丁模型”,他假设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而电子是镶嵌在其中的,为了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他进一步假定电子分布在一些同心圆上,每个环上存在有限个电子。这一模型不久就被他的学生卢瑟福推翻了。在当时,X射线与放射性刚发现不久,是当时研究的热点。卢瑟福在X射线与放射性方面做出过许多突出贡献,尤其是他发现了放射性射线的三种成分: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而且证明了α射线就是氦离子。 卢瑟福利用镭放射出的高能α粒子作炮弹轰击各种原子,通过测量出射的α粒子的角分布来研究α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909年,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等在实验中发现有约八千分之一的粒子被反射回来。这一实验直接否定了汤姆孙的葡萄干模型,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他认为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和全部电荷都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内,称作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为了证明这一理论,他们又经过了无数的反复实验,最后以严格的、确凿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散射理论与有核模型。
原子结构是怎么样的?
原子结构(也可称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构成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为例, 其直径约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径记录,在以毫米(mm)为单位的情况下,直径为1.4X10^-7mm,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并且原子与宇宙任何黑色粒子相同。原子核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可能由内外两种平衡力构成的球型振动能量层。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层构造出各种各样比较稳定的原子核。词条详细介绍了中性原子模型、实心 带电球模型、枣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阳系模型、波尔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原子中除电子外还有什么东西,电子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 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 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等一大堆新问题摆在物理学家面前。根据科学实践和当时的实验观测结果,物理学家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1870-1942)提出的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着的电子,电子绕转的周期对应于原子发射的光谱线频率,最外层的电子抛出就发射阴极射线。
原子结构是什么样的
你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很多阶段,因此对于原子结构的样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最开始,人们认为原子就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不可以再分割的,像一个实心圆球。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时候,人类认为电子是均匀的包裹在带正电的原子种,像果冻里包着樱桃那样。这一阶段,和你提问的“有一层物质”的认识是类似的。
但是,1909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人们开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面沿着某些轨道绕原子核运转,像太阳系里行星绕着太阳,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是真空,原子也没有外壳或者边界,这个模型,也是现在经常被提到的模型,或者叫行星模型。
现代物理的发展,逐渐把这个模型进行了很多完善,例如,电子的轨道从内向外分成K、M、L、N、O、P等壳层,每一壳层又可以分为s、p、d、f、g等子壳层,例如,铜的轨道分层如下图:
这是现代日常使用最多的原子结构图了,中间是个非常小的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紧紧压缩在一起构成,外围是大量高速飞行的电子,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其他地方,都是真空。 打个比方也许便于理解,大约是,若干湿漉漉的黄豆(代表质子和中子),紧紧的团成鸡蛋大小的原子核,外面是漆黑一片的真空,其中距离几百米的地方,高速飞舞着很多米粒大小的小点,代表电子。
—————————————非物理专业到这里就行了—————————————————
大部分时候,上面的内容就足够了。
量子力学建立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电子的运动规律是受到量子力学规律支配,既没有位置的概念,又没有轨道的概念,因此,建立起了电子云的原子模型,把电子的测得几率以云团的形式标记出来。
在这个认识中,原子核依然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是质子和中子已经不是在实心球,而是由不断变化夸克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也不再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而是在原子核外随机的出现在各个地方。其测得几率构成电子云的形状。这个概念已经被实验证实,下图是强脉冲激光照相出的铷原子外的电子云:
(部分图片取自 Phys.Rev.Lett.87,173001 (2001) )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怎么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