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七大禁忌」冬至道家禁忌

2024-09-21 16:30:18 百科达人 49阅读 回答者:小白菜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冬至的七大禁忌,以下6个关于冬至的七大禁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冬至的禁忌有哪些冬至有哪些禁忌冬至有什么忌讳别人说立春不能洗被子 这是真的吗?我国总共有那些民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冬至的七大禁忌,以下6个关于冬至的七大禁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冬至的禁忌有哪些
  • 冬至有哪些禁忌
  • 冬至有什么忌讳
  • 别人说立春不能洗被子 这是真的吗?
  • 我国总共有那些民俗节日?哪些节气有特别的饮食习惯
  • 本命年在冬至节有什么讲究没?
  • 冬至的禁忌有哪些

    冬至前后不宜出远门,这里主要说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冬至期间不能回娘家,据说冬至回娘家对公公大不利。不同地方对这个习俗都不一样,如果当地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大可不必在意。不过有家人特别在乎这个习俗的,还是要遵守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是说冬至前三天正处于交运期的人,一般不宜出远门。所谓的交运期指大运的变换的时间,这个时候最好处于一种最和谐、最安稳、最吉利的环境。

    不宜搬家

    冬至期间也不宜搬家,一方面是因为冬至的来临标志着最寒冷的冬季来到。从搬家风水学的角度看,寒冷的气氛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另一方面和前面冬至不宜婚嫁的原因一样,冬至前一天处于离日,古人总结认为不吉,并不适合进行像搬家、结婚这样的大事。另外,在搬家风水学中,最忌讳遇到搬家的凶煞方,而冬至期间天坑在东北方,如果你对这个不够了解,最好还是选择另择吉日搬家为好。

    不宜婚嫁

    冬至前后三天不宜进行婚嫁活动,尤其是冬至的前一天和后一天。根据民间的说法,结婚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一定要选择好的结婚吉日,避开结婚的不利日子。而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古人称为四绝日及四离日,这个时候的气场正值混沌未开的状态,如果选择在冬至期间结婚,则容易影响夫妻未来的运气。

    不宜同房

    根据传统的观念,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古时候人们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相处讲究阴阳平衡,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端来。而古代有“冬至一阳生”一说法,意思是说冬至期间是人体一年之中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男女同房容易耗损元气,而且在冬至怀孕的孩子言行可能乖戾、怪异。

    冬至有什么禁忌

    中国有四大鬼节:三月三、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不过冬至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烧纸的习俗,所以也是一个鬼节。

    冬至天最短,气温骤降,因此鬼气逼人。这一天,商家早早打烊,太阳落山便无人出门,小孩子也不敢出门玩耍。女人一定要出门,必得男人陪伴。总之,冬至极不吉利的。

    禁忌一

    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要早点回家呆着。

    禁忌二

    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那个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

    禁忌三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禁忌四

    不可捡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禁忌五

    不可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那个。

    禁忌六

    不要熬夜,人阳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阴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禁忌七

    不要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那个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禁忌八

    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民间的一些习俗禁忌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在社会前进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冬至》——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有哪些禁忌

    中国的鬼神文化是俗文化的根基,除了传统的四大鬼节以外,古人还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称为四离日,冬至前后的几天,天地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所以有很多的禁忌。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寒冷的气氛会破坏家中的兴旺,所以冬至期间不宜搬家,并且冬至前后三天不宜进行婚嫁活动,而到了冬至这一天,商家会早早打烊,太阳一落山便无人出门,小孩子也不敢出门玩耍。如果非要出门,当走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有人叫你时,不要轻易回头。也不可去危险的水域戏水,传说中的“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另外,深夜是人阳气最虚、鬼阴气最旺的时候,所以,冬至这一天要早早入睡,避免熬夜。

    冬至有什么忌讳

    冬至禁忌:

    1、盲目吃狗,冬季天气冷,很多人都有吃狗肉的习惯,认为可以御寒,尤其是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吃狗肉是个人选择。但是切记不宜盲目食用来源不明的狗肉,以免染病。

    2、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所以,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别人说立春不能洗被子 这是真的吗?

    立春洗被子的说法是洗被子会把今年的好运洗掉,说洗了小孩子感冒多。但其实只是传统习俗罢了,老一辈人思想是很顽固的,一时半时是不能改变了。

    立春禁忌早知道

    第一大禁忌:立春这一天如同大年初一,是不能理发的,理发是不吉利的忌讳大事,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也是草木出生时节,试想一下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岂不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尊重自然法则,遵循五行之道,凡事都是图个吉利,建议当天就不要进行理发之事了。

    第二大禁忌:立春也就是打春,这一天不适合搬家,很多人都不知道立春这一天是不能进行乔迁之喜的,这个时期是气节交替的时候,磁场与气场较乱,俗话说四时八节(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易静不易动,立春是一年之始,说过进行搬迁,则意味着一年较为动荡,所以人们都选择这个时候不进行搬迁事宜。

    立春洗被子有什么禁忌 立春禁忌早知道

    立春洗被子有什么禁忌 立春禁忌早知道

    第三大禁忌:这一天尽量不要去看病就医,当然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则可以忽略不计,按照习俗如果这一天你小病吃药,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运气都会不好。新年新希望,每个人想有个好兆头,好的开始,谁又想去触碰这个霉头呢?传统佳节的大年初一人们大多知道由此禁忌,然而立春时有此禁忌却是知道的人不多,还是按照传统习俗,为了新年能有个好的开始,一年之中顺顺利利,如有这一天游头痛脑热的小毛病,还是扛过这一天吧。

    第四大禁忌:这一天不能静待家中,很多朋友会认为这一天什么都不能做,那就错了,立春这一天是不能待在家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暖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一定要走出去,要有好的精神去迎接新的开始,而且出去走走心情愉悦,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为自己与家人讨个新年吉利,放下手中事,回归大自然吧。

    第五大禁忌:这一天最忌讳吵架,不要有任何的口舌之争,要和和气气。如果这一天发生不愉快而出现纷争现象,那么一年中会很不吉利,所以这一天一定要控制极好自己情绪,遇到烦心事时一定要和气生财。常言说的好,和和气气万事兴,新年一定要有新面貌,以大爱包天下的大度气魄来包容一切烦忧,也预示新年你家庭和和美美,财源广进,诸事顺利。

    第六大禁忌:在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是不能回娘家。在当下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旧俗,笔者在此提出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奇怪,那么笔者在此说明,立春乃一年之始,如果外嫁女选择立春这一天回娘家,意味着重回娘家,预示婚姻不顺。我们过去古人是很讲究的,如果有外嫁女,建议还是不要在打春时回娘家探亲。

    第七大禁忌:立春这一天不能借钱,如果经济出现困境,这一天也要强撑过去,如果在这一天有帐回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涉及钱财外借,这一天不适宜进行,如果做善事出钱这意义又不一样。

    立春洗被子有什么禁忌 立春禁忌早知道

    立春洗被子有什么禁忌 立春禁忌早知道

    “立春”风俗活动:

    打春:《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

    我国总共有那些民俗节日?哪些节气有特别的饮食习惯

    节日名称 节日时间

    春节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

    上巳节 三月初三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4月5日前后

    端午节 五月初五

    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中元节 七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初九

    寒衣节 十月初一

    下元节 十月十五

    冬至节 12月22日前后

    腊八节 腊月初八

    祭灶节 腊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

    [1]

    历史渊源编辑

    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朱宣咸中国画《端午佳节》

    节日得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得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等众多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得来源之处与形成得必要条件。

    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主要传统节日编辑

    24日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据悉,这是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的,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之一。郭道荣表示,已经延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形象logo系统,在现代社会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logo的出炉将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也即日拟定,根据《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要求,中国文化促进会拥有此次征集评定的传统节日形象logo著作权,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传统节日形象logo时,应确保合法使用。

    春节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2]

    起源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现称朔望月,即后所述“阴月”)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朔日)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现称回归年或太阳年,即后所述“阳年”)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夜半)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纪年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民谣

    腊七 腊八 粥儿甜 除尘去旧迎新年

    二十三 到小年 糖瓜祭在灶王前

    二十四 祖院祀 拜早年用香钱

    二十五 贴大福 福到门前敬圣贤

    二十六 贴春联 春联祝贺幸福年

    二十七 备新衣 新衣正装禄寿齐

    二十八 贴窗花 寓义吉祥大家发

    二十九桌上有 糕点素果心意久

    旧年三十侯新年 守岁得饺子盛满盘

    新年首日大初一 “一元初始”建佳期~

    有关诗句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 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 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 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 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 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 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 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 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江南靖士

    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

    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

    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风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元宵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3]

    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社日节

    (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春社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春社:

    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会,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奶奶)。有时,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

    春、秋二社相比来看,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澜《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秋社:

    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

    秋社

    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相关诗句:

    春社-(宋)梅尧臣

    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

    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

    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

    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春社-(宋)陆游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

    柴门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强。台省诸公方衮衮,故应分喜到耕桑。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秋社-(宋)陆游

    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

    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

    生查子·秋社-(宋)吴文英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寒食节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相关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

    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

    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

    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

    寒食年年怆客心。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

    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

    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帖》

    苏轼

    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

    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清明节

    (时间):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释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本命年在冬至节有什么讲究没?

    2014年马年本命年七大禁忌和注意事项

    1、2014马年本命年可以穿红色吗?本命年穿红色一直是个传统,每到本命年,红腰带、红绳、红内衣等,皆是本命年流行的衣物饰品,因为本命年穿红色有助于激发本命年低迷消沉的气势,期盼本命年红红火火。但本命年穿红色更多是出于心理上的增添能量,属马的本命年更多需要通过周易命理来生旺化解。

    2、马年本命年犯太岁,犯太岁可能导致流年不利,诸事不顺,当请大师开光的“淘运阁化太岁锦囊”化解犯太岁。年初时,将“淘运阁化太岁锦囊”挂于床边或者车上,有助于化解本命年犯太岁之灾厄,尤其是属马的人2014年本命年犯自刑,更需要“淘运阁化太岁锦囊”以解。

    3、马年本命年初挂太岁锦囊外,也需要佩戴属马者本命年开运吉祥物以增添本命年的运势,化解本命年之不良气场,如果只佩戴红绳手链效果未必佳,属马本命年最佳的手链是“淘运阁本命符”手链,男士是金刚黑曜石,女士是红色玛瑙的,本命符手链结合马羊生肖六合之势,通过手链上的六字大明咒和属马者的守护神大势至菩萨来增添属马者的能量,化解小人,生旺气场,使得本命年平安无虞。同时佩戴和摆放属马者2014年开运吉祥物效果更佳,具体可查询《淘运阁2014年属马运势》。

    开车的属马人士要注意交通安全,车上可以挂一个开光的“淘运阁平安车挂”以庇佑出入平安。

    4、2014马年除生肖马本命年犯太岁之外。还有属鼠、属兔、属牛等生肖犯太岁,当请“淘运阁化太岁锦囊”和淘运阁2014年生肖吉祥物化解。

    5、注意:值年太岁每年不同。“淘运阁化太岁锦囊”和生肖吉祥物不可跨年使用,年底必须送走的。第二年立春之前需要更换新的吉祥物。

    6、2014年太岁方在正南方,岁破方在正北方。本命年这两个方位皆凶,日常坐卧需要避开此两个方位,如床头、办公桌朝向等,这两个个方位可贴“淘运阁五行开运福”镇宅护佑,化解凶煞。

    除请“淘运阁化太岁锦囊”和生肖吉祥物之外,犯太岁者年初还须拜太岁,祈求太岁神保佑流年平安吉祥,趋吉避凶,消灾免祸。年底可到附近的寺庙拜太岁或者祈福,详情可参考《淘运阁2014年化太岁秘法》,在此不再赘言。

    7、2014本命年可以结婚吗?真君子趋吉避凶。马年本命年年结婚,当采取适当化解措施,以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并消灾免祸,不留遗憾。如属马者选择在本命年结婚,年初要按上面的方式做好化太岁事宜,同时选择跟双方八字相配的良辰吉日,以求婚姻顺利。

    以上内容为淘运阁风水出品,如有不懂之处可咨询淘运阁!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冬至的七大禁忌」冬至道家禁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