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台湾小瓢虫,以下6个关于台湾小瓢虫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有个台湾论坛~我忘了是什么网址 网站名字大概是“台湾小XX...” 后面2个字忘了~~
台湾各大论坛连结 http://kiroro.myweb.hinet.net/index/link5.htm 蓝色小铺讨论群 小红帽技术论坛 咆哮小老鼠分享论坛 台湾小瓢虫
桔鳞粉蚧是什么?
Nipaecoccus vastator(Maskell)
别名
堆蜡粉蚧。
形态(图4-10)
图4-10 桔鳞粉蚧
1.雌成虫虫体 2.雌虫体背(左)、腹(右)面观 3.卵 4.若虫 5.果实被害状
雌成虫体长约4mm。长椭圆形。触角7节。全体被厚的蜡质粉末,每一体节的背面分成4堆,由前向后形成4行,体边缘蜡丝粗短,而体末1对蜡丝显著突出,常常若干头雌虫堆聚在一起。足与虫体相比显得很小,爪下表面无小齿。前背裂缺,只有后背裂,但有时后背裂开口很小而不易见到。腹裂一个,位于第三、四腹节腹板交接处的中央。刺孔群通常6对。每个刺孔群皆由2根圆锥形的刺和几个三孔腺组成,均分布在腹部最后6节。腹面多孔腺较为丰富,腹部比较密集,胸部次之。管状腺数量很多,分布在体背、腹面。三孔腺在背、腹面均有分布。肛环发育正常,具肛环孔和6根肛环刺。臀瓣不发达,稍有突出。臀瓣面有不很明显的长条状硬化纹,臀瓣刺粗壮。体背面有各种长短和粗细不同的圆锥形体刺,腹部背面中央的体刺较为粗壮,头胸部的体刺稍为细短,体毛长短不等,分布在体腹面。雄成虫紫酱色,前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白色蜡质长尾刺1对。体长约1mm。卵为椭圆形,长约0.3mm,淡黄色,藏于白色略带淡黄色的蜡质绵状卵囊中。若虫紫色,外形似雌成虫。但初孵若虫无蜡质粉堆,固定取食后,体背及体周缘即开始分泌白色粉状蜡质物,并逐渐增厚。蛹外形和雄成虫相似,但触角、足及翅均未伸展。
生活史及习性
在华南桔区桔鳞粉蚧是粉蚧类中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的一种。该虫在广州1年发生5—6代,世代叠置。以成虫、若虫在树干、枝条裂缝和卷叶、蚂蚁巢内等处越冬。越冬成、若虫于翌年2月初恢复活动,主要为害春梢枝条,这时发生的数量不多。各代若虫发生盛期:第一代4月上旬;第二代5月中旬;第三代7月中旬;第四代9月上月;第五代10月上旬;第六代11月中旬。一年中以4—5月及10—11月间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重。3月下旬,第一代卵囊已形成,卵亦相继孵化,并由枝条嫩叶转而为害幼果,常成群聚集于果蒂部,吸食汁液,引起蒂部附近肿胀凸起,被害后常引起落果,不脱落的果实亦不能长大成熟。5月初第二代卵囊形成,主要聚集于果柄、果蒂上,造成果实肿胀畸形,后期亦有部分在叶脉处形成卵囊。5月下旬孵化为若虫,主要在果柄、果蒂部及夏梢上为害。7—11月第三至六代若虫主要为害秋梢。新梢受害后,枝叶扭曲,新梢停止抽发,树势衰弱;果实受害后呈畸形瘤肿,容易脱落。
在大多数情况下,雄虫发生数量极少,多行孤雌生殖。雌成虫产卵于白色蜡质卵囊内,每雌产卵200—500余粒。若虫孵出后经3次蜕皮为雌成虫;雄虫需经4次蜕皮羽化为成虫。
主要天敌有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台湾小瓢虫(Scymnus sodalis Weise)和草蛉(Chrysopa sp.)、二星瓢虫(Scymnus sp.)等。这几种天敌对桔鳞粉蚧的发生为害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桔鳞粉蚧的大发生,常与桔园多次施用波尔多液有密切关系。因为波尔多液杀灭了粉蚧和盾蚧的寄生菌。因此,要合理使用含铜杀菌剂,或杀菌剂与杀虫剂交替施用,可以减少桔鳞粉蚧的大发生。于4月初第一代若虫盛孵期喷洒松脂合剂18倍液,其他药剂和浓度参考柑桔黑褐圆盾蚧,在喷洒时,采用点片施药或挑治,以保护天敌。
这是什么虫害啊?该打什么药?
堆蜡粉蚧 - 形态特征雌成虫 椭圆形,长3~4毫米,体紫黑色,触角和足草黄色。足短小,爪下无小齿。全体覆盖厚厚的白色蜡粉,在每一体节的背面都横向分为4堆,整个体背则排成明显的4列。在虫体的边缘排列着粗短的 蜡丝,仅体末1对较长。雄成虫 体紫酱色,长约1毫米,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1对白色蜡质长尾刺。卵淡黄色,椭圆形,长约0.3毫米,藏于淡黄白色的绵状蜡质卵囊内。若虫 若虫形似雌成虫, 紫色,初孵时无蜡质,固定取食后,体背及周缘即开始分泌白色粉状蜡质,并逐渐增厚。蛹 蛹的外形似雄成虫,但触角、足和翅均未伸展。堆蜡粉蚧 - 危害症状 若虫、成虫刺吸枝干、叶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枯死。 堆蜡粉蚧 -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堆蜡粉蚧在广州每年发生5~6代,以 若虫和 成虫在树干、枝条的裂缝或洞穴及卷叶内越冬。2月初开始活动,主要为害春梢,并在3月下旬前后出现第一代卵囊。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出现在4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但第三代以后世代明显重叠。若虫和雌成虫以群集于嫩梢、果柄和果蒂上为害较多,其次是叶柄和小枝。其中第一、二代成、若虫主要为害果实,第三至六代主要为害秋梢。常年以4~5月和10~11月虫口密度最高。已发现的天敌有 台湾小瓢虫、二星姬瓢虫、 孟氏隐唇瓢虫、克氏长索跳小蜂、指长索跳小蜂、粉蚧长索跳小蜂、泽田长索跳小蜂、克氏金小蜂、福建棒小蜂,还有1种 草蛉和1种寄生菌。堆蜡粉蚧 -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栽培管理,结合春季龙眼疏花疏果和采果后至春梢萌芽前的修剪,剪除过密枝梢和带虫枝,集中烧毁,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虫源,减轻危害。同时,控制龙眼冬梢抽生,既可防止树体养分的大量消耗,影响翌年开花结果,又可中断害虫的食料来源,从而降低虫口基数。 2、生物防治:利用果园饲养 山鸡,在堆蜡粉蚧成虫、若虫期皆可人工刷除龙眼树上的害虫落地,让鸡食之;白蛾蜡蝉若虫期,受惊时常跳跃落地,成为鸡的好饵料,成虫羽化高峰期可用网捕捉。同时,要注意保护利用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合理用药,不使用对天敌危害大的农药。 3、药剂防治:根据 白蛾蜡蝉与堆蜡粉蚧在幼虫初孵若虫阶段,取食前虫体都无蜡粉及分泌物,对农药较为敏感的特点,掌握初孵若虫盛发期,适时喷药。而堆蜡粉蚧的防治重点在春梢期进行。可选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加0.2%洗衣粉,每隔5-7天1次,共喷2次;也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400-600倍液或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
瓢虫中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1、七星瓢虫,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瓢虫,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益虫。
2、二星瓢虫,这种瓢虫的外观主要是黑色的,而且瓢虫的背面会有红色或者黄色的斑点,这也是益虫之一。
3、十三星瓢虫,这个瓢虫的主要食物就是危害作物的蚜虫,而且是蚜虫的天敌,也是瓢虫中一个重要的益虫。
4、六斑异瓢虫,这个瓢虫的外观与其它的瓢虫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基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六斑异瓢虫,同样也是一个有益的瓢虫。
害虫:
1、大豆瓢虫: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体长5.4-5.8mm,体宽4.6.4.8mm。体卵圆形,半球状隆起,红褐色,密被浅黄色细毛。
2、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菲律宾及其附近。寄主是茄木和龙葵。
3、二十八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危害蔬菜的典型有害瓢虫,它是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统称,以危害茄子和马铃薯为主。
4、马铃薯瓢虫:成虫、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半透明的细凹纹,状如箩底。也能将叶吃成孔状,甚至仅存叶脉。严重时受害叶片干枯、变褐,全株死亡。果实被啃食处常常破裂、组织变僵;粗糙、有苦味,不能食用。
5、波氏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一种像七星瓢虫一样形状,但没有七星瓢虫的点点,外壳是黄色的,比七星瓢虫小。那虫叫什么名字?
柯氏素菌瓢虫又叫黄瓢虫,体长3.5-5.1毫米,体宽3.0-4.0毫米,白色前胸背板上左右各有一枚小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
柯氏素菌瓢虫外部形态特征和陕西素菌瓢虫相似。属于较稀有的食菌类瓢虫,是很多经济作物主要病害—白粉病的克星。
柯氏素菌瓢虫虫体卵圆形,稍扁平,体色黄色,背面光滑无毛。头黄白色,前胸背板黄白色,在其后缘中部两侧各有一圆形黑斑。小盾片和鞘翅黄色,鞘翅无斑纹,虫体腹面中央黄褐色,雄虫第6腹板后缘中央内凹,雌虫第6腹板后缘凸出。
扩展资料
柯氏素菌瓢虫分布范围
四川(泸定磨西1500 m)、城固、镇巴、汉中、洋县、紫阳、商县、云南(怒江、大理、昆明、东川、兰坪、禄劝、漾濞1900-2500 m)、河北、山西、广西、福建、台湾、日本、朝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瓢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柯氏素菌瓢虫
在哪能下到台湾0204电话录音啊
台湾小瓢虫之类的站,裏面有专区收录录音,其实你打大陆的声讯电话也一样的。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台湾小瓢虫」小瓢虫飞小班教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