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长江白鳍豚,以下6个关于长江白鳍豚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白鳍豚生活在长江的哪里?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白鱀豚又名白鳍豚、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一种淡水鲸,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是白色的,鳍也是白色,所以叫白鳍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地。
白鳍豚在1988年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种群不断消亡,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处于极危状态。
白暨豚的特点: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
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
白鳍豚的详细资料?
白暨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白暨豚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
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白暨豚的濒危原因
白暨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暨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
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暨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
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
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的珍稀动物,生活在水中,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白鳍豚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多万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水系中,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锐减原因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
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长江流域特有的国宝。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称白鳍豚,又译作“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淡水鲸,曾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系与富春江,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
分类位置一度存在争议,曾被视为亚河豚、恒河豚等其他淡水豚类的近亲,后经全面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确认其自成一科,为古老的孑遗物种。
白鱀豚通常结成小群活动,捕食小型鱼类。性情羞怯,缺少丰富易见的生态行为,长久以来鲜为人知。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中国工业和渔业发展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1988年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因国内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各类危害其生存的活动始终未能遏止。
因长期未得到有效保护,白鱀豚种群的衰亡态势已不可挽回,被认为是长江动物群中伴随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众多牺牲品的代表,也是首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尽管白鱀豚在1918年便已被西方学者描述,但中国学界至1978年才正式对其开展研究工作,而活体白鱀豚在当时已十分罕见。
1980年一头雄性幼豚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将其饲养并取名为“淇淇”,自此成为白鱀豚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亡后再无确切的白鱀豚活体记录。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联合欧美及日本的科研机构,组成近40人的考察团进行为期六周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最终未观测到任何白鱀豚,国际学界因此认定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07年以后零星的目击报告和影像资料显示白鱀豚可能还有残余个体,但已不足延续种群。
分布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
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还是黄河?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物种,自成一科,是古老的活化石,其祖先在2500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生活,至今依然保留着远古祖先的部分特征。
形态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
头骨的吻突狭长,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
两上颌骨腭部相接;翼骨钩突具深凹腔;鼓围耳骨与颅骨保持松动的直接联系;下颌联合极长,其长接近或达到下颌骨长之半。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长江白鳍豚」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