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铜壶滴漏,以下6个关于铜壶滴漏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古代的铜壶滴漏用于干什么的
古代的铜壶滴漏用于干什么的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它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正在一路,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无小孔,以便的壶拆满水后,操纵水向下平衡滴流的方式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外无不断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无刻度.漏壶就是按照水位凹凸使浮标起落,不雅测壶外刻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它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正在一路,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无小孔,以便的壶拆满水后,操纵水向下平衡滴流的方式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外无不断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无刻度.漏壶就是按照水位凹凸使浮标起落,不雅测壶外刻箭刻度来计较时间的铜壶夜夜计时器.漏壶能够不分白日夜晚、不分好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无变化,果此计时不免无误差.但它能够好天时用日晷校反.漏壶的构制历代不尽不异,无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无单壶式和多壶式.漏是古代外国人的习语,寄义就是现正在“钟”.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 1、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2、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3、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4、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铜壶滴漏计时原理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铜壶漏滴中的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处的水一滴一滴流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因此铜壶滴漏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
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
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那个东西,叫铜壶滴漏。
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
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扩展资料
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壶滴漏
最早的计时器
我国最早的计时器---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叫“漏刻”、“刻漏”、“壶漏”。它是我国最早的计时工具,相传,始于皇帝。漏壶,是一个壶底或靠近底部凿小孔的盛水工具,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我国的`铜壶滴漏有一种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上面三只壶底都有小孔,最上一只铜壶装满水后,水即逐渐流入以下各壶,最下一只壶内装一直立浮标,上刻时辰,水逐步升高,浮标也随之上升,这样就可知道时辰。然后将这个时辰,报给各鼓楼和镗楼的打更手,于是他们就可定时报时。白天击鼓、敲钟,晚上用梆子打更,人们就可知道时辰。
“铜壶滴漏”建造于哪个朝代
铜壶滴漏,铜壶滴漏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化计时(测量时间)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
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铜壶滴漏」铜壶滴漏的用途》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