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关于清明节的由来100字左右

2024-09-20 08:52:51 百科达人 39阅读 回答者:百科小能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以下6个关于关于清明节的由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是什么?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以下6个关于关于清明节的由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是什么?
  • 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
  • 清明节的由来
  • 清明节的由来
  • 清明节的来历
  •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

    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2、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4、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5、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7、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8、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9、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10、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11、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12、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13、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14、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15、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16、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17、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18、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19、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20、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21、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22、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23、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24、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25、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26、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27、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28、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29、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30、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31、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32、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33、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34、故谓之清明。 35、”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36、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37、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38、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39、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40、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41、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42、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43、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44、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45、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46、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47、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48、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49、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50、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51、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52、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53、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54、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55、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56、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57、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58、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59、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60、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61、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62、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63、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64、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65、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66、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67、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68、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69、故谓之清明。 70、”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7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72、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73、“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74、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75、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76、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77、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78、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79、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80、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81、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82、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83、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84、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85、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86、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87、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88、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89、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90、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91、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92、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93、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94、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95、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96、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97、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98、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99、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100、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101、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102、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03、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104、”“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105、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106、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107、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108、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109、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10、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111、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112、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113、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114、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115、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116、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117、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118、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50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由来5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50字一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50字二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50字三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50字四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拓展阅读   【清明节作文500字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董志为外婆扫墓。到了外婆的坟以后,我们每个人拿起扫帚或抹布,为外婆的遗像和墓碑擦洗干净。接着,我们放置了几束鲜花,几盘糕点及一些水果。最后我们再烧香,把折好的锡箔,纸钱和元宝烧给外婆,表达我们对外婆的思念与祝福,愿外婆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许多钱,幸福的生活。我希望外婆能保佑我有一个充满了光明的未来。此时,我不禁想起曾经与外婆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我在很小的时候,外婆还没有去世。那时的外婆虽然已经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但是很疼爱我,外婆那和蔼的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如今,外婆已经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远处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动听的曲子,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留下遗憾。   【清明节扫墓作文500字二】   今天,我们去了墓场,为我去世多年的奶奶扫墓。   上午七点,我们全家早早就准备好了拜祭的祭品,坐着叔叔的小车向奶奶的墓场走去,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来到了兴宁刁坊洋窝里。下了车便朝着奶奶的墓地方向,翻过一座高山,走过一片森林,终于到了奶奶的墓前,只见墓前长满了高高的野草。爸爸拿起锄头锄草,虽然很累,但爸爸仍坚持着。可见爸爸是多么牵挂着去世的奶奶啊!锄完草后,我们就插蜡烛、摆盘果、烧纸钱、放鞭炮……   当我还未从鞭炮声中回过神来,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说;“宇浩,快过来跟奶奶说说自己的心愿吧。”我走到墓前,双腿跪下,两手并合,眼里闪着泪光说;“奶奶,虽然您去世多年,但我们依然牵挂着你,回忆我们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您就像与山同高,与水同流,与天同大。奶奶,您在天之灵,请您保佑我们全家幸福快乐!您安息吧!”我用纸巾檫去眼泪,然后把一束鲜花插在奶奶的坟墓上,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望这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由自在的小鸟,各式各样的白云,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我轻轻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里。   我将永远记住这美好的清明节!( ;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沿袭着清明祭祖的风俗,以此来缅怀先祖。那么,清明节的由来你了解吗,清明节的真正来历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节的由来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得名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 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 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相关知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30字   第1篇: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第2篇:清明节的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第3篇:清明节的来历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吗?清明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需要返乡祭祖,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清明节为何要祭祖,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1   清明节,又称踏春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气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作为传统的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你知道多少?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无奈,最后自杀。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在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比如拔河、荡秋千、斗鸡等等,但是扫墓祭祖仍是千年不变的'主题。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2   传说清明节是用来纪念一位古人的,而这个人就是春秋时候的晋国人介子推。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发生政变,当时的晋献公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四处逃窜。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独自逃跑,还追随公子重耳出逃,期间经历了多种苦难艰险。逃窜的日子很是可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有次路中他们的干粮被土匪抢走,公子重耳因为饥寒交迫晕了过去。介子推见状就忍痛割下身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因为这事非常感动,觉得介子推是一个忠君爱主的人,许诺以后当上君王一定会好好报答他。   在十九年的生死逃亡中,重耳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光束。他摇身一变就成了晋国的帝王,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但晋文公并没有封赏那些追随他的人。后来就有人去主动请赏,而介子推则认为忠于君王的行为没什么值得奖赏的。对于那些主动求赏贪图名利的人的行为介子推非常的看不上眼。而介子推一心爱国,热衷于国,他不断的在重耳说出一些忠言,但是却无济于事。他没有办法改变重耳,只好和母亲归于山林,就因此隐退深山,做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因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时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后来传到了晋文公那里,晋文公非常后悔就下令寻找介子推。当知道介子推就隐身在深山里,就派人巡山搜寻。可是寻不到,最后不得已晋文公命令放火烧山,将他找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最后火熄灭了,晋文公在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他的尸体。   看到这个情景晋文公悲痛万分,便命令将士将他的失守安葬。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捡起一块烧焦的木头带回宫中,名工匠做成木屐,以此来象征介子推还在陪伴晋文公左右。第二年,晋文公又来到他安葬的地方,为他备上好酒好肉,清扫干净墓地,并将坟边上的那可柳树命名为清明柳,于是晋文公扫墓的那天便就定为了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关于清明节的由来100字左右》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