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下兴亡的后一句,以下6个关于天下兴亡的后一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
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与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相关故事
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的时候参加复社活动。
清兵南下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经历这些事情之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下一句是什么
天下兴亡下一句是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天下兴亡下一句是匹夫有责。意为保护一个朝代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国家)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汉族,明末清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八字真言出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没有下一句
一、出处详解: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例句:
1、林则徐从小就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为祖国的腾飞出力。
3、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我已经报名上前线了,最后怎能把我留在后方?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从小热爱祖国。
5、国难当头,为国效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在日本人大举进攻中国时,许多有志之士都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扛起枪上了前线。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朝末年顾炎武的在《日知录 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原文如下:
顾炎武《日知录》之《正始》篇
[明] 顾炎武
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尉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三国鼎立至今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如《晋书》言王敦见卫玠,谓长史谢鲲曰,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宋书》言,羊玄保二子,太祖赐名曰咸、曰粲。谓玄保曰,欲令卿二子肖林下正始馀风。王微与何偃书曰,卿少陶玄风,淹雅修畅,自是正始中人。《南齐书》曰,袁粲言于帝曰,臣观张绪,有正始遗风。《南史》言,何尚之谓王球正始之风尚在。--其为后人企慕如此。然而《晋书 儒林传 序》云,“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馀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为清高”,此则虚名虽被于时流,笃论未忘乎学者。是以讲明六艺,郑、王为集汉之终;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咎谁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改姓易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颂,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乎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衷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家。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天下兴亡的后一句」天下兴亡多少事下一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