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仪,以下6个关于地震仪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地震仪的作用是什么?
地震仪是用来测量地震的方位的仪器.我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悬垂摆拨动小球通过“八道”,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现代的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seismograph),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生活中如何运用地震仪的原理去预防地震?
地震仪是一种用来监测地震活动的仪器。它通常是一种静态仪器,可以通过检测地表的微小位移来反映地震活动。
地震仪的原理通常是利用重力感应器或加速度计来检测地表的微小位移。地震仪的信号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处理,然后将信息显示在显示屏上。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安装地震仪来预防地震。地震仪可以通过提前发现地震活动来预警人们,从而使人们有时间进行防御。地震仪还可以帮助监测地震后的地质情况,为地震后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信息。
除了安装地震仪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造结构健康的房屋和公共建筑,以及规划和建设抗震设施,来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这些举措包括:
在地震易发区建造抗震设施,包括抗震墙、抗震柱、抗震梁等。
在建造房屋时使用抗震设计,包括在房屋的基础和结构上加强防护措施。
建造结构健康的房屋和公共建筑,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坏。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抗震因素,包括选择抗震较好的场地和建造抗震设施。
对于老旧的建筑,应该进行抗震改造,以提高其承受地震的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就可以利用地震仪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地震造成的损失。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地震教育,让人们了解地震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进一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救互救的方式来应对地震。这包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进行撤离,并在紧急情况下给予帮助。
地震仪器是什么?
答:一、地震仪器的含义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
二、地震仪器的用途
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三、地震仪器的类别
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摆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1、短周期
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
2、长周期
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
3、超长或宽波段
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发明于东汉,是中国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前预知地震发生的时间,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杰出的历史作用,一直到现在,也备受人们推崇。 地动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准确的提前预知发生地震的地点,从而疏散当地的人们,保护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杰出的历史作用。 而地动仪的创始人,就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在那个时代,地震发生的较为频繁,他也有不少的亲身经历,所以为了掌握全国的地震动态,他不断的研究,终于在公元132年的时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候风地动仪。 在《后汉书》中有记载,地动仪曾经测出有地震发生,但是当时洛阳并无震感,从而引起争议,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却证实了陇西地带确实发生了地震,从此地动仪为人们所信服。 地动仪的作用是什么 张衡下决心要在地震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他为了掌握地震的情报,得到比较完整的准确的地震记录,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这架地震仪是用精铜铸成,直径8尺,形状像个大酒坛,坛顶上有个突出的盖子,可以打开,坛下部雕刻着山龟鸟兽的花纹。坛内部有一个中枢机械“都柱”——一根上粗下细的柱子。柱子紧挨着8道机关,和8道机关相连接的是仪器外围镶着的8条头朝下的龙,8条龙的龙头分别对准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8个方向。每个龙头的嘴里都衔着一个铜球。对准龙嘴蹲着8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像期待着什么。 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仪器中间的立柱就倒向震区所在的方向,随即触动那个方向的机关,连接在那个机关上的龙头就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即掉进蛤蟆的嘴里,并发出“哐啷”的响声,给管理人员报信,告知震源的方向。 张衡研制的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正西方向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准确无误地落到了蛤蟆嘴里,管理人员随即报告“西方发生地震”。但当时住在洛阳的人丝毫没有感觉到,人们开始表示怀疑。但是没过几天,便有人从陇西赶来报告,说那里发生地震。经核对,时间正是龙头吐球之时,人们这才信服了地动仪,赞叹它的灵敏,千里之外发生地震,居然能感之如此准确!说明这台地动仪的精密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法的仪器,比欧洲利用水银溢流记录地震的仪器早1700多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也是人类历史上用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开始,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
地震仪的原理
品牌型号:Redmibook Pro 15
系统:Windows 10
地震仪是直接和地面接触的,它通过地面的震动就会传递给这上面。因为物体相对保持一个基本的惯性,它就会接收到上面的震动。地面的震动,接收到地面的震动过后,它通过数据采集器,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这个数字信号输出了过后,然后再通过任何的一个通讯终端,包括电信的光纤,3G网络,传输到台网中心,然后通过台网中心的服务器接收到地面震动的波形过后,然后再来分析地震。
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有哪些原理?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原理: 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滚动.又如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 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早已失传,在历史教科书中和科技馆里频繁亮相的地动仪,只是一个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复原模型.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地震仪」地震仪可以预测地震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