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英文

2024-09-21 08:39:39 百科达人 30阅读 回答者:百科小能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以下6个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哪些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以下6个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少数民族哪些节日哪些
  •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

    2、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

    3、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4、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5、刀杆节。“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由来于一个传说,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1、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3、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酥油灯节也叫酥油花灯节、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是藏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的最后一天。

    人们白天会到各寺进香朝佛转经,入夜后则满街搭起各种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象,人们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4、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

    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

    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5、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扩展资料: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 等。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1、蒙古族的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酥油花灯节,藏语称“美多却杰”,其间还要由寺院举办跳神等歌舞活动。跳神者身穿绣袍,脸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歌,以示欢庆。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在藏区各大寺院都要举行油塑艺术展览,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的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藏族称之为“甘丹昂曲”,为传统的宗教节日。

    4、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

    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

    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5、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川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5月初举行。

    四川的兴文县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扩展资料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

    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

    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

    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

    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哪些节日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以下几种: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2、朝鲜族。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3、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4、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5、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苗族苗年。白族年节三月街。服饰有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少数民族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肥腻华夏民族或者在周边外国或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

    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

    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帝国在蒙古高原兴起。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宋,入主中国。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节日各个民族都是不同的,比如蒙古族有旧历新年;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1、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4、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8、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2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2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27、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30、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2、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35、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37、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39、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41、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2、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4、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47、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49、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0、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节日

    台湾高山族的排湾人,每年十月金秋季节,各个部落都要举行丰收节的盛会。热情的排湾人总是请来许多客人,一起庆祝丰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带到盛会地点,首先敬族长或村长一杯“敬长酒”,祝愿大家幸福快乐。然后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饮。

    高山族的春节别具特点:其一,以往每当除夕夜晚,一些寺庙里要演出“避债戏”,欠债欠租的人躲进寺庙里看戏;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里,要一齐围坐在放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间“拜年”的俗语,特别盛行,走春人所到之处互致祝福,主人以装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节期间,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

    长年菜也叫“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住在台湾兰屿岛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每逢年节,她们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随鼓乐有节奏地把头发抛前抛后,一扬一落。据说跳这种长发舞,是祝父母长辈延年益寿之意。

    52、赫哲族节日

    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产生于1985年,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

    53、门巴族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54、裕固族节日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

    “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 从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剪马鬃节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一般为期两天。届时马主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盘子,盘子里还放置一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7至8层小塔,塔上浇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盘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条吉祥的白色哈达。

    55、景颇族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

    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鋩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

    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

    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

    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英文》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