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时报,以下6个关于中国时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中国时报是谁办的
余纪忠。中国时报集团的核心企业是余纪忠于1950年创办的《中国时报》。当时称为《征信新闻》,后来更名为《征信新闻报》,并转型为综合性报纸。《中国时报》于1968年3月29日开始彩色印刷,为亚洲第一份彩色报刊,并于同年9月1日改名为《中国时报》至今。
中时电子报详细资料大全
中时电子报隶属于时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创立,在台湾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网路媒体。时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台湾第一家拥有取得加值网路服务执照的公司。 2008年11月,时报信息合并中时电子报所属的中时网路科技公司,从原来的资料库领域,变成整合了数字平台、数字内容管理以及数字整合行销平台的跨媒体的数字平台。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中时电子报 所属公司 :时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 :1989年 类别 :跨媒体数字平台 报刊简介,内容特色, 报刊简介 中时电子报除了提供综合性新闻、国内外照片外,并运用网路新科技持续推出部落格、RSS、推推王推文等服务,让网友对于新闻不只是单向的接收讯息,还可以双向互动,实践Web2.0的网路体验。 中时电子报包括了新闻开麦拉、科技频道、影音频道、中时部落格、中时杂志、运动频道、娱乐频道、乐活频道、时报周刊、中时理财、艺文频道等频道。 内容特色 中时电子报以网站型式呈现,内容来源包括中时媒体集团内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旺报等的见报新闻;另包括中央社、美联社等内容、时报周刊最新报导、中天新闻台之影音新闻、各类型杂志精选报导、不同种类之好书推荐、特选球赛文字转播、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等国内知名游戏网站内容合作、新电影预告等各式各样内容。中时电子报也提供「聊聊吧」网路讨论平台,发挥Web2.0的精神,广泛的接纳读者意见、给予网友发表的区块。 除此,中时电子报中的中时部落格邀请优质部落格写手,是台湾具有议题影响力的部落格。中时电子报每年所举办之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可说是部落格圈的年度盛事,每次皆吸引了数千个华文部落格报名参加,各届得奖者亦成为媒体约访和出版商等邀约出书的对象。
中国时报什么立场
《中国时报》是台湾一份综合性中文报纸,常被简称为《中时》。《中国时报》由知名报人余纪忠创办于1950年,董事长为蔡衍明,发行人为吴根成,总经理为蔡绍中,社长为王美玉,总编辑为王峤奇。至2013年01月19日止,已发行22678号。《财讯杂志》2000年调查不含摄影体育编企,主管人数32名。《中国时报》立场偏向泛蓝,并带有一定程度之自由派色彩。中国时报集团旗下有《工商时报》、《时报周刊》、时报出版、《中时电子报》、中天电视、中国电视公司等媒体,而旗下的时报出版公司是台湾第一个股票公开发行的出版公司。 办报特色 除了媒体本业外,《中国时报》一直以日本的《读卖新闻》为学习对象,跨足许多相关领域,如时报文教基金会、时报文化基金会、华英基金会等公益性机构;其举办的时报广告奖,是华文广告圈中历史最悠久的广告奖。时报资讯则经营数据库等业务。《中国时报》经营之职业棒球队时报鹰,则因涉入职棒签赌案,成军七年后解散。而时报旅行社则与日本读卖旅行社合作,主要经营高价位旅游产品。而《中国时报》在1990年代起也开始举办大型艺文展览,如1997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黄金印象展”等。 中国时报 发行 台湾、香港、澳门及美、日等也有订户。 版面 日出对开纸9至13大张,36至52版。版面包括:《要闻》、《焦点新闻》、《政治新闻》、《社会焦点》、《社会新闻》、《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两岸三地新闻》、《时论广场》以及《家庭·消费·艺文》版和《台北焦点》等。每逢周五有《生活》、《旅游天地》等专版。周六有娱乐专版,周日有星期专刊。[1] 评价 正面 评论专栏较他家充实,其论坛“时论广场”之文章亦反应社会之多样化观点。 较详尽的国际及两岸新闻、专题报导。 犯罪新闻较不会未审先判。 负面 部分人认为《中国时报》明显支持泛蓝,“逐渐明显丧失新闻平衡道德”。 在犯罪新闻及照片的处理平实,惟在《苹果日报》、《台湾壹周刊》来台之后,台湾媒体环境走向商业竞争,其坚守媒体道德底限的立场备受挑战。 历史 中国时报大楼《中国时报》由余纪忠在1950年创办,当时名称为《征信新闻》,主要内容为物价指数。1960年1月1日改名为《征信新闻报》,成为综合性报纸。1968年3月29日开始彩色印刷,为亚洲第一份彩色报刊,1968年9月1日更名为《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在2002年辞世后,报社交由次子余建新接管,而长女余范英担任副董事长。 《中国时报》集团大楼 中国时报集团曾经在香港创立《香港时报》,并于何世礼将军的《工商日报》结束营业后成为香港右派传媒。《香港时报》在1980年代末期结束营业,而位于湾仔的时报大楼则出租作文化活动场地之用。 1987年7月15日解严后,《中国时报》开始致力于台湾社会共识之建构。 2005年12月24日,中时集团牵头与微风广场负责人廖伟志、前太电集团董事长孙道存、理律法律事务所合伙人李念祖、达欣工程公司董事长王人正与怡和集团董事长张梁等人共同在香港设立的“荣丽投资公司”收购了原由中国国民党旗下“华夏投资公司”掌控的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及中央电影公司(简称“中视”、“中广”、“中影”,合称“三中”),但在隔年,荣丽投资公司即与华夏投资公司取消了中广与中影的买卖合约,改由中时集团直接单独购买亏损额度较少的中视。中时集团在买下中视后,连同较早前由中时独自收购的中天电视,成为同时拥有报业、收费电视、无线电视的跨媒体集团。
民国时期的主流报刊有哪些
1、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 2、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 3、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 4、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常识》、《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 5、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世界画报》。 6、《东方日报》、《实话报》、《满洲日日新闻》、《铎声》、《申报》。
07年自考“新闻学概论”知识点(2)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内容:①宣传宗教;②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③诬蔑法国*、支持波旁王朝的内容;④鼓吹开放中英贸易包括鸦片贸易的内容。《察世俗》一创刊就是和反动政治、鸦片贸易联系着的。
2、《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告贴》是最早的广告,《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中文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1823年在马达维亚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和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8年在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吉德创办和主编的《天下新闻》;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年在广州由麦都思等人创办的《各国消息》。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的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的,也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但其宗教色彩逐渐减退,政治、经济色彩越来越浓。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的目的主要是为商业服务,它宣传中外贸易时,强调中国人对外国人要公开、诚实。此外,《东西洋考》还大量介绍了东南亚和印度的情况,美化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业务上,《东西洋考》设立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该刊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
5、从时间上说,葡文报纸出现最早;从影响上说,英文报刊;从创刊出版的地点说,鸦片战争前外文报纸最早出现在华南沿海地带,如澳门、广州等地。
6、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澳门创刊。
7、1827年11月8日,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性报刊《广州纪录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创刊时宣称“我们的主要努力是发表丰富而准确的物价行情”。它是当时影响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出版,改名《香港纪录报》。
8、《中国丛报》是1832年5月在广州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马礼逊、麦都思、郭士立等都曾为《中国丛报》撰稿。《中国丛报》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9、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它是英国侵略军的喉舌。
10、1842-1860年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即《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子子剌报》。
11、《中国之友》是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后由台仁特主编。该报敢于对香港政府的弊政和腐败行为进行猛烈攻击,台仁特曾因此入狱。该报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
12、《香港纪录报》前身是1827年11月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在报上连载。
13、《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英商肖锐德和德臣创办,1845年2月在香港创刊,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的英文报纸。
14、《子子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创办人是英商莫罗,莫罗和《中国之友》的台仁特一样,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曾被判入狱,该报也是香港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一家英文报纸。
15、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年9月3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它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内容:主要是时事新闻和评论,宗教宣传比重很少;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比较客观,是当时极有影响的一份中文报刊。
16、麦都思曾参编或主编过《遐迩贯珍》、《察世俗》、《特选撮要》、《东西洋考》、《各国消息》等中文报刊。
17、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刊派生出来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1858年1月由《子子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1864年该报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8、《香港华字日报》是中国人独立负责的商业报纸。
19、上海与香港一样,报业也是从外文报刊开始的,上海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它是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周刊,被视为“英国官报”。
20、《字林西报》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21、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22、外报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法国人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录》、《圣心报》等,均为法国教会所办。《圣心报》是上海天主教所办报刊中历时最长的一家。
23、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是1857年1月创刊的《六合丛谈》,它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
24、《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①发表政论文章;②改革新闻报道;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5、《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26、《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的文艺期刊。《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27、继《申报》之后,1882年4月字林洋行又创办了《字林沪报》,聘请蔡尔康任主笔,为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28、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它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以低于《申报》价格卖给读者,发行量大增,成了《申报》的劲敌。
29、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30、在广州的英文报刊有《中国丛报》和《中国之友》等。《中国丛报》是一份侵华意图十分明显的外文报刊,而台仁特主编的《中国之友》是当时少见的对中国表示友好的报刊。
31、《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
32、1872年,“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这样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
33、《中国时报》是1886年11月创办的英文周刊。英商宓吉主编,也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人称业务上第一流的英文报刊。
高考状元“争夺战”升级 北大清大被迫出招
中新网7月21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1日刊文说,大陆各省市近几年打响抢高考(论坛)状元大战,逼得北大、清大积极应战、被迫出招。 文章摘编如下: 北京清华大学近日公布高考招生情况,三十一个大陆省市中,高达九成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文科第一名选择清大;北京大学则称,他们才拥有最多状元。除可能存在两校对状元的认定与分数采计不同外,也显示香港各大学大抢状元之际,两位“老大哥”也拉下脸,主动加入状元争夺战。 北大日前刚对外宣布,全大陆各省文理科状元中,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但十九日下午,清大招生办公室提供数据显示,今年九成理科状元和近三成文科状元填报清大,总数连四年稳坐全大陆大学榜首。 大陆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两所大陆顶尖大学对外发布状元招录资料之所以有出入,因为北大选择了录取人数比例,但清大则选择了填报志愿的比例。 按大陆三十一省市,再各分成理科与文科,每年应会产生六十二名应届高考状元,但有的考生按实际考分非状元,但加分后(少数民族、体育国手等因素)成状元,如以实考分状元,加上加总分状元,全大陆每年会出现约一百名应届状元。采计分数的不同,也是另一可能导致北大与清大统计资料分歧的原因。 各省市近几年打响抢状元大战,逼得北大清大积极应战。清大给省市状元的奖学金,从2006年的五千元(人民币,下同),一路暴涨至2008年四万,今年则祭出八万;北大今年也提供五万元给状元,当然这都比不上经济发达的广东多所大学,一给就是十万元。 清大更是对状元采紧迫盯人,今年福建省理科实考分状元——武平一中程美华,成绩公布后,程美华就立即收到清大邀请,和她的父母一起启程前往北京,“清大很有诚意,打动了我”,程美华说。 不过,大陆各大学猛抢状元,贫困优异学生却仍缺乏补助。重庆巴蜀中学毕业生徐仁洋,因成绩太优异获直接保送大陆最顶尖医学院北大医学部。但其母亲杨治群却夜夜失眠,“学费要六千,住宿费一千二百元……”杨治群说,他们一家三口固定经济来源就是每月260元,家中连儿子去北京的路费都拿不出来,更别说高昂的学费了。(连隽伟)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时报」中国时报电子报言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