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秦陇文化,以下6个关于秦陇文化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秦陇文化简介,什么是秦陇文化
秦陇地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地域区分的文化类型里,秦陇文化是曲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区。是农业文明与畜牧生活的交汇整合,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代表。代表为陇东文化、关中文化、老官台文化、李家村文化、大地湾文化等。
秦陇地域位于黄土高原,含关中盆地。西起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内蒙古高原,南限秦岭,古老的黄河穿越本区,肥沃的关中平原与陇中黄土高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高原是由中亚、西亚沙漠和戈壁地区季风气候吹来的尘土堆积而成,质地疏松,土质肥沃,便利于原始农耕的发展。而黄土高原又有特殊的柱状节理或垂直节理,容易挖穴建屋且冬暖夏凉,有利于先民定居聚落的形成。
黄河蜿蜒曲折,流过黄土高原,众多的支流水系分布于秦陇地域,有泾河、渭河、洛河、延河、无定河、窟野河等。其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地,汇聚了榜沙河、葫芦河、籍河、牛头河等东流进入关中平原,沿途又纳入了金陵河、涉河、美水、漆水、沣河、橘河、产水、灞水、石川河、泾河等在潼关流入黄河。其中的泾河又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主要流经泾源、平凉、咸阳等地。由于古代河流水量丰沛,带来了灌溉的便利,分散各处的原始农业聚落,依赖众多的支流联系起来,好似黄土文化圈的血管,支撑着原始农耕和村落的发育。没有黄河及其渭河、泾河、洛河等支流,黄土高原就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或核心区。
秦陇文化的历史地位
纵横逶迤、古老深厚的秦陇区域,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奔腾不息的黄河,两度穿越、流经这里。在这片雄奇壮阔的黄土地上,曾孕育着华夏文化的根系,成为炎黄民族的摇篮。虽然有许多文明的源头已经湮没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之中,但作为中国古文化上最可珍贵的一页,它闪耀着先民们应付自然环境挑战的史前曙光,凝结着西北各民族血液相融、资质互补的可贵精英。它承载着十几个王朝的兴、衰、荣、哀,尤其是周、秦、汉、唐的煌煌盛世,它积淀着中外文化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硕果,震烁古今中外;也包孕着外来宗教与异俗习俗的特殊风貌。五光十色,蔚为大观。秦陇文化作为一种带有自己风采的地域性文化,相比齐鲁、中原、荆楚、巴蜀、吴越、岭南、闽台等地方文化,不仅有渔舟唱晚与金戈铁马的南北之差,也有大漠雄风与古雅正声的东西之别,即使在秦汉、隋唐大一统中华文化整体结构中,既有同一共性,又有独特个性。一部秦陇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半农半牧或农牧互补为典型特点的地域文化。从根系或源流上考察,秦陇的黄土文化与滨海文化、江湖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戈壁文化等都不相同,地理环境养育着不同区域的人类,而人文因素的选择与介入,又与地域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起源早、根系大、脉络清、生命强、延续长等诸种因素,秦陇文化曾长期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其领先地位、传播中心、表现形态也曾不断地给予全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发展以重大影响,直到宋代以后才渐趋衰落,但秦陇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地位仍是炎黄子孙精神联结的一条纽带。
秦陇文化的介绍
秦陇地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地域区分的文化类型里,秦陇文化是曲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区。是农业文明与畜牧生活的交汇整合,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代表。代表为陇东文化、关中文化、老官台文化、李家村文化、大地湾文化等。
中国地域广大,秦陇文化与秦国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秦陇地区地域偏僻,位于黄土高原,西边到河西走廊地区,东边到达太行山脉,北边则到了蒙古高原地区,南边到了秦岭一带。那边的气候严峻,生存条件比较差。那边民风尚武,人们比较崇尚自由,和崇拜力量。所以这让秦陇地域的人们,都比较的骄勇善战。
但是其中关中平原地带土地比较肥沃,所以秦陇地域包含了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而由于同时包含了,农耕和游牧,所以在经济上形成了互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足够的利益,让国家变得国富民强。秦国的崛起可以说与这个原因离不开。
而由于秦陇地域地处偏僻,中原王朝对其的管制也比较弱,那边的人不生活在皇朝的威压之下。所以也就对皇族缺少相应的敬畏,敢于提升反抗,相当的叛逆。敢打敢拼,放得开手脚,这从侧面助长了秦陇地域的人们的尚武精神。
秦国的军队被称之为虎狼之师,就可以看得出秦陇地域的人们的战斗力十分的强悍。同时也由于民风彪悍,所以人们都比较的残暴。这从秦军的行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全国围攻赵国上党,最终坑杀40万赵军。虽然是由白起一人造成的,他是大军的熟视无睹,也可以反映出他们习惯了这种暴力的性格。
综合来看,由于秦陇地域地处偏僻,天气严峻,从而养成了人们勇猛尚武的精神,这让秦国的军队的战斗力十分的强悍。而由于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的发展,又让秦国的经济实力十分的强悍。从而秦国才能够从7国争霸中胜出。
在古代江南是中原地区一的部分吗?
古代江南不属于中原。
1.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
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中原是“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新蔡、安丰。”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 “客家之源在整个古中原地区,具体说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地带。 ”这样说来,上面所说的中原,那就是个“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迁徙,“他们途中经过除河洛地区”之外的其他辽阔地区。受到秦陇文化、燕赵文化、晋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多元影响。“可见“古中原”地区多么地广阔。但中原始终局限于黄河流域。
2.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 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学者冯贤亮称,“就地域上讲,江南无疑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自古及今,就从未统一过。 ”但江南一直只局限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有重叠,但不相统属。所以古代江南不属于中原。
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别称,为何现在的意思却变了?
黄河流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摇篮,不仅孕育出华夏文明,并且涵养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黄河自然而然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位居黄河流域的陕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几乎把中国古代历史全部浓缩进去了,只要踏入三秦大地,就完全能触摸到古代中国的辉煌灿烂。
当历史的辉煌在陕西凝结成一个个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今人审视这片大地时会发现,古代的陕西具有海纳百川的大度和包容,通过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今日百花齐放的文化盛景。
确切地说,关中、陕北、陕南组成了陕西,然而,三个地方在文化风俗上完全是三种面貌,跟印象中的陕西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陕西别称“三秦”,称谓来源拜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所赐。
陕西地图
项羽消灭秦朝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华夏最高统治者自居,并大封诸侯。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由于在秦末起义中表现出色,被项羽封为“汉王”,赏赐给一片土地去开发,位置在秦岭以南汉江流域的汉中、南郑一带。
秦岭以北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由于经历了周、秦几个朝代数百年的建设,早已变成了富饶之地,富得满地流油。居于穷乡僻壤的刘邦,一直对关中虎视眈眈。
刘邦那点心思当然被项羽看在眼里,为防止刘邦越过秦岭吃掉富饶的关中,项羽在关中和陕北安插了三个自己人,以便牵制刘邦乘机北上扩张势力。三人实际上是秦朝的三名投降将领,章邯为雍王,管辖范围从咸阳以西到甘肃以东,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咸阳以东、中原以西广大地区,董翳为翟王,管辖范围在咸阳以北到陕北广大地区。
项羽
监督刘邦的三人各守一方,以原来的秦朝都城咸阳作为各自区域的分界点,于是乎,“三秦”的称呼逐渐传播开来,最终演变成地理名词。
“三秦”从秦朝末年变成地理名词后,最初只包括关中和陕北。后来,刘邦在“楚汉争霸”中打败项羽,建立了大统一王朝——汉朝,陕南才有幸进入到陕西版图,自此,人们对“三秦”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将关中(陕西中部)、陕北(陕西北部)、陕南(陕西南部)三个地区合称为“三秦”,在地理概念上,跟陕西这个词汇表述的含义完全一致。
从地域形状来看,陕西版图确实比较奇特,南北狭长,长约880公里,东西狭窄,宽约160——490公里。在如此瘦高的版图上,由于许多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陕北、关中、陕南看起来像三个省。
如果从自然环境、语言习俗、生活风俗三大方面来具体分析,很容易得出陕西为什么像三个省。
秦岭
一、自然环境秦岭·淮河是自然天成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大秦岭在陕西境内东西横跨400多公里,陕南地区正好位于秦岭以南,属于秦巴山区的一部分,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跟四川、重庆、甘肃、湖北等省接壤。
从广义上讲,陕南属于南方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区内河流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种植水稻、茶叶、柑橘、木瓜、枇杷等典型的亚热带农作物,这些自然优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和陕北无法相提并论的。
关中顾名思义,是指位于“四关”之内的陕西中部的平原地区,该区域由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冲击形成,也叫“渭河平原”或“八百里秦川”。四个关口分别是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它们在古代是守卫长安城的天然屏障。
西安城墙
秦中自古帝王都,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平原由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季分明,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许多县区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在历史上,关中一直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风水宝地,也是很重要的国家粮仓、商业重镇和文化中心。
现在的关中,从西到东分布着宝鸡、咸阳、铜川、西安、渭南五个地市,以及杨凌农业示范区,总面积只占陕西省的四分之一,人口却占到了三分之二,不论从城市分布还是人口数量来看,都足以证明陕西关中更宜居,更发达。
陕北位于陕西最北端,坐落在黄土高原之上,地貌千沟万壑,下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周边跟甘肃北部、内蒙南部、山西西北部接壤,由于土地被深厚的黄土层覆盖,植被较少,降水量较小,导致气候比较干燥,风沙较大,水土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一年四季之中,陕北平均气温比起关中和陕南,要低到3——6摄氏度。
陕北地区由于温差较大,黄土层的土质较好,因此,非常适宜种植苹果、大枣、土豆、五谷杂粮等作物,产出的苹果从品相到品质都不错,是陕西境内最重要的苹果产区。
陕西方言分布
二、语言习俗
历史上,大诗人李白经常以著名驴友的身份,多次翻山越岭,在四川和长安城之间来回奔波,由于两地之间横着著名天险大秦岭,让李白不止一次地惊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正因为陕南与关中之间有一条延绵不绝的大秦岭,阻断了陕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连接和交流。在历史上,关中的秦陇文化想越过大秦岭,影响陕南地区变得很困难,陕南周边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反而对陕南的影响更多一些。
陕北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距离关中较远,关中秦陇文化的影响力同样没有完全辐射到陕北地区,相反,晋文化与游牧文化对陕北的影响更大。
陕西关中方言biang
受文化、历史、地缘、人口迁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陕西境内的语言习俗十分复杂,差异很大,关中人讲关中话,陕北人说陕北话,陕南人用陕南话交谈。若是陕西三地人在一起交流,听对方讲话跟听外省方言没有区别。
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里边的“秦陇语系”,使用范围包括整个关中地区,以及甘肃东部和陕南商洛的少部分地区,特点是口音浑厚,发音较重,保留了周秦汉唐时期的发音。
实际上,不少唐诗是用关中话写成,如,李白在《古风·二十四》里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诗中的陌、宅、赫等字,按照关中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体现出押韵效果。
陕北窑洞
陕北话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很大,又具备自己的独特性,主要特点是保持了古汉语短促的入声,说话鼻音很重,嗓门很大。听陕北人说话给人感觉不是用肺部发声,而是憋一口气用腹部猛烈飚出声音。听两个陕北人对话,如同吵架。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秦陇文化」秦陇文化》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