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满城汉墓,以下6个关于满城汉墓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满城汉墓是谁的墓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满城汉墓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以山为陵的墓葬。 满城汉墓的意义 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的建造方式 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满城汉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器物。
保定满城汉墓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在中国考古史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1.5公里陵山上的满城汉墓,公认是一个重量级的发现。
满城汉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墓葬,亦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山洞宫殿。其“以山为陵”的营建理念,将西汉王族的宫殿“搬运”到墓葬里,陆续发掘出土的一万多万件文物,特别是诸如“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信博山炉”“计时器铜漏壶”等重大发现,不但件件惊艳了世人,更原汁原味呈现了西汉王朝的生活百态。考古价值十分巨大。
而如此重大的发现,说起来,却是来自1968年的一场意外。
一、意外一“炸”
以发掘满城汉墓的亲历者,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战士贾汉德的回忆,1968年5月22日,他所在的机械连,奉命在满城县郊外的陵山上开凿防空洞。当天带队的六班班长吴家高,发现距离山顶30米处右侧,炸开了一个直径20公分的小洞。好奇的吴家高试着砸了下,竟砸开了直径一米多的大洞。吴家高沿着洞口顺下去,惊见洞里面“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他没有犹豫,出洞后就立刻报告了。
沉睡了两千年的满城汉墓,就随着这意外的一炸,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
幸运的是,从吴家高意外发现满城汉墓起,经手此事的相关人员,都是十分负责:吴家高报告后,正执行作业的部队,果断暂停了所有施工。河北省政府和北京军区,也分别迅速向中央作出报告。不久后,北京军区与河北省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入洞穴,确认洞中吴家高看到的“盆盆罐罐”,正是汉代的陶壶陶罐漆器等物件,呈现在调查组眼前的,还有车辆马具等物件,以及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群。
调查组成员们兴奋的确认:这个洞口,以及这些已发现的文物背后,藏着巨大的信息量——这很可能是一座汉代的巨型墓葬!
也正是这快速果断的勘察与处置,令这被意外“炸”出来的满城汉墓,基本完好的保护下来。
二、低调发掘
1968年6月22日,中国考古史上一次无比特殊的发掘:满城汉墓的发掘开始了。比起许多被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考古发掘”来,满城汉墓的发掘,却是在十分“低调”的状态下进行的: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解放军工程兵组成考古发掘队,全程的交通与安保都由河北省军区负责。甚至为了安全与保密,考古队的五卡车文物,都是由驻军起初装箱,送到考古所。
正是在这低调的过程里,考古队一次次经历了震撼的发现:整个墓室长51.7米,最宽37.5米,最高6.8米,如宫殿一样分成六个部分,俨然一座王族宫室。其后室中间位置的汉白玉石门,需要按动石槽上的机关才可打开。后世除了有铠甲武器等文物外,更有以金丝连缀玉片制成的“金缕玉衣”。这个常见诸于典籍甚至古人诗词的汉代奢侈品,以往只在其他墓葬,出土过散乱残片。这一次,却是历史上第一次,出土了两千年前的“完整款”。
以考古队成员郑绍宗的回忆说,当这件完整的“金缕玉衣”,清晰呈现在大家眼前时,整个考古队都“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只这一件衣服,在中国考古史上,就已有石破天惊般的意义。
也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震撼后,考古队也终于根据墓室里青铜酒器上的字样,确认了这个汉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即那个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常被拿出来“贴金”的名字:西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的异母兄,中山靖王刘胜。
三、金缕玉衣
如果说刘胜的墓葬,是个“炸”出来的意外,那么“满城汉墓”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刘胜妻子窦绾的墓葬,则来自科学的推算。考古队发现,距离一号墓(刘胜墓)北面百米的山面上,其岩层也有动过的痕迹。经验告诉他们,这里很可能也有新的墓葬。于是,一号墓发掘结束六天后,即1968年8月8日,考古队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发掘,终于准确找到了墓道,成功进入了窦绾墓(二号墓)。
在窦绾的墓葬里,考古队不但发现了大量汉代的女式用品,更收获了重磅惊喜:曾在一号墓里惹得考古队欢呼的“金缕玉衣”,二号墓里竟然也有一件。与刘胜的玉衣一样,窦绾的玉衣也是以美玉为料,编成一个个精美玉片,再由0.08至0.5毫米的金丝编织成玉衣,每一道工序,都见证着西汉强大的纺织工艺。搬运过程里,为保护玉衣,考古队在玉衣底部制成铁丝网,上部垫上麻纸后灌注两厘米厚的石膏,固定好后抬出来,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艰难的发掘工作,当时甚至还一度处于危险中。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满城县当地也爆发了武斗。考古队发掘一号墓的两个月里,外面就枪声不断。甚至有一天晚上,一颗子弹还直接打进考古队的住处。而倘若武斗波及到陵山,带来的文化损失更是不堪设想。可以说,参加这场发掘的每一个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文化保护工作。
参考那个年代就知道,这场过程里,每一个亲历者,都是英雄。
四、见证历史
成功发掘的满城汉墓,也以其一万多件出土文物,以及珍贵的墓葬遗址,填补了历史考古的多项空白。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在内的各类奇特文物,今天还常在网络上爆红,惹得多少“文物粉”追捧。但如果说这类“爆红”文物,更多的是缩影了汉朝王室奢靡的生活,那么满城汉墓里,还有一些“低调”文物,却见证了汉王朝,甚至中国古代强大的缘由。
首先一个有这般意义的,就是一号墓(刘胜墓)出土的九把铁剑。这九把铁剑的剑身平均长度,都在85厘米以上,不但做工精美,其刃部更采取了局部淬火技术。整个剑身更是以块炼渗碳钢多次加热锻打而成。这也意味着,汉代中国的炼钢与淬火工艺,已经前行了一大截。以同时代罗马学者普林尼的感慨:“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与来自中国(汉朝)的钢相媲美。”
这遥遥领先的冶炼技术,意义当然不止是“陪葬”,更推动了同时代汉王朝的军工革命。一如刘胜墓里已成刀剑“主流”的铁剑一样,同时期的西汉军队,也大量装备铁制兵器。西汉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已基本以铁制为主。全面“换装”的汉军,这才在汉匈战场上华丽转身,打出一次次追亡逐北的辉煌。
而比起这硬核的钢铁技术,满城汉墓里另一个发现,却有着超越历史的意义:漆器。
中国是油漆技术的故乡,长沙马王堆汉墓里的精美漆器,曾让多少观众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满城汉墓里的漆器,乍一看很“减色”,虽然在一号墓的后室与中室,也有大量漆器出土,但由于环境原因,大多漆器都已只剩了残片,但这些漆器残片,既有褐色漆,也有朱红色漆,素面还有黑褐色,残存的色彩,足以遥想这些器具,昔日的精致美丽。
也同样是从两汉时代起,中国的漆器工艺进入腾飞阶段,漆器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享奢侈品。中国油漆的技术在两汉定型,随后的千年里,漆器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甚至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繁荣,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出口宝货”。朝鲜、日本、缅甸、印度等国,中世纪时就引起了中国的漆器工艺,更远的西欧国家,也在16世纪起大量引进中国漆器。中国漆器特有的桐油涂料,更曾是近代世界的“战略物资”。
精美的漆器画面背后,是古代中国传承不息的智慧探索,强大的“核心技术意义”,至今,值得深深思考。
参考资料:胡金华《满城汉墓》、卢兆荫《回忆满城汉墓的发现与发掘》、姚苑真《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蔡锋《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李亚东《漫谈涂料之王》、曾维华,王冕《秦汉的漆器》
满城汉墓究竟有何特殊之初?
1968年5月,解放军某部在河北满城县西南1.5公里崇山峻岭的岭山上进行施工时,随着解放军的爆破施工,突然在爆破的施工处炸出一个大洞。
于是施工的解放军派遣人员下去查一下,当进入这个洞穴时发现这个洞穴墙壁很光滑,这个洞穴明显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人工开凿的,于是施工的解放军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座古墓,他们将此情况上报,河北满城县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专程莅临考证,确定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穴。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汉朝古墓流行厚葬,墓葬中往往都会有丰厚的陪葬品,这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于是经过周总理的批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
河北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
刘胜是汉景帝刘奇的儿子,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刘胜在位42年,他也是中山国的第一代中山王,刘胜在位期间,也是汉朝国力最为雄厚的时期,加上刘胜在位时间超过40年,结合西汉厚葬的风俗,当时判断满城汉墓中的陪葬品应该十分丰厚。
在满城汉墓发掘后,结果果然不出意料,满城汉墓中的陪葬品十分丰厚,而且还意外首次发现了传说中的国宝“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
满城汉墓两个墓共出土陪葬品6000多件,陪葬品的种类十分齐全,摆放有序,俨然体现出大墓主人的等级身份。
大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大量的陶瓷、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
在刘胜的大墓南耳室和甬道还出现了象征等级身份的车马房,用来放置车、马;北耳室象征仓库和磨房﹐放置盛贮粮食﹑鱼肉及炊饮的各种陶器﹑石磨和推磨牲口﹔中室象征厅堂﹐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生活用器﹔后室象征内饰﹐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
从刘胜大墓结构布局就直接大墓体现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在满城汉墓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传闻中的国宝“金缕玉衣”。
汉代人们相信玉可以起到保护逝者去世后尸体不腐的作用,而金缕玉衣所选用的玉的材料和穿线材料也因为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王侯帝王级的金缕玉衣选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由于金缕玉衣本身制作成本耗材财力巨大,制作周期也长,因此能享受金缕玉衣的多数都是帝王王侯级别。
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共由2498片玉片组成,耗费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组成,耗费金线约700克。两件金缕玉衣制作完美,堪称满城汉墓中的“国宝”。
满城汉墓采用了西汉流行的凿山为陵的大型崖墓。刘胜的墓东西全长51.4米,南北宽37.5米,最高可达6.8米,整个大墓的容积达大约2700立方米;窦绾墓东西长49.7米﹐南北宽65米﹐最高处 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刘胜夫妻二人大墓南北并列,墓门相距120米。
整个大墓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墓内设有排水设施,整个大墓布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体现了西汉皇家贵族气质。
保定的满城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保定满城汉墓是由当时在当地陵山进行军事项目的部队发现的。在1968年5月份,当时的士兵像往常一样对施工山体进行爆破,在对一处山体爆破是,士兵发现爆破出来的山体土质跟其他地方土质不同,于是就叫来的当时的负责的班长,这名班长走进爆破点查看,就因为爆破的洞口的比较大,不小心掉了进去,其他士兵急忙跳进去救人,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闯进了这座古墓。当时的士兵都被吓到了,于是赶紧上报了上级负责人说发现了古墓,最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考古人员立即赶到现场,这才正式揭开了这座旷世古墓的神秘面纱。
随着古墓的进一步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出来的 多个文物上,发现了标有“中山内府”的字样,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共就出现了两个名为“中山国”的古国,一个是战国,一个是西汉时期,从字样的形式上来看,字体接近汉隶,于是考古人员就认定该墓属于西汉时期的“中山国”所有。但是该墓具体是哪一位君王时期的呢?关键的信息在考古人员发现的一个青铜酒器中发现了,只见上面刻有“卅四年”的字样,专家判断,这个应该是该墓主人的生前年限。
在西汉时期,君王在位时还没有年号这一规定,所以在西汉时期,中山国的历代君王中,在位“卅四年”的君王,只有一位,那就是中山国第一代君王刘胜,至此,这座庞大的汉墓的主人终于确定。
当时这座古墓的发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盗墓贼甚至不顾警戒的官兵,跃跃欲试,除此之外,一些当地人组织的野蛮队伍,打着口号要闯进古墓,意在破坏古墓文物以及抢夺,好在当时的官兵连设哨岗,耐心劝说,这才让古墓免于损毁。
满城汉墓有哪些特点?
满城汉墓不仅墓室庞大,随葬品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刘胜墓,除墓道外,各墓室都放置大量的随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共放置实用车6辆,马16匹,还有11只狗和1只鹿。北耳室的随葬品主要是陶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多,部分陶器内原来还分别装盛着酒、粮食、鱼类等。中室的随葬品也很多,主要是铜器、铁器和陶器;室内还陈设两具帷帐,后室存放棺、椁以及许多贵重器物,死者所穿的金缕玉衣保存完好。两座墓共计出土文物4200多件,许多器物制作的工艺水平很高,有些则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俨然是一座地下博物馆。
墓中发现的铜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其中有些器物不仅造型优美、装饰华丽,而且设计灵巧、铸工精致,是汉代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如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刘胜墓发现的错金博山炉、错金银写篆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鎏金银嵌乳钉纹壶等,便是最为突出的几件。
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全灯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各部分分别铸造,然后组合成整体。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因而能够随意调整灯光照射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身躯中空,烟灰可以通过右臂到达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铜灯设计灵便合理,宫女造型生动逼真,其艺术水平之高,在汉代铜灯中首屈一指。
除长信宫灯外,满城汉墓还出土了其他式样的大小铜灯共19件,其中如当户灯、朱雀灯、羊尊灯等都是别具一格的不朽之作。当户灯,高12厘米,下为半跪的铜人,右手高举灯盘,中有蜡钎。当户为匈奴官名,汉初汉王朝与匈奴争战十分激烈。这里以匈奴的当户官作为执灯的奴仆形象,当存贬恶之意,以使敌人不攻自破。
朱雀灯,高20厘米。朱雀脚踏蟠龙,展翅欲飞,嘴衔环形灯盘,内分3格,可同时点燃3支蜡烛。朱雀为传说神鸟,与青龙、白虎、玄武并称四神。朱雀为南方火神,以它作灯具,十分恰当。
羊尊灯,高23厘米。外形铸成跪羊状,羊腹中空,内可盛放灯油。羊背可以掀开而成椭圆形的灯盘,平放在羊头顶上,开合处有铰链相连,灯盘有一流嘴,可以放置灯芯,熄灯时将灯盘放下,残油仍可倒入腹腔内。五行学说中,羊属未,未为南方火库,所以用作灯具。
错金博山炉是刘胜墓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品。该炉通高26厘米,通体用金丝错出流畅华丽的花纹。炉座透雕龙纹,炉身上部和炉盖铸出峰峦起伏的群山,山间点缀以猎人和野兽,刻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狩猎情景。其造型之优美,铸造技术之高超,在同类器物中非常罕见。博山炉是贵族阶层使用的一种熏炉,香料放在炉中点燃后,香烟能通过炉盖的众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除博山炉外,满城汉墓还出土了各种鼎形、小盂形和附加镂空网状提笼式的熏炉,均是富有特色的高级生活用具。
刘胜墓中室内陈设着二具帷帐,其木架等部分均已朽烂,但整套铜质构件完好无损。这些构件铜质鎏金,制作精美华丽,刻有天干、地支及各种数字,这是组装时相互搭接的记号,经过复原,可知古代帷帐的结构与现在的房屋木架相似。像这种完整的汉代帷帐构件,为建国以后第一次发现。它拆卸方便,便于运输,又可根据气候调节帷幕的厚薄,是古代理想的简易房屋,用途十分广泛。
刘胜墓中还出土了一套铁甲,它是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最完好的西汉铠甲。该甲属“鱼鳞甲”类,由甲身、短袖和垂缘三部分组成,甲片多达1589枚。铁甲的边缘用皮革和丝织品包裹,里面也有皮革和丝绢衬里,非常舒适实用。此外,刘胜墓中还出土了一些刀、戟、矛、戈等兵器,多数以钢铁制成,说明在西汉早期铜兵器基本已被淘汰。
两墓中还出土五铢钱4200多枚,虽都铸于武帝时期,但钱文“五铢”的字形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对这些五铢钱的研究,可对以往汉代五铢的分期加以修正。
保定汉墓发现了千年前的“高压锅”,为何古代就存在高压锅?
在中国历史上,鼎长期都是作为礼器存在的,像后母戊大方鼎等青铜鼎都是我国国宝级的文物,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鼎只不过是一种人们常用的炊具,其最基本的用途乃是用来烹煮肉类食品。
出土于满城汉墓
这口“高压锅”,同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文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处,那便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的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其妻窦绾之墓。据史料记载,西汉武帝元鼎四年二月,刘胜突然暴毙,没多久,他的妻子也离世了。两人被葬在一起的墓葬便被称为满城汉墓。
时间回到1968年6月23日下午,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的陵山主峰东坡开凿隧道时,发现了满城汉墓。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院开始进行实地发掘,他们先打开了靖王墓后室的石门,并从右侧墙边发现了金缕玉衣,之后又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小熊“高压锅”体现古人高超技艺
除了那些名满天下的文物外,满城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与饮食、烹饪相关的器皿,比如鼎、釜、镬等炊器;壶、杯、罍等酒器等。这些器物造型精美且制作精良,实属上品。而在这其中,这件构思巧妙的熊足铜鼎也是其中一件饮食器物。
这口熊足铜鼎出土于满城汉墓1号墓中,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其通高18.1厘米,口径17.2厘米,腹径20厘米,整个造型与现代高压锅极为类似。许慎曾在《说文解字》中如此写道:“铜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汉代高压锅功效测试
考古工作者们为了研究四兽纽熊足铜鼎的功能,特地打造了一个1:1仿制的新鼎,其工艺也采取了古法制作,青铜中各元素的占比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完成了复原工作之后,他们买来了新鲜的鸡腿,将其放到鼎中大火炖煮。
在烹饪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十分仔细地观察青铜鼎的状态,发现在加热的时候鼎盖四周还是会有水蒸气溢出,但是数量十分有限,这说明这样设计出来的青铜鼎密封性还是十分不错的。
在加热半个小时以后,他们便停止了加热并打开鼎盖观察情况,发现鸡腿已经被炖煮地十分软烂了。如果用普通的密封性不好的青铜鼎来炖煮鸡腿的话,半个小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说明利用这种鼎来烹煮食物,确实可以加速烹饪的速度。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满城汉墓」满城汉墓是谁的墓》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