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五马街,以下6个关于五马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温州五马街的来历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业街。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长400米,宽12米。据唐时《古今风俗通》载:“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马,乡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知州杨蟠改定温州36坊,五马坊列为其中之一。杨蟠《百咏五马坊诗》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踌躇。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清时改坊为街,街两侧拥有14条小巷。1934年,拆让店屋,由6米拓宽为12米,改名中山路。旧时这里商贾云集,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
解放后,又恢复五马街之名,1974年改为沥青路面。1984年4月五马街定为步行街,为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五马街集购物、商贸、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1999年3月份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0年,五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温州文化升位计划》,并于当年改造完毕,五马街西面入口处还设立了《五马奔腾》雕塑。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商业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两旁建筑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风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百年老店和百货商店、温州酒家等。
这些老店大都创办于清代和民国期间,不少店铺的历史在百年以上。
矗立在五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系宁波商人杨正裕与同乡冯伯祯等十来位宁商集资创办。初为蜜饯店,址在馒头巷西段,即现鼓楼街78号,两侧书有楹联“蜜饯海味各种药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门楣上横书“五味和”店号,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调鼎原笔“五味和”三个大字。冯伯祯与清末著名书法家梅调鼎有旧,遂请梅题写店名招牌。经梅调鼎先生推敲再三,认为在原店名“五味”之后增一个“和”字为好,取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之意,于是写下了“五味和”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清光绪廿九年(1903),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口增设分店(即现在五味和店址),称五味和新号。五味和在杨直钦经营期间迅速发展,尤以瓯柑畅销京津北方而获利甚丰。民国廿一年(1932),温籍股东林敏卿任新店经理,因经营有方,五味和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老店于1940年歇业,新号从此独树一帜。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货店并入,遂重建店房,扩大门面与规模。1966年转为国有企业,改称地方国营新风副食品店,1979年恢复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注重经营特色,除了供应南北货外,兼营糟、醉、腊、海味、鲜果,还自办作坊,聘请名师制作蜜饯、腌腊货、糕点、炒货等食品,以选料考究、加工精细、货真价实、风味别具而闻名,尤以糟制鱼生、虾酱、醉蟹、香螺、腊肠、酱油鸭、五味香糕、山楂糕与五加皮药酒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美味鱼生(即白鳎生),制作工艺已有80余年的历史,独具色鲜、条匀、不糊、味美、耐贮五大特色。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曾用龙泉青瓷罐精装远销香港。旅居台湾的著名报人马星野得到一罐乡亲们送的五味和美味鱼生后,欢欣之余,曾赋诗一首:“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小小鱼生勾起了游子的无限乡思。
五马街有什么传统文化?
五马街,中国著名商业街,古称五马坊,五马坊,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始名于东晋,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时而得名,现为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
宋代诗人杨蟠写过一首《五马坊》,
相传有五马,
曾此立踟躇。
人爱使君好,
换鹅非俗书。
五马街在温州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温州第一街”。这条历经千年文明孕育的繁华老街,还有着“浙南第一街”的美誉。五马街上保留的近现代建筑,不论是从历史的视角或是现代的构建规模,均有其丰富的内涵。从温州走出去的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五马街上走一圈,因为,五马街是温州的魂和文化发源地。 在中华民居杂志社举办的“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中,温州市五马街被评为“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示范街”。2016年4月18日,中华民居展评活动组委会、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高度肯定了五马街的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和商业街活化情况,对五马街“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现状给予赞赏,并希望其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擦亮地区名片。 韩健徽: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著名商业街专家,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商业街区行业、商旅文化产业、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科学、有序、创新地发展。 五马街主街区现存的147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群,以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为主,如此大规模且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让年轻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时尚,老年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怀旧;外地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温州”,外国人到这里感到“非常中国”。 ——韩健徽 千年文化街 行走在五马街上,像是回到了民国时代。街道两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像是标牌,无言提示着来往的行人,五马街至少已经繁华富庶了数百年。而散布于街区各处的中式古建筑,点缀其间,有着说不出的韵味,正如高雅华美乐章中古典悠扬的插曲。幽深的谯楼,布满苍苔的青砖路,青砖黛瓦的名人故居…… 在五马街心位置,矗立着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造型生动,古意盎然。这是五马街的标志雕塑,也是街道名称的由来。 五马坊与王羲之 五马街地名由来一说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相传,王羲之出任永嘉(今温州)郡守时,经常乘坐五匹马拉的马车从街上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写道:“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作诗《百里芳》:“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诗歌写的就是此事。现存北宋真宗年间(1008—1016年)古籍《祥符图经》中,温州五十七坊中五马坊已然在列;明代神宗年间(1078—1085年),这条街正式被称为五马街。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五马街名称由来的另一说法与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有关。相传,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经常随身带着五匹马出游。也许正是因为不能确定五马出行的主人是王羲之还是谢灵运,所以至今五马街雕塑的车座上还是空着的,留下一个悬而未揭的谜底给后人。 五马石传说 而关于五马街的民间传说也瑰丽多彩。清代孙同元、徐希勉所著的《永嘉闻见录补遗》中,记有五马街有五马石一事。相传,东晋时期,这条街上的居民夜里经常听到马蹄音,但开门不见马的踪影。街上住着一位打草鞋的老人,屋外放着一块石头。他每天打草鞋时,就在石头上将草捶软,日子一久,石头被捶得光闪闪。有个过路人看到石头后,想出钱买下来,但老人舍不得卖。老人担心石头被偷走,就将石头搬进屋里。三天后,过路人又来买石头。他一看石头不见了,急忙问老人,老人答道:“我把石头搬进屋里了。”“几天了?”“三天三夜了。”过路人一听,惋惜地对老人说:“你这块石头上面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屋外马天天有露水喝,又有你捶的草吃,所以长得油光健壮,如今你把石头搬进屋里,马没水喝,一定渴死了。”采宝客说罢,与老人进屋把石头翻过来,果然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僵立不动了。 正是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风采和逸事给五马街留下了一抹千年未曾消散的文化香气。 繁华富庶之街 文化是五马街的根,商业则是五马街的魂。自唐宋时期,到明代改“坊”为“街”,五马街一直是温州的闹市区和城市商业中心。在此经商的不仅有本地商贾,还有“闽邦”“赣邦”“广邦”及本省“兰(溪)邦”“宁(波)邦”和“吴(兴)邦”商人。自清朝末年温州开埠,辟温州为通商口岸。五马街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南市”,得地利之便,又是传统的商业街,最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陆续出现了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公司、商行。街道两旁店铺排列,商品琳琅满目,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街面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气旺盛,商业氛围异常浓厚。 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大都沦陷,温州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吐纳口岸,外来轮船进出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内外客商都在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点,地处温州中心发展的五马街自然成为首选。前所未有的温州经济的畸形发展,促进了五马街的进一步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如果说,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的话,那么五马街算得上是温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 徜徉在五马街上,深刻体会到“建筑是时代的烙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街道两侧的商业建筑群主要为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主体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风格,造型富丽堂皇,极具动感。而在建筑细节方面,又非常接地气地揉入了很多典型的中国元素,高大气派的石拱门前卧着两只精雕细刻的石狮子,拱形门楣与松鹤延年的精雅砖雕相配合,虽然风格绝然不同,但彼此却相得益彰,无比熨帖。 这大概缘于温州很早就形成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在温州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称。他们在世界各地辛苦打拼,叶落归根之后带回来大笔财富,也带回了西方的审美观和异域风情。他们雇佣能工巧匠,仿照欧美流行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居。同时,他们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居也念念不忘,愿取其精华融入新居。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尤其是1876年,温州开埠,西方近代物质文明传入温州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温州最早出现的欧式高层建筑始于19世纪末。1919年,名闻遐迩的温州百货业巨擘许漱玉在五马街建造了一座极具特色的洋楼。当时,他买下五马街的矮屋10余间,拆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即今大众电影院及市第一百货商店位置),总面积7042平方米,规模宏大,是昔日五马街口西式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大楼。 其后,五马街陆续出现了一批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形成了一片相对集中的欧式风格建筑群景观。如此规模的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五马街主街现存147幢近代商业建筑,形式主要为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在五马街区出现的“老字号”共有303家,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金三益”“老香山”等“老字号”,这些商铺至今仍沿用这种风格。 悠悠古谯楼 温州有西式洋气的一面,也有古老厚重的一面。古谯楼就是温州古老厚重的印章,千百年来稳稳钤在老城中心。 古时,有城多有谯楼,史载“世人铸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温州,存留下来一座千年谯楼。谯楼高大雄伟,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如威武的将军,雄踞在城南口,镇守着一方的太平。谯楼面阔五间,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条石叠筑城门,青砖砌成拱顶,花岗岩雕就护栏,楼高11.1米,通面宽19.5米,进深9.5米,飞檐雕梁,青瓦红柱,颇显雄伟壮丽。楼南北门楣上分别写着四个篆书大字——“东瓯名镇”“民具尔瞻”,古朴庄严。 千年谯偻,曾经历几多变幻。谯楼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吴越国的都城设在杭州,吴越王钱镠命令其子钱元瓘加固温州郡城,并增筑内城,史称“钱氏子城”。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 南宋时期,金兵渡过黄河,大举伐宋。高宗赵构曾逃往温州跸于此31天,于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乘御舟离温奔杭州,正式定都临安。至今,谯楼内还有高宗在温州停留的壁画和“建炎驻跸”四个大字。 此后的元清年代,谯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兵祸毁圮、几度修复。最终如同一位老者,悠然立在五马街中央位置,站成了一本温州城历史书。 名人故馆情怀 在温州深厚的文化家底中,五马街上的名人旧居有着不能忽略的精彩。郑振铎、朱自清、胡炘……这些名人如同星星一样闪耀在五马街的上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郑振铎纪念馆 两层古雅的民国建筑,中西结合,开阔的天井中似乎充溢着书卷气,一座宅院也有着自己的气质。这座宅院的气质属于郑振铎。 郑振铎故居位于温州市沧河巷,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由门屋、厢房、正屋等组成合院式建筑。如今,已作为郑振铎纪念馆对外开放,设置了“书生报国数十载”、“心怀温州故乡情”、“一代才华万古传”、“鞠躬尽瘁为文物”等展览内容,分别介绍了郑振铎的生平、交友、著作、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贡献等情况。 朱自清故居 四营堂巷22号,高楼大厦包围着的朱自清旧居,在现代都市的霓虹幻影中吟诵着林花春红庭院深深;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轻轻地放慢自己的脚步——那古旧的青砖黛瓦、斗拱雕梁筑就了闹市中的一方静地。 抬梁穿斗梁架、硬山屋顶、砖雕门台、灰塑照壁……这座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占地602平方米、房屋整体结构和风貌保留了晚清民国时期温州民居的风格,颇具江南建筑特色。 七枫巷胡宅 与隔壁喧闹的朔门街相比,曲径通幽的七枫巷显得较为寂寞,不过,小巷的沧桑历史,照样能透过粉饰过的墙壁显露出斑驳的影迹。 在七枫巷60号,有一座名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叫胡炘的国民党官僚的父辈拥有了这座静庐。胡宅坐北朝南,为三间两层楼房,一个由大片青砖铺成的院子,院子里有大树,苍翠蔽日。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通面阔15.5米,进深15.8米,设有前后廊,主次间贯通。建筑面料相当讲究、墙面清灰和砖红相间,没用涂料,直接以砖的本色表现色彩的变化,使得这幢宅子历经秋霜冬雪,色彩如故。胡宅为巴洛克式建筑,夹带哥特式和中式装饰风格,华丽而不失大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风格追求自由的内涵。 温州老建筑中的每一种外来风格,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和一段历史经历。
五马街的介绍
五马街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四象桥东北,南起太平南路邀贵井,北至白下路。
泰安五马街安全吗
泰安五马街不安全。五马街马路市场的占道经营已经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及行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产生大量安全隐患。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通常经营时间较早,其为群众生活提供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影响市容、破坏环境卫生、阻塞道路交通、危及行人安全、产生噪音扰民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五马街400字的作文?
你知道吗?我们温州有一条著名的街,叫“五马街”。
据说,它的名字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话说古时候,一个人收集了一块石头,放在门口。一天,一位客人经过此处,看中了这块石头,要出十万两将它买下,而女主人认为奇货可居,不卖这块石头。客人生气地走了,女主人把石头搬上了阁楼。晚上,客人又来了,见石头没了,很懊丧。客人为什么这样呢?原来,石头上有五匹神马,每天在外面受到露水的滋润,才活了下来,放进屋里就没有用了。后来,为了纪念这五匹神马,这里便取名叫“五马街”。
走近五马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马拉车的铜像。这几匹健壮的神马套着缰绳,拉着一辆马车,在飞奔。它们有的撒开四蹄奔跑,有的前蹄抬起,伸长脖子,仰着头,发出响亮的嘶鸣声。来往的游客有的三三五五坐在一旁休息,有的干脆跃过水池,骑在马上,做“V”字形的手势,一按快门,一张照片拍好了。
一路走,一路看,道路两旁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不一会儿就到了喷泉广场。只见广场中间用玻璃搭了一个舞台,使这儿成了小朋友的游戏天地。看,他们有的在台上学者模特儿走路,有的蹿上蹿下……玩得可高兴了!到了晚上,喷泉喷起来了,彩灯闪烁,五彩的喷泉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舞来,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我们家乡的五马街,真是名不虚传呀!
五马街的由来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是温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始有五马坊。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清光绪《永嘉县志》亦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宋以来,“五马坊”之名沿袭不变。宋哲宗时,杨蟠知温州,于城中置三十六坊,内即有五马坊。至清代,将坊改为街巷,五马坊也改名五马街;同时一分为二,一条称五马直街,即郡治前或谯楼前南北纵向的街道。民国时期已改称公安路。另一条称五马横街,即现在东西横贯的五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并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对五马坊的由来,又有两说:一说王羲之曾任会嵇(今绍兴)内史,性喜游览山水;他去官后,遍游东、中诸郡,所以其“游骑”也到过永嘉。永邑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乃立五马坊。另一说认为五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来,却是“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坊”(见洪庆商《韩文辩正》)。总之,“五马坊”不管是由王或谢而立,其起源已久,且与太守使用五马有关,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五马街」五马街附近宾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