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大旗头村,以下6个关于大旗头村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大旗头古村房屋上刻的雕像是什么
走兽,也叫蹲兽。
一般建在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分仙人和走兽两部分,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仙人走兽最早出现于汉代,但一直并没有固定的使用规格。清朝开始出现官方定制,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名仙人骑凤,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一般情况下走兽数量为9是最高规格,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
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是岭南广府古村落,岭南规模最大的广府镬耳屋古建筑群,它占地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五座祠堂、家庙以及200多座一式的硬山顶镬耳屋。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其与江苏省周庄、安徽省西递等12个古村落一起,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大旗头村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
广东哪里一古村,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占地78 亩,还被誉为广东第一村?
对于古村,很多人的印象,风景秀丽,古村当中有养眼的植被、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拥有悠久的历史。大旗头古村有广东第一村这样的美称,该景点符合很多人心目当中,值得打卡的一处景点。
大旗头古村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它是岭南广府有名的古村落。该古村落占地面积约78 亩,建筑面积可达14000平方米左右。家庙、5座祠堂、200多座有着当地特色的硬山顶镬耳屋,该景点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据说郑绍忠修建私宅的款项也是慈禧太后所拨。
内部布局的过程采用的是特殊的“三间二廊”这样的模式,前半庙方扩,扩的时候用石坎,而突出的部分看起来好像是壶嘴,扩边有古塔又称文塔,塔的下方又能够看到两方石,大的看起来如砚,小的看起来好像是方形的印,从而组成了“文房四宝”这样的景观,并且该景观主要是希望后代祖孙,可以好好读书、将来可以考取功名,有这样的用意。
景点当中的布局也是很有意思的,村落整体方向是坐西向东,南北进行延伸,从村的南门进入景点,就会发现村落的最中心地方是郑氏祠堂。与其他的小村子一样,宗祠对面所正对水塘,据说它的含义,代表的是洗笔专门使用的墨池。相传,建造这座村子的提督郑少忠因为没读过学堂,所以,他想让自己的后代能通过读书做官。而且,在村里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每每有孩子们读书、或者是考试,都会有家长来这里进行开笔,主要目的是祈求孩子能够考个好成绩。
在进入村口,能够看见一棵古榕树,村里人将这处风景,将它称之为“古榕桂月。”在文塔旁边,还能够看到一棵木棉树,该棵树它的含义,也希望能够后人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大榕树因为长势旺盛,是当地人爱来这里休息的地方。所以,在这里,经常会见到村里的人三三两两地坐在榕树地下聊天。他们也或者是下棋、也或者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玩牌。有的朋友坐在塔基上看报纸。偶尔会看到一只白色的小狗,在人群当中欢乐地跑来跑去,这里也是大旗头村最有意思的场景。
我们在这里游玩一天,就会觉得自己的压力,都好像消失里。这里没有城市当中那热闹无比的噪音,在这里我们耳边听到的是阐明声,如果你有时间,在村口听听老人们,讲以前的故事,因为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就全部都没有了。关于该小村子,小编就介绍到这里,朋友这样一处有趣的古村,你会来吗?
广东一古村,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占地78 亩,还被誉为广东第一村
广东省重点文物单位大旗头古村的建筑特色和布局有什么特点?
广东境内古村的发展在我国很突出,有不少潜力大的古村在很多时候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且也获得了较多游客的喜爱,毕竟从区域的旅游表现上看,很多古村不仅历史悠久,古建筑景观多,同时也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旅游开发上,它往往也具备了较多比较突出的实际价值,这更是一个区域很关键的部分。
这处很有历史感的古村就是大旗头古村。广东本身的城市历史就比较悠久,虽然经过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很多城市的古村渐渐是没有了,但在从多数区域的古村历史表现中说,却能很好的看出许多古村的实际魅力,同时,也有不少古村是得到了较好的留存,它们在旅游的表现上也会体现出很强的价值作用。
这处很有价值感的古村在广东的佛山市三水区,它是佛山很典型的一处历史文化名村,其始建于明代时期,距今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而且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更是有14000多平方米,这在很多方面上都会起到比较强的社会价值,而且如今在保护级别上也是省重点文物单位了。
在这个古村内,它的建筑景观很多,祠堂、家庙兼备,例如说文塔、郑氏宗祠和裕礼郑公祠等许多祠堂和古建筑都分布其中,从而提升其古村的地位和旅游欣赏魅力,也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古村落,所以从地域发展的角度说,这处古村的发展实际上也能看出其旅游上的吸引力了。
它的村落特色也比较突出,其排水系统很好,可以预防雨量大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时,在其古村内,也修建了一座笔形的古塔,以及是有金钱眼的院落布局结构和方式,虽然看似千篇一律,但从整体上看,却是当地一座很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但却是广东被忽略的一处古村,因为很多游客对其都还不了解。
如今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荣誉和地位上是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而且古人对其建筑的建造也十分巧妙,像是防盗、防火、防风和防漏的设计非常精巧,不仅能守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也能彰显出古人的智慧和结晶,从而让其古建筑群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所以说这处古村的布局和设计还是非常独到的。
大旗头古村的历史沉淀
大旗头村的村落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钟、郑开村祖迁入大桥头定居创业—清同治2年,郑金投降清廷)属于大旗头村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村落人口不多,最多时也不过40余户左右,村落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郑姓主要分布于村西南区域,钟姓分布于村北区域。两姓之间独立,但在村落事务上协同一体,如抗御盗匪,解决两姓争端等。根据郑绍忠后人郑询侯(现定居于澳大利亚)回忆:在现今村落东向和北向之间,早年曾建筑有帝王古庙,里面供奉洪圣大王,该庙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村里郑、钟二姓解决争端的协商之地。两姓人口数量也大致持平。
第二阶段(同治2年后—民国末年1949年)此一时期,大旗头郑氏后人郑绍忠对全村进行全方位改建重修。相传郑绍忠因守孝回乡,开始准备重修私宅,但他的最初动议并没有获得郑氏宗族长房裕仁(康泰公之长子)一支的积极配合,本来郑绍忠准备对全村郑氏家族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改建,由于长房支系(裕仁分支)的抵制,最终他的这一构想没有实现,他只好把修造的重点区域集中到他自己这一支(三房裕礼分支,康泰公之三子)所在的东向区域。由于当时他已经是广东水师提督,位居一品,乡望甚众。因此,在重修过程中,郑绍忠还是有意突出了三房支的地位和权势。整个建筑群布局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并将自己的尚书第建在宗祠旁边,一方面为了凸现其地位的显要,另一方面也彰显郑绍忠的孝道,以示永伴祖先身边。郑绍忠还在建筑的朝向和层次上特意和村落中的其他郑姓分支及钟姓村民的聚落做了区分(见图1-1、图1-6)。从图可以看出,村中其他部分的民居朝向都是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的,而郑绍忠集中修建的建筑群朝向均为正东西向的,民宅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又聘请专业设计人员(风水师)勘查设计,建筑朝向为正东向、走向为正南北,似军营排兵布阵一样,形成整齐的村落布局。同时,结合全村的空间方位,突出郑绍忠的从军功绩,凸现其战场杀敌的将军形象,村中建筑群落以御敌防卫为根本思想,加强对核心部分——郑绍忠及其直系子孙居所的防卫,全村既体现军营规制的形式美,又体现出村落防卫的实用功能。此一时期是大旗头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同时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结构、功能最为完善的一个时期。郑绍忠以后,村中郑钟二姓族人对该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宏伟村落。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1980年前后)建国以后,大旗头的郑绍忠房支家族被当作反动地主阶级看待,的古建筑群落被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评《红》六组称为地主庄园,是广东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并写了《三水县大旗头村郑金地主庄园调查》。随着土改——破四旧——“三反五反”——“打倒孔家帮”——“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群众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运动,大旗头村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家庙、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围绕郑绍忠及其宗亲而兴建的各种纪念性建筑不是被严重损毁,就是改做它用,建威第曾经被用作大旗头小学的教室和活动室,因而出现多处加建、改建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损毁和破坏——墙体多处油漆粉刷加建门窗、隔墙,堵塞原门窗,室内原有的匾额楹联全部失散,家俱丢失殆尽。振威第被改为牛棚。尚书第的情况也几乎一样,曾被用作仓库、食堂,的尚书第仅有头进尚存,东立面保存比较完好,但厅堂内部构架已经不复原貌,原来的抬梁式架构已经被替换为简单的棚屋结构,厅堂内的阁楼已全部不存。其他如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等的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屋脊的陶塑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原有的郑绍忠画像、家族收藏的古董等全部被毁。这些对深入研究郑绍忠及其家族发展历史和大旗头村的近代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造成巨大影响。
第四阶段(198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村落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大旗头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大力改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村里的中青年一代,不再喜欢居于这种比较阴暗潮湿的古民居中,因为当年的民居为了防盗防贼的防卫要求,房屋的视窗都很小,屋内明显采光不足,而且又显潮湿,这样的古民居对那些追求现代生活和物质享受的现代人来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样,那些有钱又想提升生活品质的村民纷纷移居村外建房盖楼,留在村中生活的就是那些还没有能力移居外面的人和那些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对村落本身和历史有着深重怀念的老人。另外,还有一些被出租给外来种田的打工者。由于村中人口的急剧减少,很多传统民居便处于一种无人看管的境地,时间延久,自然破落荒废。2004年,古建筑群内的居民几乎全部迁出。
(2)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国家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挖掘和保护,以历史辩证法的视野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来,大旗头的古民居群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1994年大旗头村被评为三水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 年10月大旗头村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12条村)之一,
2004年它又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古村落的保护和重修,这一岭南古村落奇葩又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大旗头村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落,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史时期曾经有一些磨米、造酒(本地特产之米酒)之类的家庭作坊式的小手工业,但整体而言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传统村落。村民仅在农闲之时去附近的乐平、西南、佛山从事商贸手工业活动“所谓大率耕八工一,余则贸迁其事”(三水县志)。抗战期间,由于战火绵延,生产力受到了严重打击,至解放初期,大旗头的整体生活状况非常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旗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发展到繁荣的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经济结构也从传统的纯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适当增长,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年均产值提升明显并逐步成为村中的第二位的主要增长力量。生产方式也从原来的纯粹手工生产过渡到以专业化生产为导向,放眼市场变化和需求,形成依托城市,注重经济作物全面发展的基本态势,由原来主要种植水稻发展为高经济效益经济作物型的农业生产和其他专业型生产。 村民经济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自80年代以来,村民人均收入水准呈现明显的递增发展。 (三)经济产业 1.农业经济发展 历史上,大旗头的农业生产一直是村中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些年以来,农业产值在村里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高的。以上表为例,1985—2004年间,1987年、1988年和2000年的农业的产值比重大约在70%左右,除这三年外,大旗头村的农业产值基本维持在85%以上。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几点: (1)大旗头村的农业生产尽管一直以来都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但就生产方式和农业内部结构来说,不同时期还是有其各自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前,大旗头历史上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间种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类主要是自给自足。80年代以来,随着周围的城市和乡村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大旗头村在农业生产领域迅速调整生产结构,由传统的稻作生产为主转向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生产和大棚蔬菜,建设了一批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的农作物有水稻、椰菜、番茄、奶白菜、冬瓜等。同时大力发展池塘养鱼,村里的池塘养鱼业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从区域经济的格局来看,佛山市三水区地处佛山西北方向,其整体经济实力与顺德、南海和禅城区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加之大旗头村在发展工业上的先天不足:如缺乏原材料,交通相对闭塞,村民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等,使得大旗头村的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迅速工业化进程中起步滞后,进展缓慢,导致该村农业经济产值一直居于村落收入中的主要地位。 2.工业经济发展 如表1-3所示,大旗头村的工业发展一直相对落后,自1985年至2004的近20 年中,大旗头工业发展稍有起色的时期在1986—1988年和2000—2004年的两个时期,统计显示,1986—1988年间大旗头工业产值占全村产值比重有明显提高的原因在于:村里建立制砖厂,由于制砖厂的投产,村中工业产出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对村落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说,还是相对微小的。而且,制砖厂由于污染、原材料、竞争等问题,经营时间不到三年即倒闭,故自1988年以后,大旗头的工业发展又复归于沉寂。从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间,大旗头村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生产规模和能力。 进入2000年以后,村里开始进行小五金加工及其关联产品的生产,于是,2000年以来大旗头村工业收入有所恢复,从前一年的1.3万元(1999年)猛增到25万元(2000年)而后几年,工业产值一直比较稳定的维持在20—30万元之间,但就工业生产对全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说,其作用依然有限。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在于村民的观念相对落后,本村现有的资源不足,交通相对闭塞、政府对大旗头村在发展思路的定位等原因有关。 3.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 历史时期的大旗头村,几乎没有任何第三产业形式,仅有的商品交易行为也是以实物交易为主,不具备商品经济的特征,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解放以后的若干年内,才出现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日杂店,若以严格的产业形态来看,大旗头村的第三产业真正出现应在,主要是围绕大旗头古村的保护开发,发展旅游业,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相关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商贸,建筑承包和其他服务业形式)协同发展的基本态势。就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来看,旅游业的贡献率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90年代早中期,对第三产业贡献较大的是交通运输、建筑承包等。1994年,大旗头村被当时的三水市定为第二批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后,加之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隔阂,人们对郑绍忠的个人历史及大旗头古民居群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倍感兴趣,出于保护文物古迹和了解历史过程的驱动,大旗头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造访,在这种情况下,三水市旅游局、乐平镇政府和大旗头村开始对大旗头古村进行旅游开发。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大旗头的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也从有资料记录的2000年的16597.5元上升到2004年的55970元。
佛山大旗头村旅游之后,欣赏岭南特色风貌,能感受古村氛围吗?
搜寻周边可以休闲放松的地方:广州周边能逃离城市的嘈杂,有点故事或历史的地方!----大旗头村进入了视线,距广州市约45公里。在佛山大旗头村旅游之后,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岭南的特色风貌,还可以感受到古村的氛围!第一次听到大旗头村的名字是在某摄影机构广告上看到该机构学生去大旗头村采风所拍摄的相片,很美。终于在这个国庆节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2日决定去佛山的大旗头村看看。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大旗头古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的一角,古村景区很小,内部已无村民居住,但一墙之外就是民风淳朴的乐平镇大旗头村。古村虽然需要购买门票,但整个大旗头村范围还没有过大的商业开发,基本能感受到真正的古村气息。清光绪年间修建,村子的格局保存较为完整,能很好的了解岭南古村的建筑风貌:风水、建筑、防火、防盗、排水等,个体的民居保存不是很好,但这并不影响对其功能、布局等方面的了解,是广州周边周未回味历史、周未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现在大旗头古村景区外围正在扩建,周边原有的一些农家乐餐厅已经被拆除,周边貌似已经没有吃饭的地方。要觅食的话,最近的餐厅都在几公里之外。各位要去又玩的要计划好时间和用餐地点哦。景区并无真正的售票处,门票销售点是设在古村景区外的文塔下。售票员都是60来岁的老人家,躲在门后面,开始没看见售票员还以为不用门票,谁知一过大门老人家就冒出来收门票了,呵呵!在大旗头村还有另一条门,门外就是一棵大榕树,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在这里乘凉。
门口的一口井是郑绍忠家族专用,其他村民用池塘边的另一口。好几处危房,破裂,倒塌随处可见,杂草丛生。唉,不修缮好将会如何,不敢想象!想起很多去过乌镇的人都说乌镇商业气氛太浓,没意思。大旗头村则是完会没商业化,古屋也已经无人居住,想买瓶水都不可能,更别说吃特色小吃什么的了。两厢一比,我真希望大旗头也能商业化!
三水大旗头村,也称郑村,那天早上来到古村,如果你在清明节去,会发现有村民在古屋门前祭祀。进村门票每人10元。村口有停车场,停车不收费,村子是比较大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景点主要区域,已无人居住,另一部分就是村民现在居住的地方。景点由于维护不善,已很破败了,有的已成危房。
房屋非常有特色,很典型的镬耳房,因为是慈禧老佛爷钦批建村,大旗头古村采用的是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村前广场以及池塘于一体,村落布局完整,村里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整体的布局,坐向,排水系统,防守系统,都有专门的规划,比较大气。
珠三角的大旗头村古建筑有什么历史由来呢?
珠江三角洲是一片河道纵横、池塘密布的土地。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故乡的老榕树、大祠堂,还有走亲访友时常常见到的大古屋,都在童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工厂商铺逐渐覆盖了桑基鱼塘,大量花园洋楼取代了青砖老宅,连同那些曾经的记忆,都慢慢地消磨淡忘了。 直到离开老家十余年,我才得知,就在一河之隔之邻县,有个大旗头村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于是借回乡探亲之机,慕名前往,以期能重拾那份时隔久远的童年记忆。 一棵老榕树,半亩水塘,那是珠三角一带极为寻常的村头景象。塘边麻石铺成的广场曾是村民收割时期晒谷的场所。老榕树下,一座三层文塔巍然矗立,塔下还有两方石。若非有人告知,真想不到这文塔、水塘、晒坪、方石,竟组成一幅象征“文房四宝”的景象,寓希望于后代“读书做官”。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构思出自一位武将,他就是大旗头村的始建者——清光绪年间水师提督郑绍忠。 郑绍忠虽是一介武夫,对宗族观念也是极为重视,大旗头村的这片古建筑,大都和他有密切关系。其中最为宏大的,自然要数郑氏大宗祠,那是整座村子的核心所在。不仅祭拜祖先、商议村务,旧时每逢婚丧嫁娶,都会在此大摆筵席,款待村里老幼及亲朋好友。逢年过节,更少不了舞狮迎新,看墙上挂着的几个黑色的狮头,虽已沾满灰尘,却也可以想见曾经的热闹场景。 一族之下,支派繁衍,宗祠之外,又有各公祠和家庙。和宗祠并排的郑裕礼公祠和振威将军家庙,就是分别供奉郑绍忠祖父和父亲的祠堂。规模虽比宗祠小,局部雕刻却极为细致。看那横梁上的石狮、木雕里的人物,虽然不会说话,却分明在告诉你其主人曾经有过的荣光,不得不让人叹服。 通过祠堂一侧的门楼,走进那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恍如回到从前的乡下。两侧此起彼伏的蜗耳山墙,是岭南民居的典型特征,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这一排排经历家族繁衍分房分户逐渐建造起来的青砖大屋,能如此整齐划一,即使在过去也并不多见。这一户,大门深锁,透过门缝一看,里面杂草丛生;那户,门户洞开,内部格局依旧,却早已人去楼空。天井墙上的“天官赐福”,似曾相识,只不过儿时所见多为红纸黑字的春联,跟这精雕细琢的砖雕相比,望尘莫及了。 村内最豪华的大宅,当然还是郑绍忠的建威第,不单墙头高出一筹,就连蜗耳都是三叠式的,相当少见。旁边是他的私人住宅,因他曾任兵部尚书,称之为尚书第,可惜仅存第一进,其余都已被毁,如今改为村小学的篮球场。 若非正逢假期,这里应该会有孩童们天真的笑脸和矫健的身姿吧?那也将是古村仅余的人气了,因为村里的居民,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陆续迁往新村居住。大概也是缘于此故,大旗头躲过了被后人拆毁改建的命运,成了珠三角一带所剩无几的保存完好的古村,或许也是一种意外的幸运吧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大旗头村」大旗头古村简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