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儿井」新疆坎儿井的原理和用处

2024-09-21 17:49:17 到此一游 73阅读 回答者:小白菜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新疆坎儿井,以下6个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坎儿井的特点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坎儿井的特点有哪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新疆坎儿井,以下6个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
  • 坎儿井的特点
  • 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坎儿井的特点有哪些?
  • 坎儿井是什么
  • 新疆地区为什么要修筑坎儿井?
  •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

    荒漠地区。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

    坎儿井的特点

    坎儿井的特点在于顺势自流不用动力;蒸发量小、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污染;水温低。我们跟着阿卜杜一木来到坎儿井的出水口处看到,一条明渠接着暗道通向村中,渠中的水流速较缓,水质非常干净清亮,用手试试水温,很凉。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扩展资料: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

    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美丽的新疆天山脚下,茫茫戈壁滩上分布着无数的绿洲。尤其是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更是形成了瓜果飘香、风景秀丽的绿洲风光。而滋养着这片荒漠绿洲的水源,正是埋在广袤沙漠之下的坎儿井工程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高山融雪。 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地下“万里长城”。它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紧缺水源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它在我国水利史、人文 历史 和 科技 史研究中都有巨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对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亦具有一定影响。科学、准确的认识坎儿井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之中发展农业生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设法将北部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引来滋润这些戈壁沙漠中的绿洲 ,同时又避免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将明渠、暗渠与竖井和涝坝相结合的坎儿井。而且据考证,新疆坎儿井工程最早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各类暗渠总长度曾经一度达到5000公里。 因此坎儿井又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坎儿井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一项特有而古老的水利工程。 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们国家的坎儿井则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除此以外,在北疆的木垒、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于田、库车等地均有分布,共约1800道。但是现在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皆已干涸废弃。目前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因此仅有的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无法形成地表径流。但是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荒滩之后,却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便因地制宜,借助天然的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潜流进行引流,输水至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高温蒸发带来的水资源损耗,对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坎儿井主要由 暗渠、明渠、竖井、涝坝 四部分组成。暗渠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而且按照一定的纵坡比降可以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其中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位置,主要起到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输水段在当地地下水位以上与地面明渠连接。明渠即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竖井主要用于开挖暗渠时定位、进人、出土、通风以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涝坝是坎儿井的储水工程,主要是为了储存多余井水以提高灌溉用水能力,并可调节各时段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的需水量逐年增大,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许多坎儿井无法正常运行,趋于干涸。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数量达到最高峰,共计1237道坎儿井。1966年,坎儿井工程的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尚存406道坎儿井能够正常工作,年输水量共计2.32亿立方米,输水量依然占到了全地区总输水量的30%,依然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而到了2017年,当地仅有214道坎儿井能够正常运行工作,每年的输水量也降低到了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 关于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的起源, 历史 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存在三种起源说法。 其一,关中井渠说 ;一些 历史 学者认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工程的灵感起源于汉代时期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而传入西域等高温干旱的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便直接点出 :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工程这种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时期便已经出现,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根据 《史记·河渠书》 中记载,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 “井渠法” 。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 其二,中亚起源说 ; 但是也有一部分 历史 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坎儿井工程可能最先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地区。 其三,本土起源说 ;而更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则认为,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于吐鲁番地区,这种巧妙设计就是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巧妙设计,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最终建成了浩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而且近些年,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坎儿井工程的进一步研究,认同并支持 “本土起源说” 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不论是哪种起源原因,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一点一点挖凿修建而成,滋养孕育吐鲁番绿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 历史 遗产。 在古代 社会 时期,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地区的唯一水源途径,深受当地百姓珍惜和爱护,并且围绕着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 民间风俗文化和用水崇拜仪式 。每逢新建和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的百姓都要先到“井王庙”和“水王庙”等地方举行祭拜仪式;借此祈祷由当地老百姓抽选出来的工人们都能够平安 健康 ,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的修建工作。等到坎儿井工程修建完成通水后,则要宰杀牛羊等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感谢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在吐鲁番地区,当地的百姓把水资源看得十分珍贵,当地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习俗和谚语,比如说: “做梦水中游,幸福在后头”、“水滚七次会洁净”、“活水可饮,积水不喝”、“往水中大小便是最大的罪过” 等习俗。因此当地的百姓在放牧时都会尽可能的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以免牲畜排泄物会污染到珍贵的水源。而需要洗衣洗菜时,则会选择从水渠中取水出来,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清洗。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年轻恋人之间必须在坎儿井水畔赠送定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庇佑。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百姓为了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生产大队制定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的清明至秋分之间是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用水的时期。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拥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那么制定的灌溉用水制度则会相对简单。如艾丁湖乡的花园大队辖3个生产队,3个生产队各有一条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每个生产队便各自使用自己的坎儿井。而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坎儿井时,灌溉取水制度则会相对复杂。(注释:一般以村庄为一个生产大队,村庄内部根据生产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 林则徐因在虎门销烟而成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而受到贬谪,被发配新疆地区。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四次来到吐鲁番地区。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俗称:坑坑)到吐鲁番地区。当地主要官员出城相迎,礼仪十分隆重。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对南疆进行实地踏勘之后,出发前往哈密等候旨意的途中在此途径吐鲁番。除此以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勘验11万亩田地的时候,又先后两次前往吐鲁番。因此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先后四次到过吐鲁番。 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首次抵达吐鲁番时便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在日记中写道:“ 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由此可见林则徐初见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所表露出来的惊讶之情。林则徐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曾经在多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新疆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新疆图志》 中记载: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林则徐抵达新疆地区之后的三十年里,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修建了3000多道坎儿井。 《鄯善乡土志》 这部地方文献中明确记载,“ 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目前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大多数都是林则徐到访吐鲁番之后开挖修建。而且在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和倡导坎儿井的功劳,又把坎儿井称之为 “林公井” ,借此表达对于林则徐的推崇感恩之情。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有创造性发明修建的伟大的工程奇迹。新疆地区古代的劳动人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搭建起了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脉体系,孕育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坎儿井不仅创造了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奇迹,积累了大量的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生产的经验,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财富。 《史记·河渠书》(汉·司马迁) 《西域井渠考》(清·王国维) 《新疆图志》(清·袁大化) 《鄯善乡土志》

    坎儿井的特点有哪些?

    坎儿井的特点有:

    1、不需要动力。相对于其他井渠,坎儿井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理,因为其他其它井渠大多需要各种能量,而坎儿井并不需要。这是坎儿井独特的设计结构决定的,坎儿井的走向从高到底,自然界的水会顺着坎儿井往低处流,因此并不需要动力作为支持。

    这一特点使得新疆地区的人民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耕种和养殖牲畜上,极大促进了新疆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尽管坎儿井这种设计一开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些花费都是值得的,因为坎儿井一旦建成,人们便能够储存和获得大量的水资源,增加农作物的收成。

    2、蒸发量极小,水资源利用率极高。除了不需要动力以外,水资源利用率极高也是坎儿井的一大特点。传统的井或是井渠往往是露天的,在下夏季与秋季的时候水体会受到阳光直射,蒸发量极大。坎儿井则位于地下,并不会遭到阳光的直射,地面起到了“隔热”的效果。

    即使到了夏季和秋季,地表温度超过四十度,地下水体的温度也能够保持在二十多度左右,水体的蒸发量极小,水资源的利用率极高。坎儿井这一设计也使得新疆人民能够有效地将为数不多的水存储起来,在干旱的季节能够将存储的水灌溉农田以及供牲口饮用。

    3、水体不易被污染,水温较低。传统的井或井渠中的水容易受到污染,因为它们的水体暴露在地面,人们往往会将生活垃圾或是废弃物丢进水中,造成水体污染。而坎儿井却不容易受到污染,因为坎儿井的水面位于地下,生活垃圾或是一些污染物难以渗透到其中。

    这一特点使得坎儿井的井水能够供人们与牲口饮用,也能够在灌溉农田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得新疆人民能够更加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此外,坎儿井的水体温度降低,水质纯净,酿酒也是极佳,新疆人民常常将这些水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与便捷。

    坎儿井是什么

    坎儿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新疆地区为什么要修筑坎儿井?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史载汉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称之井渠法。吐鲁番七克台镇的60多道坎儿井多为清代林则徐兴建的,人称林公井。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竖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坎儿井的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国家和地区,如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中国的西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西北部、土库曼斯坦、叙利亚、 伊拉克、阿曼、利比亚、约旦、也门等。

    非洲北部也有少量的坎儿井,如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欧洲和美洲也有极少量的坎儿井,如西班牙南部、意大 利、塞浦路斯、墨西哥、美国、智利、秘鲁等。

    扩展资料:

    历史

    据史料记载,新疆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曾多达1700多条,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工程。目前仍然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2006年,“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伊朗将坎儿井申报世界遗产成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坎儿井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新疆坎儿井」新疆坎儿井的原理和用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