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祖祠」天后祖祠观后感1000字

2024-09-20 10:35:30 到此一游 52阅读 回答者:百科小能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后祖祠,以下6个关于天后祖祠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贤良港天后祖祠的介绍妈祖真正的诞生地在哪里啊?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建筑结构台州市三门县妈祖庙在哪里湄洲妈祖祖庙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后祖祠,以下6个关于天后祖祠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介绍
  • 妈祖真正的诞生地在哪里啊?
  •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建筑结构
  • 台州市三门县妈祖庙在哪里
  • 湄洲妈祖祖庙的天后祖祠
  • 妈祖的诞生地到底是哪里?
  •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介绍

    贤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秀屿区忠门镇,与湄洲岛妈祖祖庙遥遥相望。贤良港又名“黄螺港”,今名港里村,原为莆田县忠门镇所辖,现为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所辖。 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妈祖父母神像和宋代“异人妆塑”的妈祖神像,以及妈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据《天后志》记载,妈祖曾祖父“保吉公弃官隐居贤良港”。

    妈祖真正的诞生地在哪里啊?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贤良港(今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镇港里村),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妈祖羽化后,乡人建祠纪念。祖祠始建于宋代,今祠内保存有宋代妈祖宝像,清乾隆石刻碑记及附近的“妈祖故居”、“受符井”、“八封井”、“连础面柱”等宋代文物。1989年辟为“莆田县贤良港天后祖祠旅游区”,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建筑结构

    现宫庙坐北朝南,主殿面宽三间,主殿进深三进,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80.56平方米,长47.8米、宽11.56米。宫庙前有照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前中央为山门等建筑。祖祠后侧“祖祠山”上有“妈祖——林默”雕像,总高15.23米,其中像高9.9米,底座高3.23米,基座高2.1米;立像于2010年纪念妈祖诞辰1050年,妈祖手举“定风神珠”,面容慈祥安宁,展现了妈祖青年时期的风采,为妈祖故里新的标志景观。祖祠右侧分别为正在修建中的“天后圣殿”及梳妆楼、观音阁,以及已建造完整的“妈祖故居”等建筑群。

    台州市三门县妈祖庙在哪里

    贤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秀屿区忠门镇,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海神妈祖在港里诞生。 贤良港是海上女神--妈祖的诞生地。妈祖羽化后,乡人建祠纪念,世称"港里祖祠"。 亦名"黄螺港",祖祠始建于宋代,祀妈祖木室像。据《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室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内前殿供大会供奉妈祖室像。额称"天后祠",后殿供奉圣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额称"林氏祖祠",故尊为"天后祖祠"。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祖祠是贤良港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它几经修建,完整地保持了宋代风格和特色。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84年,由山门、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占地总面积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56平方米。山门由三座大门组成,正中门上横眉"神昭海表"为清雍正手书,右门横眉"海国安澜"为嘉庆手书,"泽覃海宇"为道光手书;背面的正中为乾隆御题的"佑济昭灵"、咸丰御题的"恬波利运"和光绪御题的"与天同功"。中门对联为"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侧门的对联曰"风转舵摧屡救吾民之厄,火流水净常全蕃舶之危。""佑国庇民济天地东南之险,嘘风吸雨统江淮河海之宗。"

    湄洲妈祖祖庙的天后祖祠

    “贤良港”位于湄洲湾北岸莆禧半岛南端,与湄洲岛遥遥相对,前往湄洲岛朝圣的途中一定会路过,是妈祖的诞生地-“贤良港天后祖祠”,里头还供奉著妈祖的“圣父母”,也就是妈祖的双亲;妈祖回娘家谒祖进香时,必先恭请妈祖銮驾在贤良港祖祠举行谒祖仪式后,才从贤良港码头渡海到湄洲祖庙去“刈火”,这也是学习妈祖躬行孝道的传统美德。

    妈祖的诞生地到底是哪里?

    是湄洲岛

    1、最早的史料都记载妈祖生于湄洲屿。

    据现有已知的66条史料记载表明,最早的史料记载都一致确认妈祖生于莆田县湄洲屿。宋时期的史料都记载妈祖乃湄洲人氏。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说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这篇庙记可以说是迄今年代最早、记载最详细的妈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俊甫《莆阳比事》中说妈祖为“湄洲神女林氏。”宋绍定三年(1230),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称:“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宋宝礻右五年(1257),黄岩孙《仙溪志》中说,顺济庙,神“本湄洲林氏女”。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灵惠妃庙记》中云:“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宋刘克庄在《白湖庙》诗中提到“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据宋代的6条记述,从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的庙记到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的庙记,前后长达109年,所记载的都说妈祖的出生地在湄洲。以上记载距妈祖时代不远,不会有误。

    元代的4条记载也是如此,如元黄渊在《黄四如文集》的《圣墩顺济庙新建蕃厘殿记》中写道:“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所谓“故家”即老家,也说明妈祖生于湄洲屿。

    查明、清两朝的56条记载,除清乾隆1778年林清标编撰的《敕封天后志序》1条外,55条记载认为妈祖出生地在湄洲。明阳思谦《泉州府志》中说:“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天妃庙》中记载:“在新安里鱼希江湄洲屿上,其神即弘仁普济天妃,今庙盖其故居也。”明周瑛在《兴化府志·户纪·湄洲屿》中说:“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吕一静《八闽通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

    清郁永河在《天妃神》中说:“相传神为莆田邑湄洲东螺村林氏女。”清刘有成《天后庙序》写着:“神,林女也。世居湄岛。”清杨浚《湄洲屿志略》载:“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王礼《**县志》:“产后于莆田之湄洲屿。”

    说妈祖出生于贤良港(即今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主要是根据清乾隆年间(1778)惠安县儒学教谕林清标所编辑的《敕封天后志》。查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的天妃本传,全文都是照抄明末湄洲天后宫住持僧照乘编撰的《天妃显圣录》中的本传而写的,不同的是前者记载妈祖的曾祖保吉公是“弃官而归,隐于莆之湄洲屿”,而后者将其改为曾祖保吉公是“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在《湄屿飞升》一节中,两书内容亦完全相同,《天妃诞降本传》中是写“妃遂径上湄峰最高处”,而林清标在《敕封天后志》中改成“妃遂渡海径上湄峰最高处”。清人林清标篡改前人照乘和尚的记述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还以此“渡海”上湄峰二字为由,就认定妈祖故居在贤良港,显然破绽太明显了,是经不起推敲的。

    2、湄洲岛遗存妈祖原籍地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岛东蔡村石后自然村(原名东螺村、上林村,现存上林宫和保留观音殿、妈祖故居遗址)的村北石崖上遗存着“天妃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末照乘和尚立的“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石碑。这是证明妈祖出生在湄洲岛的重要实证。

    3、港里的一口“龙井”与妈祖的“窥井得符”传说年代不符。

    天后祖祠附近有一口宋代建造的古井,井边刻着“咸淳丙寅(1266)八月庚辰石匠游进”12个字。有人认为这就是妈祖“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古井。但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殁于宋雍熙四年(987),石匠游进造井是在妈祖去世239年之后的1266年,显然该井与妈祖少时能“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年份不符。特别是“窥井得符”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末照乘和尚刊印的《天妃显圣录》里。该书第一次提到:“妃少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只,拥井而上……妃受之不疑,……自此,符咒径可避邪,法力日见玄通,常在室中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靡不奇中。”明末以前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这一事实表明,有关妈祖“窥井得符”的传说,是明末才出现的,贤良港保存下来的宋代水井与妈祖没有关系,当然不能佐证妈祖生于贤良港。

    4、以女性作为祖先建祠与中国封建传统观念不符。

    将妈祖作为林氏宗族的祖先,以妈祖祠代替宗族祠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不相符。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父系血统继承制,应该父传子,子传孙,作为父系宗族祖先者皆为男始祖,不可能是女祖先,特别是妈祖又未出嫁,怎么能当娘家的祖先呢?这一点当然不能成立。

    5、湄洲岛的妈祖族裔是在明清两朝奉旨迁往港里的。

    明正统九年(1444)修编的《莆田南渚林氏宗谱》对妈祖的故居是这样记载的:“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时也。妃生于屿上,土尽渥丹。兄镇,子孙衍屿上。妃之基舍、祖庙犹存。洪武初,诏迁过岸,今新安里贤良港后林是其后也。”据明弘治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记载:湄洲屿“自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遗祸地方,宋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据此两条史料记载,贤良港林姓居民系从湄洲屿迁过去的。

    自明洪武初年内迁起,湄洲岛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贤良港有座堂皇的所谓“天后祖祠”,据当地人说该祠创建于宋代,但现尚无史料可考,仅知明永乐十九年(1421)记载祠圮,地方官奏闻朝廷钦命太监到港里整修致祭。此时已是湄洲林氏居民迁居贤良港几十年之后。该祠内现存的两块石碑,一为“历代褒封徽号”碑刻,一为《重建天后祠祀》石碑,重建碑仅记载清乾隆年间(1785)重建该祠的经过,并没有提到原祠的建筑年代。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明朝起朝廷才允许百姓建家庙,也就是建宗祠,允许将分散供奉在各个家庭厅堂后部神龛的祖先牌位,移到新建的家族宗祠里。湄洲岛迁至港里的该支妈祖族裔在明朝便就地建了一个“林氏宗祠”,供奉祖先。后因妈祖的影响扩大和便于朝拜妈祖,将“林氏宗祠”改为“天后祖祠”。这一做法与沿海渔民在驻地和华人华侨在侨居国建妈祖庙拜妈祖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明朝廷解除海禁,迁出的湄洲居民又陆续回到岛上生活,人数渐多。满人入关后,郑成功以海岛和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为基地,组织反清复明。在清顺治年间,清廷又实行禁海政策,下旨沿海和海岛的居民全部内迁30华里,湄洲岛和贤良港(港里村)的居民又被迁到涵江等地。清康熙年间,迁往各地的部分湄洲林氏族裔又分别迁回湄洲岛或贤良港。由于历史上的两次海禁而产生的湄洲岛居民先后迁至港里和涵江等地,过去迁居贤良港的湄洲妈祖族裔后辈逐渐淡忘了故乡在湄洲的记忆,误认为妈祖与他们一样出生在贤良港。

    1992年10月4日,贤良港“天后祖祠”通过邮电部门发行的《1992—12〈妈祖>》特种邮票纪念封的背面说明中也承认:“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湄洲全岛居民内迁,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并建一座‘祖祠’。”从林祖良编辑的《妈祖》画册和港里人那里可以了解,就在二十世纪末,贤良港的部分妇女穿着打扮与湄洲女还是一样的,这也是证明迁到港里的湄洲林氏后裔仍然保留湄洲民俗的一个实证。

    综上所述,妈祖的曾祖父林保吉在五代时弃官隐居于湄洲岛东蔡村上林自然村,后生子林孚。林孚生子林愿,字惟悫。林惟悫,担任湄洲都巡检,妻王氏,生一个男孩名叫洪毅,生6个女孩,最小的名叫林默,也就是妈祖。林孚、林愿和妈祖三代均出生在湄洲屿。妈祖宋建隆元年(960)生于湄洲岛,宋雍熙四年(987)也是在湄洲岛仙逝。因此,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和祖庙所在地。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天后祖祠」天后祖祠观后感1000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