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西关大屋,以下6个关于西关大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西关大屋——广州传统特色民居建筑
广州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通常占地面积大,富有西关特色,建筑样式多为中式,基本构造包括砖木结构,三进、三个坡顶,正立面三个开间,大门前有青砖石脚和趟栊、石门套大门。西关大屋还有七进深,里面客厅、小厅、书轩,还有花园,主要由买办和商人建造。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脚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门厅(门官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四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才开,以示隆重迎接。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轿之所。 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衬瓦涂以白色),宽敞宏大。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璃瓦。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夫妇居住)。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民国初期,西关商人的房子被大量拆除,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正门进门是一座玲拢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屏风后面是门厅,前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西边是“船厅”,呈画舫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还有阮元题书的“白塘红荔泮塘西”木刻横额。朝荔湾涌一侧全部是蚀刻蓝玻璃满洲窗。北面有供奉黄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
广州人都知道的广州岭南特色民居:岭南西关大屋!
一、 广州特色民居——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 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华华省长的组诗《广州新景赞》的 “赞新荔枝湾”中也不忘赞美岭南西关,风景胜美: 重来不识荔枝湾,风情远胜古西关。 宛如清明上河景,游人忘却把家还。 西关小桥流水,烟雨蒙蒙,花团锦簇时的景象,仿佛西关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美丽的西关更添一些诗意。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布局图,从其布局来看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结构独特,利于通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且在风水学上也有吸纳有利于屋主的先天之气之意。 西关大屋对风水格局很讲究,典型的西关大门一般左上位奉有天官神位,左下角供奉门口土地神,天官主赐福,土地以驱邪,借此以避凶趋吉、保合家之平安。这布局也体现了人们的家族等级观念和以中轴线为对称线的传统布局观念。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中为趟栊、内为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最具特色的是趟栊门,此门乍看像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数目须是单数,不能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有不详之意。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句子来源是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 据历史记载,晚清时期,广州的女性一年也有几次可以"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游花地,乞巧节游石门,郑仙诞游白云等,在这花园锦簇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以其新颖的装束和高雅的气质闪现其间,特别令人瞩目。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众多商铺之间,形成了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于是,"西关小姐"一语叫起来了,越叫越响,历久不衰…… 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如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西关小姐 都比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书,或是上过小学、初中。据说,当时的真光中学和坤维中学都是女子学校,不少西关小姐就是在那里读的书。在20世纪30年代,不少西关小姐还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上学。渐渐地,西关小姐变成一个专称延续至今,就成为永不落幕也不上台的"广州小姐"。 西关大屋满洲窗 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因为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据说每件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说建这样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相信也不会令人觉得太惊讶 “西关大屋”不仅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风格,而且他们还从全国各地带回了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取长补短,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的增多,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 岁月的车轮,带走了名与利,却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西关大屋这些历史记忆能以建筑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木趟栊、满洲窗、硬木大门……旧了,残了,却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
西关大屋
走进一个地方,颇有闲心地逛走一圈;末了,回到居住的地方。若是往后谈起这段旅程,没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那恐怕确实是白走了一遭。 聊起广州的西关,其他的你若记不得,那也该知道这是过去西关小姐生活成长的地方。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实际上是门当户对现象在广州地区的一种体现。两房均是当地名门望族或殷商富户,以古代的观点来看,自然是百般般配的。在那时候的东山,要想知道一户人家的地位高地,看小洋楼的高矮与豪华与否便可了然。而在西关,则需要查看的是西关大屋的状况。故而,关于西关大屋,有人作了如下的定义:“广州西关大屋盛于清代后期,是名门望族、殷商富户在广州“西关角”一代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1] 西关大屋的出现于两次鸦片战争有关。 清末以前的西关是广州近郊的鱼米之乡,因水系发达,当地以水生农作物种植及鱼塘养殖为主,商业街市沿“永安围—西乐围—带河基—荷基—蓬莱基—黎基—陈基—冼基”分布。道光三年,西关地区发生火灾,部分商人离开沿江商业区,迁居至现在宝华坊以西的地方。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次年,英军占领广州城,洗劫十三行,民众外逃至佛山等地。咸丰元年,太平军多次逼近广州,治安不靖的情况下,大批官绅富商外逃至香港等地。战后,西关地区的官绅富豪多远离十三行进行定居,至此,十八甫商业区以北、宝华坊以西的西关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街区规模较大,建设标准较高,拥有规整的正交街巷系统新的居住街区,建设的居住建筑便是西关大屋。[2] 在《广东民居》中,记载有竹筒屋与明字屋的民居形式。竹筒屋为单开间民居,其平面特点在于每户面宽较窄,常为四米,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平面布局犹如一节节的竹子,故称之为“竹筒屋”。(图1)明字屋平面为双开间,由厅、房、厨房与天井等组成。广州西关的明字屋民居一般是比较富裕的住户所有,布局与竹筒屋基本相同,不过房间多一些。(图2)西关大屋在《广东民居》一书中没有记载,据笔者推测,可能是由官绅富豪在明字屋的基础上扩建而形成。(图3) 西关大屋一般有两层,平面特点表现为为三开间与大进深的形式。底层以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趟龙门、门官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等,利用天井进行分隔与采光;其构造做法与竹筒屋相似。两侧主要为房间和楼梯,尺度较中间厅堂小。整体外观表现为一主二次的布局形式。 西关大屋的装饰主要有神龛、书画、木雕、对联、挂落以及满洲窗等。整体而言,较为素雅。神龛、书画、木雕、对联、挂落均位于轿厅内部。神龛在轿厅的上方,正对着趟龙门。书画、对联与挂落位于轿厅两侧的墙上,精湛的木雕则防止在轿厅,成为一种艺术品的摆设。满洲窗是房间的窗户,反射天窗光线,使室内产生柔和的光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志教.广州西关大屋建筑特色[J].南方建筑,2002(03):43. [2]黄巧云.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手册|如何欣赏广州西关大屋
说到广州的传统建筑,很多人都听过 西关大屋 、 竹筒房 、 骑楼 等。这当中,骑楼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时代特色,非止省城可见,很多地方亦能看,充其量广州只是领头羊与集大成者,并非特有;至于竹筒房,一般叫竹筒屋,台湾俗称排屋或透天厝,日本关西谓之长屋,类似的还有明字屋等,都是指一种 窄开间 、 大进深 的房屋,故竹筒屋也并非羊城仅有,但凡寸金尺土之地便有可能发展出来;惟有西关大屋,独树一帜,源自广州。 西关大屋这种建筑,设计上不但深度适应广州的气候、环境、文化,观感上更能彰显出穗人奢华而低调、传统且开放的性格特征!外墙青砖石脚,乍看好像很朴素,但其实造价十分昂贵;内构精雕细刻,处处讲究纲常伦纪,但其实兼容并蓄、学贯中外,以至无论在哪里,这种房子一看就知是古老大屋,也许这就是建筑的灵魂。 ——那么,都有哪些特征足以一看就知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又从何而来? 西关,城关之西也。所谓城关,乃指1920年前广州城墙还存在的 正西门 与 太平门 ,这两门原址即今之西门口与状元坊西入口。 古代西关是一处冲积平原,地面低平,河塘密布,盛产五秀;彼时江面宽阔,风景秀丽,南汉后主选其址建离宫“昌华苑”,人间胜景“荔湾渔唱”则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但自明以降,人烟开始密集,商业街圩渐趋发达,特别是一口通商后,不断有大户人家迁居此处。 这些大户人家既有全球闻名的官绅牙郎,亦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雅士、丝商盐商。牙郎主要是指十三行行商,他们多数祖籍福建,以茶起家,迁居省城后,累经几代,悉数化为本地人,口音甚至成最地道广州话。这些豪商巨富中,除了少数兴建起媲美大观园的私家园林,大多不约而同选择营建这类极具广州特色的西关大屋——鼎盛时,据说有800多座。 1、三边过 所谓三间两廊,其实是指明清时期常见于岭南祠堂或祠宅合一的传统民居: 前排两廊,后排三开间 。开间通常由同一屋顶下的房间或列柱分成三间,中间为主厅;两侧廊顶早先为半坡瓦盖,故称之为廊,后来发展成侧廊、廊屋以至厢房、杂房等,不再拘泥于走廊形式;所有祠堂,一顶为一进,一般会串联好几进,最多可达七进。三间两廊从平面看起来很像北方四合院,不同的是,四合院是房子围着院子,而它是廊屋隔着天井,天井显然没有院子大。 理论上,西关大屋应该都有三间两廊的布局,毕竟这是一种传统!但创新也是一种精神,加上时局变化、眼界开阔,各种因地制宜、兼收中外的西关大屋便应运而生,不仅出现一开间、两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亦有所闻(广州话读“ n边过 ”,其中三边过最常见);两廊形式更是丰富,除了天井,还有花园、冷巷等设计。 标准的西关大屋起码是这样:屋分三进,每进一厅(多数还带有独立门厅),厅为中轴;门厅后是轿厅,轿厅前沿通常有四扇槅扇门,俗称中门,贵客光临便叫中门大开;正厅亦叫大厅或头厅,是议事交谈重地,有时也称神厅,因为楼阁通常安置拜神拜祖宗的神龛,正厅槛窗后面为头房,乃长辈起居之地;二厅又叫饭厅,后端为二房,一般称尾房,长子居住;厅与厅之间往往带有小天井,但未必露天,有些小天井还会筑假山鱼池,或栽竹木花草。中轴两侧叫书偏,得名自书房与偏厅,此名概称所有非中轴房间。 2、高屋檐 典型的西关大屋,给人第一印象应该是高檐深宅。宅深如上所述,檐高则通过5米以上的屋门体现出来——走近大门,你会感到门庭异常高大,气势迎面扑来;这种屋门往往又采用凹入形式,尤增含蓄内敛,而非富丽堂皇、盛势凌人。 但西关大屋最高大的地方并非门庭,而是正厅。正厅以及头房是长辈起居之地,通常盖得最高最大,以合礼制,这也是百行孝为先的极致表现。除了高大,正厅的装饰工艺也最为讲究,不仅集中,而且华丽、昂贵,例如花楣挂落,几乎都是镂空雕刻,极尽手工之巧;又如各种酸枝木家具,精美别致、价值不菲。 除了正厅隆重装饰,其它地方也有恰如其分的刻画。 这当中,“三雕一塑”是最常见的刻画。“三雕”一般指 石雕 、 木雕 、 砖雕 ,“塑”则是指 灰塑 。灰塑又称灰雕或灰批,明清时流行于广府地区,是岭南特色工艺;这种雕塑常用竹片、铁钉、铜丝等做骨架,再施以草筋灰、纸筋灰或贝灰等塑形材料,继而上色;造型生动,题材丰富,很多祠堂的门楼、屋檐、墙身以至屋脊都有这种靓丽的立体雕塑。 虽然屋内这么讲究,但从外而观,西关大屋却很普通,例如屋顶通常采用最低级的硬山顶,屋脊、山墙亦甚少浓墨雕刻;当然,也有私家花园个别建筑采用比较高级的歇山顶,比如河南伍氏花园(已湮没)、番禺余荫山房深柳堂等。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冷巷的存在,同样作为岭南特色构件的镬耳山墙在西关大屋基本不见。 三重门是西关大屋正面最独特的构件,人称“三件头”,分别为: 屏风、趟栊、大门 。 屏风 亦称花门、脚门、矮脚吊扇门等,共有4扇,互相对折,高约1.7米。屏风虽然是大屋第一道屏障,但并不起保卫、防盗作用,它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作屏风,维护一定隐私,保证通风采光,同时用以展现屋主风雅,故多有雕刻,尤其是屏风上端,刻有各种木雕通花,极其精美。 花门之后是 趟栊 。趟栊一词,《说文》解曰: 趟者过也,拢者门槛 ,不过,在广府文化里,趟栊已由动词派生为名词,即趟栊门(也有人将其作开趟合拢来理解)。趟栊通常由13、15或17根圆条硬木组成,中间一侧有插销,底下门槛铺铜片木轨道;硬木一般粗5-6厘米,最多可达十几厘米,间隔10-20厘米,仅容得下小孩脑袋(故很多西关小朋友都被夹过)。这种门的设计除了通风采光,更主要是起防盗作用,如果安置有小铃铛的,轻推微拉便会触动,而不知窍门的则无从推起。趟栊是广府建筑独有构件,也是西关大屋特色标志之一。 最后一道是真正的 大门 ,也叫板门,一般厚约8厘米,多以坤甸木、樟木等硬木构成,坚固结实,经久耐磨,防火隔音。尤其是坤甸木,特别抗蛀耐腐,以前水上人家的棚屋便基本用坤甸木支撑,真正的坤甸木泡在水里百年不烂,不怕生蚝,它是——越泡越硬!广州龙舟之所以用完就要埋在水底,便是这个道理。 4、青砖墙 青砖墙,俗称青砖石脚,石脚,墙基也。用青砖砌墙,中国有悠久 历史 ,汉文化圈里到处可见,但像西关大屋这样讲究的,就比较少了,少得堪比用18道工艺制作的故宫金砖。如果漫步西关,细细打量这些墙面,你会发现真正的青砖比普通砖例如红砖平整得多,甚至可以说是平滑,砖缝也非常细小,人称指甲线;而且,这种墙面看起来更优雅,更令人赏心悦目。 那么,它是怎样制作的呢? 首先要选土,选用粒径比 淤泥 还要小的 黏土 ,广府地区以东莞出产的最有名;然后将其晒干、粉碎、过筛,从而得到更纯粹的泥土,也叫陶土;继而沤水踩泥,沤即浸泡,踩是为了增强密度,减少后续窑烧时产生气泡;接着用砖模定型,制作砖坯,阴干后入窑上架;烧到一定温度则密封洇窑,洇即渗透,也正是这一步导致砖块变青,与自然冷却产生的红砖区别开来。烧结完毕,青砖可能会变形,因此还要磨平,故有水磨青砖的叫法。 这样复杂的工艺,青砖不贵才怪。 工匠造屋时,通常先用花岗岩石板搭建门条,再用青砖砌墙,有些墙体还会用青砖围成中空,具隔音、疏冷之效;墙面砖块顺丁切法则不一而足,一般人家多用交叉砌法,大户人家或会则采用多顺一丁,例如五顺一丁。而砖与砖之间通常用蚬壳灰拌糯米粉、冰糖等粘固,砌好后,再过蜡保护,墙面可百年不崩。 5、满州窗 满洲窗是广府建筑特色构件之一,相传其窗棂结构为满洲人所引入,不少人甚至引证乾隆皇时有1500旗人驻防广州,从而带来北方窗式,然后结合西方彩色玻璃工艺,终成一地特色。但如果细心观察,可能会发现——满洲窗的窗式结构其实和传统支摘窗没什么两样,而支摘窗在泱泱中华已有上千年 历史 !我觉得之所以叫满洲窗,只是因为当时统治阶层为满洲人,满洲代表中国,以满洲称呼这种“国窗”,那么,在借用西方彩色玻璃时,不仅强调心还是中国心,而且有西为中用的意思;假如统治者是蒙古人,兴许也会叫作蒙古窗。 根据所在位置,满洲窗一般还分为:门窗、墙窗、槛窗、天窗、盲窗以及蝴蝶窗等。 门窗也叫槅扇窗,槅扇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式建筑构件,它既可作窗,亦可当作门,名字也非常多,例如格子门、格扇门等;前面提及的中门,便是一种槅扇窗。一般认为,西关大屋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因为屋内经常用槅扇窗来分隔房间,槅扇窗上面通常也不设迎风板,往往留空,这样虽不隔音,但更通风透光。 如果槅扇窗下面的裙板是连续木板或砖墙,则叫槛窗。 天窗顾名思义是架设在屋顶上的窗户,带木滑轮,下方通过垂绳控制其在木轨道上移动。天窗除了是通风、散热、透光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项人生大事的借喻,古时儿女结婚,婚房需要隐私,因此常布置在带有天窗的比较独立的房间,为方便美事,自然要拉埋天窗,要不刚进行到一半,下雨,那就不美了。 关于西关大屋的见解,我就探究到这里,有些地方可能不对或有所纰漏,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西关大屋的简介
“西关大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砖木结构,而采用的一律是青砖。第二,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第三,是采用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广州西关大屋在哪?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广州的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城西的荔湾区逢源路、宝华街、多宝街附近,现存数量从清末明初的800多间变为不足100间,其中有保留价值的只有10间左右,而且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许多西关大屋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局面。西关大屋分布
1、十八甫富善地区。爱育新街曾为“海山仙馆”主人潘仕诚古宅,一批西关大户也建宅在其间。2、杨巷、杨仁里地区。为广州主要布匹和药材商市集中点,居住者多为商人妇,建筑偏于小巧精致。3、十二甫地区。以西关平地黄群屋而著称。黄家庭院宽广,富甲一方,故有西关平地黄之说,相连的西关大屋不少,清代状元梁耀枢古宅,就建筑在今陶陶居位置。4、宝华、十六甫地段。大屋很多,内有钟家花园为著名。主人钟锡琪,字仲环(清翰林)。屋内有楼、房、亭、廊等建筑,园内有池塘,种植荷花,并有“一拳石”和名为“寿者相”的酒家,故有一拳石斋、二酋轩、三雅堂、四时春、金符斋、玉茗堂、香石斋、巢烟阁、坚寿亭、云淙水榭等,其结构布局极具岭南园林特色。5、逢源、宝源地区。著名的庭园建筑小画舫斋就建在宝源大街内,建筑用地2800余平方米,其建筑布局精雅,厅与书房均以内院相隔,居室凉爽如秋,院内有两层画舫建筑。逢源北街一带还有陈氏大院(陈廉伯家族)和相连的西关大屋群。6、多宝地区(多宝大街、多宝坊一带)。有邓华熙六便过第宅,主人邓氏,广东顺德人,官居二品,曾任安徽巡抚等职。清代探花李文田住宅建在多宝坊,六间相连。邓宅、李宅的正间均为四柱大厅,比一般西关大屋显得更为高昂华贵。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西关大屋」西关大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