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明清古村落」塘尾明清古村落在哪里

2024-12-23 22:31:54 到此一游 62阅读 回答者:百科小能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塘尾明清古村落,以下6个关于塘尾明清古村落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东莞露营野炊地点推荐明清古建筑群塘尾古村落,长安CS75看起来就是漂亮东莞十大免费海滩东莞十大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塘尾明清古村落,以下6个关于塘尾明清古村落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东莞露营野炊地点推荐
  • 明清古建筑群塘尾古村落,长安CS75看起来就是漂亮
  • 东莞十大免费海滩
  • 东莞十大旅游景点
  •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的古村简介
  • 塘尾古建筑群的历史发展了多少年?
  • 明清古建筑群塘尾古村落,长安CS75看起来就是漂亮

    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轴距为2700mm。其最小离地间隙为190mm。

    长安CS75的惊艳外形看起来就是漂亮

    外形没有明显的模仿痕迹,整体设计时尚,采用多层次的中网

    前后大灯可识度高,前大灯采用蓝色装饰环,很漂亮。在城市SUV中,CS75车身设计显得有些硬朗,同时丰富的线条增添运动感。

    这种偏向运动的内饰应该会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喜好

    中控台功能分区很清晰,上面是音响调节,下面是空调调节面板,之间用镀铬条装饰分开。

    前脸以竖直线条为主要基调,镀铬并镶有汉语拼音“长安”的进气格栅更具未来感

    长安CS75采用三辐式方向盘,使用皮质包裹,上面集成音量调节、定速巡航等按键

    双炮筒式仪表盘的内部采用蓝色背景光,增添运动氛围。

    中间的3.5寸行车电脑显示屏功能也比较强大,除了能显示里程、燃油消耗、车辆状态这些常规数据之外,还能显示导航路径、轮胎胎压等,蓝黑背景看上去挺上档次。

    长安CS75全系车型都是皮质座椅,用红线缝制

    起步时十分顺滑,不会有窜的感觉,也不会感到乏力和疲软

    CS75全系车型都采用电动转向助力,反馈力度较轻,在低速时打方向和能轻松

    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

    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

    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

    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

    青石板铺成的道路

    平面图

    塘尾古村落人口最鼎盛的时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达到一千多人。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

    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

    CS75的悬挂结构为前麦弗逊式、后多连杠式,减震系统柔中带刚,提供出色的路感,过弯时减少侧倾。遇到颠沛路面时,较长的弹簧行程对颠簸过滤不错,坐在车内不会太难受。

    东莞十大免费海滩

    1,莲湖公园。

    莲湖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中心的松山岭,2001年元月18日对游客免费开放。该公园的建设,吸取苏州、杭州等地园林风栝的精髓,古色古香,主要由古典牌楼、600多级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径、书画长廊和七层观光塔楼等构成。

    “莲湖公园”和“松山楼”之名,由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题写。门牌楼两边浮雕着栩栩如生的汉白玉“八骏图”和“九龙壁”。书画长廊沿山脊而建,花鸟画、山水画、风俗画、古代人物画等千姿百态,唐诗书法龙飞凤舞,整个长廊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2,东莞人民公园。

    东莞人民公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南角,始建于1912年。公园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山岭面积8公顷,湖泊面积4公顷,平地面积11公顷。

    园内有钵山、盂山、元宝山、平山和晓湖、莲塘、公共图书馆、博物图书馆等景点,尤以“风篁煮茗”等八景为特色。公园拥有各类观赏树种达一百多种,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3,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工程于1992年10月28日动工建设,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车,是中国广东省境内一座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虎门镇的跨海大桥,为莞佛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虎门大桥全路段共有23座大小桥梁(包含3座特大桥)、三座隧道、两座大型互通立交桥和一座大型收费站;线路全长15.76千米,其中主路段总长4.6千米,引道段总长11.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

    4,东莞植物园。

    东莞植物园,又名绿色世界,成立于1998年,位于东莞市南城区,占地面积约420公顷。景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已建成莞香园、中草药园、珍稀植物园等7个专类园区;主要景点有镜湖、大草坡、舞台、绿点、儿童生活区、中草药园、生物所等。

    东莞植物园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为主题,正成为城市绿色公园和现代化农业样板。

    5,松湖花海。

    冬天东莞观赏梅花除了去水濂湖以外,松湖花海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年的12月开始,松湖花海的梅花已然绽放。

    与水濂湖的雪梅不同,松湖花海的梅花主要以腊梅为主,花香更浓,花期比较长,不用担心错过时间而欣赏不到。松湖花海是松山湖南岸的一条蜿蜒起伏的花带,全长约9000米,绿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中了数百万株花卉植物,一年四季都可赏花。

    6,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莞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是收藏、研究及展示东江纵队革命史迹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也是展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分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主题展览两部分,其中东江纵队主题展览占地面积53319平方米,设基本陈列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贵宾室等,楼顶设观景台,可尽览大王岭抗日古村落、百花洞战场和大岭山镇新貌。

    7,旗峰公园。

    旗峰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中路2号,是集运动、观光、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旗峰公园占地面积234.63公顷,现已开放的游览区面积184.16公顷,生态保护区面积50.47公顷,园内有海拔189米的黄旗山,形似旗展,唐代以前称“黄岭”,是东莞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黄旗山顶灯笼、山林公园、人工湖、植物园、黄旗古庙、黄岭道院、廉泉等景点古迹。

    8,虎门炮台。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滩,是我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包含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两个重点文物保护,由林则徐销烟池、虎门炮台、靖远炮台、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组成。

    销烟池是两个边长各45米的大池子,为1957年重建的;虎门炮台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海角山、武当山和大虎山等地,范围约数十平方公里。

    9,塘尾明清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村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

    对研究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至于岭南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位于虎门海口威远炮台附近,是一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建筑纪念群体。

    海战博物馆是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寒假带着孩子来这里让他体会一下当年中国军民抗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

    东莞十大旅游景点

    东莞十大旅游景点是海战博物馆、东莞植物园、东莞可园、鸦片战争博物馆、松山湖景区、华阳湖湿地公园、南社明清古村落、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银瓶山森林公园、塘尾古村落。

    1、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馆是一座全面展示-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2、东莞植物园

    东莞植物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占地面积约420公顷,园区规划面积200.5公顷。北向市行政办事中心和东莞CBD,西面水濂水库,东邻同沙生态公园,南接水濂山森林公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

    3、东莞可园

    可园博物馆KeyuanGarden位于东莞市莞城博厦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 )之一,岭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

    4、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收藏、研究、陈列林则徐销烟与鸦片战争文物史料,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及有关文物,利用这些文物资料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传育。

    5、松山湖景区

    松山湖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ongshanLake松山湖原本是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后被政府部门以湖泊为中心。

    6、华阳湖湿地公园

    华阳湖湿地公园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麻涌镇华阳村,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相连,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

    7、南社明清古村落

    南社古村位于茶山镇,为明清古村落。整体造型像一条船,节庆有传统婚庆表演。这里的交通也很方便,里面也有吃饭的地方。

    8、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观音山森林公园位于樟木头镇石新社区内,距镇中心区1.5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是集生态观光、宗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9、银瓶山森林公园

    东面和东北面与惠州市沥林镇接壤,南面与清溪镇边界,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常平镇和樟木头镇相连。

    10、塘尾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内共有书院19间,古榕树21棵。

    东莞的美食特色:

    东莞菜主要属于岭南菜系,特色美食有厚街腊肠、道滘裹蒸棕、肉丸粥等众多。由于水产丰富,河鲜、海鲜也是东莞这里的特色之一。另外除了当地的特色外,川、鲁、湘等各地风味以及国际美食都能在东莞找到。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的古村简介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古建筑群的历史发展了多少年?

     塘尾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黄泥井和南门头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空间,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七纵四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传统的文化生态和环境风貌保存较完好,使塘尾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塘尾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有14座,清代建筑248座,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围绕祠堂形成组团式布局。在塘尾村现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兰苑公祠、七房厅与墩睦堂等。    李氏宗祠:堂号追远,是塘尾村中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分别于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中进,民国25年(1936年)重修后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国20年(1931年)辟为追远堂小学,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县立第16小学,现为塘尾村史馆,陈列展出塘尾古村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和实物。李氏大宗祠位于村围西北角,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建筑结构,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宗祠门外广场有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旗杆夹。三进皆为镬耳山墙,前进、中进为船形脊,后进为夔纹脊。中进悬挂“追远”、“文魁”、“经元”牌匾,后进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景通公祠:堂号光裕,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重修。景通公讳智,字景通,为塘尾李氏第10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横梁石雕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时期,公祠成为生产队办公地,后进祠堂墙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忠”字像和宣传标语,是重要的文革历史文物。    梅菴公祠:堂号笃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梅菴公讳二雪,字梅菴,为塘尾李氏第12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四合院落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9.88米,进深14.3米,占地141.3平方米。头门保留“一门两塾”古制,门前两边有红砂石砌包台,祠堂檐下彩绘至今仍清晰可见,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内保留有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世祖的祖先牌位,为东莞地区罕见。后进左侧为康王帅府神楼,供奉康王神像,故此处又称为康帅府。塘尾村民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抬康王神像巡游全村,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演化成一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称“康王宝诞”,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松石公祠与琴乐公祠:是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松石公祠堂号绎思,俗称七房厅,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8年)。松石公讳庭标,号松石,为塘尾李氏7房13世祖。琴乐公祠堂号敦睦,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琴乐公讳景光,字德洁,号琴乐,为松石公之子。松石公祠与琴乐公祠都是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面阔为20.95米,进深为12.56米,其中松石公祠面阔10.31米,中间天井宽1.04米,琴乐公祠面阔9.6米。琴乐公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第二进梁架和左右廊采用博古梁架,区别于古村其他同类建筑,而且雕刻精美,用料考究,保存良好。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琴乐公祠于2006年重修。    敬如公祠:堂号永思,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年,2006年重修。敬如公讳大相,字绳裔,号敬如,为塘尾李氏6房18世祖。敬如公祠是本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的型制,面阔9.7米,进深11.75米。该建筑干净雅洁,内部梁架结构合理,保存完整,以其在空间组织等方面的巧妙手法而独具特色——公祠右廊被处理成一个小庭院,内有水井、花坛及松树落水管,四面墙上有花窗,八边形的门洞与中心天井连通,空间精致有趣,灵活生动,与同类祠堂建筑严谨肃穆的造型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该祠堂的独特之处。    叶一公祠:堂号绍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2006年再次重修。叶一公讳科,字贞乾,号叶一,塘尾李氏6房19世祖。祠堂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面阔10.5米,进深16.6米,头门为灰塑博古脊,前设小院,二进为灰塑船形脊。梁架采用普通瓜柱梁架,只在梁头、雀替部分作重点装饰,是古村典型的祠堂形式。    兰苑公祠:堂号诵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尘苑公讳玄璋,字兰苑,为塘尾李氏4房14世祖。公祠面阔11.9米,进深13.3米,面积154.4米,为四间两廊两天井一配房布局,凹斗大门。该祠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红砂岩墀头特色突出,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    思我公祠:堂号并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思我公讳灼英,字杰叔,号思我,为塘尾李氏4房21世祖。公祠保存完整,面阔10.28米,进深12.24米,硬山屋顶,三开间两进结构,梁架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材为坤甸木,选材上乘,结构坚实。梁头、斗拱、封檐板木雕工艺精湛。公祠于2006年重修。 民居与书室、祠堂与书室相结合是塘尾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塘尾自建村以来学风兴盛,明清两代共有举人2名,秀才42名,通过考试选拔的贡生2名,还有众多的国学生(监生)。自明至清,先后建有书房30间,家塾3间。塘尾李氏遵循着南方人一贯的低调,纵然家境殷实,却并不张扬。他们以雅、文、清高和超脱的心态构思来营建各自的家祠和书房。这些建筑外表虽不奢华,真正精致之处却藏而不露。现存的19间书房,其布局、装饰均有不同,以大书房(亮德书房)、乐平书房、惠宗书房、卓卿家塾、宝卿家塾、渭川公家塾最为典型。    李惠宗书屋:是民居与书房相结合的代表,主人李惠宗为清末民国年间塘尾大商人。建筑由书室、住宅、门楼组成,面阔17.25米,进深16.35米,占地面积242平方米,于2006年重修。书室为单间两进内天井形式,中西合璧。头门平屋面设上人平台,二进为两层,二层与头门天台用架空侧廊连接。书房中的天花、栏板、隔扇屏风雕刻精美。西洋式的门窗做工精细。内天井花窗两侧“聊借好花行乐事,且将闲地养余年”灰塑对联,透出主人雅闲的心态。住宅为三间两廊三合院,内部防盗措施设计巧妙,内墙周边有竹编防盗网,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趟门组成完成的防护体系。    亮德书房:由塘尾4房李礼佳建造,年代大致为二十世纪初,书房面阔10.55米,进深11.29米,是本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的型制。右侧廊开门通天井,正房两次间设阁楼,天井正面墙及左侧墙设绿琉璃花窗,花窗两侧有灰塑及对联,花窗两侧设侧门通冷巷。该建筑精致小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内部的雕花门扇、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保存完整。建筑格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书房于2006年重修。    乐平书房:具体建造年代不明,面宽15.97米,进深8.97米,占地面积143.25平方米。属局部二层民居,正面开三条大门,建筑整体错落有致,小巧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部壁画精美,彩画、木雕、石雕甚多。二层楼保留了完整的一面木隔墙,墙上的门窗均有精美木雕,并题有一幅对联:“低看湖水天机畅,远眺云山眼界宽”。李乐平为塘尾李氏4房裔派,在广州和香港分别有利昌机械厂及船运公司。书房于2006年重修。      卓卿家塾:又称守善堂,是家祠、家塾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为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建造的一体建筑,面阔15.19米,进深13.23米。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与民居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同时又设有侧门相通。卓卿家塾原为卓卿公祠,堂号守善。卓卿公讳龙耀,字昭汉,号卓卿,为塘尾李氏3房24世祖。家塾装饰精美,内部梁架采用精美的斗拱驼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封檐板、雀替、花罩、门窗雕刻精美。卓卿家塾于2006年重修。 宝卿家塾:是塘尾古村的三处家塾之一,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面阔9.43米,进深8.61米。宝卿公祠堂号绍徽,宝卿公讳钰,字铨江,号宝卿,清国学生(监生)。民国初年,宝卿之子祖璋(字澍仁,别字冀南,曾执掌云岗社学,创立追远堂小学)扩建祖居,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匾额。    渭川公家塾: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原为塘尾李氏4房15世祖养中公祠,堂号友于。养中公讳尚锦,字文秀,号养中。到养中公后代第25世渭川公(讳宗璜,字显廷,号渭川)时,改公祠为家塾,称渭川公家塾。家塾面阔9.41米,进深10.16米,面积95.6平方米,为合院式布局。    塘尾古民居,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考虑到南方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采用三间两廊的金字屋和三间一边廊的明字屋布局,利于通风散湿;在建筑用材上,广泛采用东莞红砂岩和青砖,建筑多以红砂岩做门、窗框和墙基,豆青色水磨青砖墙,形成独特的建筑色泽搭配;在装饰题材上,除采用中国传统民间题材外,更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等装饰题材,夔纹、镬耳、彩绘、灰塑、木雕、砖雕、石雕等,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李凤池民居:位于塘尾旧围60号,是塘尾民居中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较完好的一间。李凤池字康新,号潮煜,又号潮旭,塘尾李氏3房24世,候选府同知,是塘尾大商人,富甲一方又乐善好施。凤池民居约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光绪年间重修(1875年-1908年)。凤池民居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面宽20.33米,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民居为两进三间两天井形式,次间设阁楼,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书房为三间两廊三合院形式,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明亮开敞的空间。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在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居住部分建筑保存较好,通往冷巷边门卷蓬顶缺失,入口大门封檐板雕刻精美并保存完好,檐下灰塑损毁,挑檐梁头雕刻精美完好,屏风门上和上部花窗残缺,地面部分损坏。书房部分损坏较严重,但基本格局保存较好。    李子聪民居和书房:也是塘尾典型的民居,其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民居面宽8.3米,进深9.7米,占地面积约80.51平方米,“明”字屋布局,凹斗门。子聪书房与民居隔巷相挨,面宽11.1米,进深5.4米,共两层,占地面积约44.5平方米,形似炮楼。书房一层由头门、配房及书室组成,二层中空,入口处上方设走廊连接书室与配房。民居与书房整体采用山墙搁檩形式,硬山屋顶,板瓦屋面。 围墙和门楼: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古围墙,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围墙环绕村落,全长860.8米,高约1-5米,宽约0.35米,红砂岩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围墙开东、面、西、北四个围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围门上各有题额:东门两块题额,一为“秀挹东南”,一模糊不清;西门为“□秀坊”;南门为 “淳风里”;北门题额今已不在。门楼集交通、防御、祭祀于一体,均设有福德宫供村民上香祭拜。东门楼二层中设有关帝庙。围墙还附设17座谯楼,加上村中的独立谯楼、巷道门楼、围门楼,共计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命名。谯楼又称炮楼,一般长宽各约4.5米,高约7米。围墙上还开有瞭望与射击用的瞭望孔108眼,暗合36天罡、72地煞之数。古村的围墙、围门和谯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7条直巷和东西走向的4条横巷,有效构建了村内有利、便捷的交通系统。巷道由红砂石铺砌,宽2米左右,并有完整的明、暗排水渠,与村前水塘相连形成完善的污水排水系统。清末光绪年间,塘尾富绅李植宗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    古井:塘尾村内古井众多,现存15眼,尚能使用的有11眼,分布于巷道旁或民居、家祠天井内。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用整块红砂岩挖空而成,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其中黄泥井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相传塘尾李氏祖先迁居此地前就已有。黄泥井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直径约0.87米,高0.4米。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把明清时期的围墙、炮楼、祠堂、书院、民居、古井、池塘、榕树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尤其是将古村落格局和围前蟹形仿生布局完整地保留下来,全国较为少见,它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它保护的不仅是一批房子,而是保护一段历史,保护的不仅是一个村子,而是保护一个时代,实为东莞的一大景观。古建筑群布局合理,格调明朗,建筑工艺考究。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在古代规划建设、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家族社区等方面,是研究南粤民居不可多得的蓝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2年7月,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塘尾明清古村落」塘尾明清古村落在哪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