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硇洲岛,以下6个关于硇洲岛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我想问一下硇洲岛在哪里
硇洲岛,古称硭,位于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它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硇洲岛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它是湛江市的岛外之岛,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岛中名胜古迹众多,有南国著各的旅游度假胜地——那晏海石滩,有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浴场,有与伦敦、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古迹有: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马村以及窦振彪墓和“宫保坊”等。
繁荣的渔港是硇洲岛的一大景观。每天早晚到来参观、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照攘攘。成百成千的渔船云集在码头附近的海面上。夜晚千灯竞辉,渔歌阵阵。仿佛是一座由船只连成的“海中之城”。早晨,一筐筐鲜鱼蟹虾从渔船仓里接连不断地运到岸上来,劳动的喧嚣声、叫卖声与汽笛声连成一片,一片繁忙和丰收景象。
更多关于硇洲岛在哪里,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660531655722562.html查看更多内容
硇洲岛的历史
十三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执政长达319年的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宣告五代以来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形成。 宋朝历史上分北宋和南宋。 湛江硇洲岛曾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 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 原来默默无闻的硇洲,也因此备受史学界关注。 硇洲岛,位于雷州湾东部海面,面积56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孤悬海上,地势险要。 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 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 《宋史·二王纪》有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 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 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 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 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 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 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 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 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克雷州城,右丞相张世杰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觉得硇洲这个小岛,攻守都很困难,且孤立无援,不可久居,便与右丞相陆秀夫等相议,护少帝赵昺迁往新会崖山。 最后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终结。 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 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明朝万历年编纂的《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 据说,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 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硇洲鳆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 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 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 从此,历代编纂的《辞源》及编著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 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 “硇”字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宋代的末代皇帝 岛上的人介绍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兄弟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下,逃避元兵追赶,从东南沿海逃到硇洲岛(时称碙洲岛)开设帝基,建造行宫营房,即今硇洲岛宋皇村遗址。 传说宋军刚到硇洲岛时,淡水供应不上,一匹饥渴难耐的老战马,不断地用蹄在地下扒土,不多久就在马蹄下涌出了一缕清水,所以此井也称为马蹄井,井水终年不枯不竭。 距此不远还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龙书院、明代“祥龙小学记”碑等遗址遗物。 明、清两代高州府、吴川县地方志,载有大量吟咏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诗、词和游记。 据说对于宋代遗址群这段神秘的历史,引起不少史学家们的争议,也给我们留下一个迷:宋代的末代皇帝是否真的曾落脚于硇洲岛?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 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 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 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湛江市八景之一。 宋二王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围。 宋皇村位于硇洲镇东3.5公里,今属宋皇村委会。 宋皇村是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驻地,气势浑雄,风景秀丽,当年曾在这里大建行宫和营房。 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 宋皇村大多数古迹已不存,仅留有古墙残骸依稀可见。 城墙北面横向,残长10米,残宽5米,残高0.8米,均用青石筑垒,中间填土。 南侧的赤马村,相传是按马的种类设置军马棚的地方,北称赤马,南称锦马,赤马村名沿用至今。 保存较好的是宋皇井,传说宋二王刚到岛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来,味甘清淳,解决用水之困。 井水终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为乡民所用。 村民纪念宋皇,立碑把井称为“宋皇井”。 供小皇帝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早已荒废,唯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书的“翔龙书院”石匾安在。 宋皇村西南向有块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长期受风雨侵蚀,碑文模糊几不可辨,俗称“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 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民间一直称为“宋皇碑”,反映了人们对宋皇的怀念。 1945年广州湾光复,湛江建市时,有关部门于1947年编著《湛江概况》一书,把宋皇村、湖光岩、南三越王祠列为湛江市三大名胜古迹。 当局曾广征社会各界名流意见,推选出湛江市十景,宋皇村是十景之一。 很多文物古迹,在极“左”年代和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实在可惜。 700多年来,硇洲古韵吸引不少名人墨客到岛上怀古探胜、凭吊追思,留下大量咏吟宋皇遗事、遗迹、遗风诗作。 当中有明朝兵部给事郎、著名诗人吴国伦的《硇洲怀古》;清代吴川举人,名驰百粤诗人李小岩的《硇洲》;民国时首任湛江市市长郭寿华的《硇洲凭吊》等,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观光价值。 村民怀念忠烈,在宋皇村附近的西园、黄屋、那林三村,分别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贤建庙塑像供奉,也是硇洲宋皇遗风的一大人文景观。 未解之谜 在广东雷州湾的东南海域中,坐落着数十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硇洲岛。 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 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元朝抗争到底的决心。 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 虽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 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 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 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 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 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 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 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 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 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 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 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 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 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 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记载不详的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会伴随着猜想、推敲和质疑。 硇洲岛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细节究竟如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 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 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 而硇洲岛曾被划入广州湾法租界。 《七子之歌---广州湾》 闻一多(作于1925年) 东海和硇洲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硇洲岛有渔排吗
1 有渔排。
2 硇洲岛地处南海,海域资源丰富,周边海域有不少养殖区和渔排。
渔排是一种常见的海洋养殖方式,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3 除了渔排,硇洲岛还有不少海洋养殖项目,如贝类养殖、海藻养殖等,这些都是岛上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湛江港口硇洲岛外海怎么叫
湛江港口洲岛外海叫做麻斜海。
湛江港湾又名麻斜海,曾称广州湾,1974年改此名,为湛江市最大的港湾。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硇洲岛, 位于广东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麻斜海变化复杂多样,尤其是湛江湾口处水深分布不均匀,局部区域水深梯度较大。海域岸线曲折复杂,湛江湾以及麻斜以北的湛江湾上段海域岸线曲折、复杂、多变,岸边界形状不规则。
湛江硇洲岛有猴子吗
没有。
硇洲岛,古称硭,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岛上并没有猴子。
硇洲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你或许没听过的海鲜之乡~湛江硇洲岛
每个人对家乡总是赞赏不断。我的家乡很美,至少我觉得她很美。 可知道她的人估计不是很多,读书时候,每次介绍来自哪里,似乎都是摇头没听过。 仍然有很多人连硇洲岛的'硇'字都不会读。 也有很多人误解为只要海水涨潮,小岛就如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确实,她很小,不起眼。翻开地图,在靠近海南岛处发现一个'句号'点大的圆圈,那便是我们称之为'小香港'的大硇洲。 打开谷哥和度娘,它们是这么说的 没错, 硇洲岛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 的海岛,所以岛上有美丽的火山岩风景线。 “硇”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我们岛上也是有历史的, 有与伦敦、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法国人1898年建造的)。 它也曾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 硇洲码头。 客运码头和军用码头。也分渡轮码头,水上巴士码头。 我们有驻岛部队,每年春节都会有'军民联欢晚会' 共庆佳节。 台风很容易'光顾'的小岛,每年台风带来的损失不计其数。2015年那场'彩虹'带来的灾害,断水断电,我可怜的小岛独自承受将近一个月的电力水里恢复,这些灾后重建只有岛民才懂,年年如此,防不胜防。 夏天太阳照耀在小岛上,蔚蓝海洋下的小岛,我们称之为“小香港” 把图片凑到了一起,就成了一副动人的画,一首美丽的诗。 蓝天白云,海浪沙滩 喜欢她旭日东升的时刻 喜欢她无边无际的宽广,拥抱着每一位海岛的儿女。 出海捕鱼,勤劳质朴。 每年开渔季,过尽千帆的场面很是壮观 收货也是满满的,硇洲码头都挤得水泄不通。 硇洲鲍是贡品来的,道光皇帝品尝后赐名。 “天然的硇洲鲍俗名九孔鲍,体型比较颀长,外壳有分层的颜色互隔,根据不同时期食用的海藻呈现不同的颜色,口感清甜,鲜脆,有嚼劲。现市场上卖的鲍鱼一般鲍鱼,不管在体型或口感上都无法和硇洲鲍媲美。” “硇洲鲍”,以味道鲜美、肉质嫩滑、营养丰富而著称。 为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盛产! 海鲜干货 应有尽有 山珍海味 营养健康 当然,作为渔家姑娘,虽然不是人人都会织渔网,但厨艺自然也不能太差。 各种美食研究烹饪,色味俱全 勤劳质朴的岛民,美不胜收的海景。 除了海产品丰富,岛上的香蕉园,火龙果园等也是美丽一景。 非常欢迎大家去硇洲岛观光游玩,岛 上和外界(岛外)通行的交通工具是渡轮和水上巴士!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硇洲岛」硇洲岛民宿推荐》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