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河姆渡遗址,以下6个关于河姆渡遗址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河姆渡遗址详细资料大全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河姆渡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河姆渡遗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占地面积 :4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 :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 :49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历史沿革,遗址特点,文物遗存,研究价值,保护措施,历史文化,旅游信息, 历史沿革 河姆渡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第三文化层约6500—6000年前,第二文化层约6000—5500年前,第一文化层约5500—5000年前。 景区石刻(仿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1973年夏,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1977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遗址特点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建筑遗迹 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木构建筑遗迹是沿小山坡旱扇形分形,很有规律。是幢干栏式的建筑一一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约有数间,其中大的长23米左右,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该建筑是用一排排桩木打人土中为屋基,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面铺设地板,距地约一米高;并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2.6米左右高的后檐和稍矮的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檩等许多木构件均是用榫卯结点屋顶则是采用席箔等物盖在椽上而成。 文物遗存 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其中遗址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之一。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出土的绑柄骨耜,长18厘米、刃宽9.8厘米,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条捆绑。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桨,桨叶长27.8厘米、厚2厘米、柄宽3.5厘米、残长62厘米,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研究价值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的南诏德化碑对于研究南诏的职官制度、唐代云南民族史,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保护措施 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碑刻 1986年,浙江省人民 *** 启动河姆渡遗址的有序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1988年,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总体规划》。 1994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 2011年,浙江省文物局《关于上报河姆渡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姚江江堤加高加固设计方案的请示》(浙文物发[2010]262号)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根据《河姆渡遗址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和河姆渡遗址保护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该工程涉及河姆渡遗址堤段的占地规模及高度,并结合遗址的环境特点调整江堤外观、线型,减轻视觉干扰,避免对河姆渡遗址及其环境风貌造成干扰。 历史文化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南诏德化碑 在天宝之战(713年—741年)中被俘虏的唐朝将士,绝大多数被招赘为白族人家的上门女婿。李宓的孙女,也与南诏国大将段宗膀结为伉俪。南诏德化碑碑文的撰稿者郑回,原是唐朝西泸县(四川西昌县)令,在“南征”中被俘后受到南诏国重用,郑回后来官居清平官(相当于中原封建王朝的相)。南诏德化碑碑文书写者,是唐朝御史杜光庭。南诏野史记载,“德化碑,唐流寓御史杜光庭书,立石太和门外。” 南诏德化碑,正反两面碑文长达5000余字,记载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外交、农业、物产等情况,及南诏和唐朝、吐蕃的关系。这些都为研究云南和西藏(古代称吐蕃)地方历史提供了极为翔实和珍贵的历史资料。碑阴所列百余人的官职、姓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 河姆渡遗址 交通 余姚市——南雷南路——古乍线——209县道——经河线——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河姆渡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举世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遗址有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文化层,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带榫卵的木构建筑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上刻有比较精细的装饰花纹。遗址中发现的榫卯,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在动物遗骨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骨骸,其中猪骨的数量最多。人工栽培的水稻遗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以往的国际文献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但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C14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晚3000年。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骨哨,现在还能吹出动听的音响。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它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河姆渡遗址属于什么时代
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哪里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余姚县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遗址发展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发现,1973年、1977年两次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7000至5300年。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河姆渡文化遗址简介:
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被划分为依次叠压的四层,代表先后发展的四期。遗迹有房址、窖穴、圈栏等。房址主要为干栏式建筑,第一期发现有以桩木为基础的干栏式长屋,第二期出现挖坑、垫板、立柱的建筑,第四期出现坩埚状柱础的建筑。
河姆渡文化遗址地质地貌: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犹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展览内容:
1、耜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至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
2、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
3、纺织工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多、种类丰富。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纺织机的部件。
河姆渡时期是什么时候河姆渡文化遗址介绍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当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现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灿烂辉煌的河姆渡文化发生在距今历史:6500-7000年,发掘地点: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发现及发掘时间:1973年发现并首次发掘,1977年进行第二次发掘。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与马家浜同属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但目前未发现其后继文化。
杭州湾宁绍平原的南缘有一处十分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就是河姆渡。河姆渡遗址的南面是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北面是一片平畴,西南就是碧波荡漾的姚江。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后来,河姆渡突然地消失了,直到1973年那场惊世的发现,河姆渡才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考古发现过程
世界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也不例外。
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为了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村里决定对姚江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排涝站需要安装大功率的水泵,所以地基一定要挖到生土层。这项工程从6月下旬开工,计划在9月投入使用。开工没几天,挖土的工人就遇到了困难,因为泥土中混有很多石头、瓦片甚至骨头。罗江公社负责人罗春华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时,工人就把情况向他作了汇报。
罗春华曾经在浙江大学进修过,对文物有一定了解。他认真地查看了挖出来的破罐、碎盘,意识到这些很可能是古代刺客信条兄弟会汉化补丁的器物,很快把情况报告给了县文化站。为了避免文物流失,罗春华还把流散到工人手中的器物集中保管起来。
经过调查,工作人员认定这里是一处含量非常丰富、年代相当古老的文化遗址,立即要求暂停施工,保护现场。
第三天,浙江省文管会工作人员王士伦来到工地,立刻就被出土的精美器物惊呆了。王士伦认为这是浙江省境内最为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当即携带许多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返回杭州做汇报。第四天,省博物馆派出一支专家小分队到河姆渡进行抢救发掘和试掘。一个举世瞩目的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河姆渡遗址的正式发掘拉开帷幕,重大发现陆续面世。首先,工作人员在探方里发现了一些木头,上面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专家推断这是一口水井的井架。经过进一步发掘,验证了推断的正确性,并确定水井深为1.4米。
在商周时期的金文中,井字中间有一点,与井的构造十分相似,四排木头相交搭成井架,中间的一点为汲水之处。由于这口水井的出现,考古人员推测,这一带很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村落。
紧接着,考古人员在探方中挖掘出11座墓葬和3个灰坑,还有大量的陶片、石器。这个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大部分是灰黑色夹砂和夹碳的陶器,这些陶器的质地比较粗糙,从表面留下的痕迹,专家判断它们应该是在距今6000年左右加工出来的。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不断有稻谷被发掘出来,如此大量的囤积,为考古人员提供了重要证据,六千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已熟练掌握水稻种植技术。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接下来的发现更让人费解。考古人员除了挖掘出大量的石器、骨器、木器和陶器外,还发现了很多的木板和木桩。据当地人传说,这里以前是海湾,所以这些木板和木桩很可能是当年的木船。地质探测的结果也证明,远古时代,这里果真是海湾。但这些木板是当年的木船吗?那么在这些木板旁边为什么会有大量囤积的稻谷呢?而周围的墓葬又该怎么样解释呢?
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
1、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在长江下游的长江口。
2、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3、1983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票多少钱》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