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广济桥,以下6个关于广济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潮州广济桥简介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
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明朝嘉靖九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建筑设计
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条叠合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因为桥墩先后损坏,修复时期不同,又没有按照原来的规格修复,所以桥墩的高度不同,形态各异。广济桥的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桥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
桥亭都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
广济桥的的传说三则,广济桥的历史故事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广济桥已是残破不堪,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 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1、仙佛造桥 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 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 2、王源除怪石 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 3、吴府公祭水 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
广东潮州四大古桥之一
坐落在广东潮州,且有“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之称的是广济桥。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千百年来,广济桥,不仅见证潮州这座城市文明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海内外潮州人的商业发展历程,是潮州人心目中的精神意象。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潮州古城东门外的韩江上,至今有800多年历史。
广济桥的建筑特色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
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揭示潮汕文化的精髓)
潮州广济桥的历史
潮州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和扩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广济桥全长近500米,由11座拱桥组成,桥面宽约7米,桥墩高约4米,是中国最古老、最长的石拱桥之一,也是潮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史料记载,潮州广济桥最初是为了方便市民往来于潮州城内外而建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广济桥成为了潮州城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成为了潮州文化的代表之一。
潮州广济桥的文化价值
潮州广济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象征。广济桥是潮州文化中“桥”文化的代表之一,潮州人将桥看作是连接过去和未来、衔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潮州人的心目中,桥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传承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潮州广济桥还是潮州文化中“礼”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潮州人的传统观念中,礼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一种表达敬意和感恩的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潮州人都会在广济桥上举行盛大的“桥宴”,以表达对祖先和亲友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游览潮州广济桥的操作步骤
如果你想游览潮州广济桥,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购买门票:潮州广济桥门票价格为25元/人,可以在门口购买。
2.参观桥面:广济桥的桥面可以步行或骑行,游客可以在桥面上欣赏桥的美景,拍照留念。
3.参观桥墩:广济桥的桥墩也是一大景点,游客可以爬上桥墩观赏桥的结构和细节。
4.参观桥头:广济桥的两端有两座古老的牌坊,游客可以在桥头欣赏桥的全景和周边的景色。
广济桥的传说和来历 广济桥的传说和来历是什么
1、广济桥传说为“仙佛造桥”。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 2、来历: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的传说和来历
广济桥俗名“湘子桥”,传说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帮忙建造的,其实此桥始建于宋,韩湘是韩愈的侄孙,时间上便不符合,大概是因为韩愈对潮州的影响太大,人们更乐于把这座古城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和他联系在一起。
一、广济桥的传说
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
二、广济桥的来历
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1174年)夏天,韩江大洪水,浮梁为洪水所毁,州守常伟出钱,居民捐款,修理浮桥,船只增至一百零六只。修桥后尚有余钱,因此在西岸创建杰阁一座,正对江对岸韩山,起名为仰韩阁。阁下砌石为台基,以防御洪水的冲击。
庆元二年(1196年)州守陈宏规在东岸增筑二个石墩,墩上架木为桥,命名为济川桥,把抱秀亭改名为济川亭,作为往来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后为见思庵。自此之后,河上东有济川桥,西有丁侯桥,中间连以浮桥,已具后世广济桥之雏形。
广济桥的建筑特色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
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广济桥」广济桥在哪个省哪个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