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简介」邓拓生平简介

2024-09-20 17:43:00 到此一游 83阅读 回答者:tonylate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邓拓简介,以下6个关于邓拓简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邓拓的简历邓拓是清朝的什么人物不求甚解 作者背景,写作背景《不求甚解 马南邨》中怎么理解“不求甚解”马南邨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邓拓简介,以下6个关于邓拓简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邓拓的简历
  • 邓拓是清朝的什么人物
  • 不求甚解 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 《不求甚解 马南邨》中怎么理解“不求甚解”
  • 马南邨代表著作
  • 小学课文小站作者简介
  • 邓拓的简历

    http://www.cmipzp.com/main/person.asp?uid=deforest

    邓拓是清朝的什么人物

    邓拓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邓拓,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笔名马南邨(不宜简化为马南村)、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

    不求甚解 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作者背景:作者是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扩展资料:

    邓拓是一个文人,自认为“书生”,他也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高级干部,矛盾的双重身份曾使他的人生大放异彩,也使他的命运坎坷纠结。

    1949年以后,作为中共中央第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邓拓卷进中央领导阶层的内部分歧,直面中国往何处去的路线斗争。

    他被推到历史的悬崖边,进退两难。1966年,邓拓选择自杀,为他的矛盾和痛苦画上句号,也为一个时代的悲剧拉开序幕。他是因“文革”而自杀的第一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拓

    《不求甚解 马南邨》中怎么理解“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扩展资料:

    一、分段大意:

    1、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2、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4、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5、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求甚解

    马南邨代表著作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文革”之初,《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作者受迫害含冤死去。1966年5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中遭到批判。1979年,邓拓得到平反昭雪,本书才重见天日。

    小学课文小站作者简介

    资料 袁鹰

    当代作家,《白杨》一文是他1961年秋在兰州至新疆的途中写的。

    袁鹰诗选

    时光老人的礼物

    --------------------------------------------------------------------------------

    作者:袁鹰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

    让小鸟快乐地飞上蓝天;

    你把青草带给原野,

    让千万朵鲜花张开笑脸;你把阳光带给山谷,

    让积雪化成淙淙的泉水;

    你把细雨带给土地,

    让种子闻到泥土的香味……你把春天带给我们,

    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

    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你比黄金要贵上千万倍!

    世界上再没有谁,

    比你更慷慨更公正;

    你把一年的大好时光,

    同样地给我们每人一份。三百六十五天,

    谁也不多,谁也不少;

    就看我们呀——

    能不能把你安排得最好。懒惰的人整天东荡西游,

    你就从他身边悄悄溜走;

    把一大堆没做完的事情,

    一古脑儿丢在他的面前。

    糊涂的人整天没头没脑,

    你去远了他一点不知道;

    人家都在使劲要赶上你,

    他总是摇头说还早还早。我们可不糊涂也不懒惰,

    少先队员谁也不肯落后;

    因为我们全都知道:

    你的马车一去,就不再回头。工地上成堆的器材和砖瓦,

    转眼就变成工厂和高楼;

    跨过河流,穿过隧道,

    新的铁路每天在往前走。

    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谁都抓住你不肯放松;

    只有虚度时光的人,

    才会一次又一次脸红。相信我吧,时光老人,

    我们跟去年一样地热爱今年,

    当每天晚上撕下一张日历,

    难道能向祖国交上白卷?今年工要叫身体更结实,

    因为我是一个未来的工人;

    将来下矿井,钻煤层,

    难道还能常常闹病?

    今年我要学会更多知识,

    建设祖国什么全得靠学问;

    即使饲养一头奶牛,

    没有专门的本领也不行。时光老人呀,请你瞧瞧,

    你给我们的礼物是多么美好!

    灿烂的春光一望无边,

    祖国的山河到处都在等着我们!

    袁鹰(1924-- )散文多收于《第一个火花》、《风帆》、《悲观》、《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袁鹰代表作》等集子中。

    袁鹰文风正如他自己所说,“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喜爱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代表作有《青山翠竹》、《小站》、《戈壁水长流》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视野开阔。他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得作品诗意盎然。80年代后,他的散文语言平淡老辣、寓意较深,且有历史纵深感。写于1983年的《云雾茶》是为怀念诗人李季所作。文章首尾相合,结构严密,又脉落清晰,在叙事怀人的同时,还从普通的生活现象引发出一个道理,并间接地批评了当时文化单位用人上的异常现象。这篇散文意味深长而语言平白如话,一改袁文从前的绮丽风格。

    悉袁鹰先生的人,习惯地喊他“老田”。“袁鹰”是他的笔名,文坛上以散文而著称,一般人反而不知道他的本名———田钟洛。

    在我熟悉的人中间,袁鹰恐怕是最慈祥、善良、宽厚的长者。他有是非,有见识,但他为人敦厚,从未见过他让人当面下不了台,哪怕是一些在我看来属于小人或龌龊之辈的人,他也不会拍案而起,仍是彬彬有礼。我猜想他可能从未骂过人,也不会用脏字。

    这是一种涵养,一种风度,是岁月磨炼出的一种功夫。我永远也做不到,也学不会。

    “你应该写本回忆录。”10年前,我向袁鹰建议。

    他说:“我想想看。”过些日子,他说他接受我的建议,可以动笔写。前几天,他告诉我,快写完了。我期盼着从他笔下读出旧时风雨。

    早读过他所写的不少怀人忆旧的文章。他在许多描写故人的笔墨中,或多或少放进了他个人的人生痕迹。10多年前,读他所写的关于邓拓的报告文学《玉碎》,便深受他心底所充溢的历史沧桑感的触动。邓拓任《人民日报》社长时,袁鹰是报社文艺部的负责人之一,他在《玉碎》中感人地描述了邓拓在“文革”风暴突来时的自杀悲剧,自然而然也写进了他对老领导的认识与理解,还有自己的历史反思。后来,又读到他写《人民日报》同事林淡秋、袁水拍、陈笑雨的文章。其中勾画出的历史与人生命运的复杂性、不可知性,令人读后怅然良久。我深信,他的经历还有着更多更值得写出来的内容。

    也许是种巧合,似乎在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年轻的他就为自己晚年的形态勾画了一幅人生素描。19岁那年他写过一篇散文《泥河》,其句式、风格近似于当时文坛颇为流行的何其芳、丽尼、陆蠡的散文,甚至还带有萧乾《梦之谷》中的抒情韵味。他写道:“也曾独自徘徊在陋巷里,一个人去咀嚼孤独的果子,随意里沉默得有如古昔的黄昏,爬墙虎在高墙上微微地摆动,那些古旧的宅第,就如一些俯仰身世的老年人,在落寞阴暗里显得低徊欲绝了。轻轻地,我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写下这些文字是在1943年,俨然已60多年前的遥远了。年轻的他倾听着自己的脚步声,想像着俯仰身世的老人,谁知仿佛转眼间,自己便是俯仰身世的老人,在那里倾听年轻脚步声的回响了。

    看得出,他对这篇《泥河》十分偏爱,故在将自己16岁到20岁之间写于抗战期间上海“孤岛”的作品结集出版时,用“泥河”来做书名。他在扉页上题赠我这样一句话:“五十多年前穿开裆裤时的照片。”话很风趣。这些作品的确留下了他当年的身影。他也许觉得最初的文学创作显得幼稚,但在我看来,细读他的这些作品,不难发现,作为一个文人的许多情怀,其实早早地在里面流露出来了。“日子原是一条污浊的泥河”,是年轻的他对生活的一种描述。但这样的比喻绝不幼稚和浅薄,相反,却有着极为深沉的人生内涵。对于他,在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之后,想必仍然认同于这一最初的比喻。或者,用“日子原是一条流淌的泥河”也许更为贴切。

    袁鹰把自己晚年的书斋起名为“未了斋”,是受一副大雄宝殿的楹联的启发。该楹联为:“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他说他悟出了其中的禅机。在他看来,“了犹未了”实在蕴涵着朴素的真理。“了”是相对的、暂时的,“未了”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对于他,生活与创作从来都“未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安下心来,利用未了的剩余时光,继续做未了的事。”

    有这种心态,我想,生命才是有滋有味的。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邓拓简介」邓拓生平简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