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故宫600年大展,以下6个关于故宫600年大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有哪些精彩看点?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主题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此次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的精彩看点有:大展主题鲜明、展览在“讲故事”上用了新方法让文献和老照片不枯燥、展厅中感受时间演变、部分文物首次展出、金瓯永固杯C位再次亮相等等。
一、大展主题鲜明
故宫博物院此次大展以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线索,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概况,方便观众理解贯穿于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展览在“讲故事”上用了新方法让文献和老照片不枯燥
这次我们在展览中引入当事人的视角,从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文章中寻找材料,用鲜活的第一视角经验作为文献的补充。
比如,在讲溥仪出宫这件事时,我们用到了逊帝溥仪、内务府大臣绍英和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李石曾三个人对事件的回忆,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600年的历史文化,也让中华民族在制作工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劳动智慧在此汇集。
在正楼展厅宁寿宫区展出的漆纱,制作于1773年,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
三、展厅中感受时间演变
展厅现场除了展品,时间演变的概念也被融合到了展厅设计中,想邀观众一同,感受紫禁城内时间与生命的流动。
展览通过这座城四季变化的景象来契合展览所讲述的紫禁城时间的演变。将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些变化又永远不变的影像展现给观众。
当观众步入展厅,在西雁翅楼入口处的一个版面上,可以看到一只酣睡的猫。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在故宫,流逝的不光是时间,还有生命。
四、部分文物首次展出
1、《徐显卿宦迹图册》中的两页
《徐显卿宦迹图册》为故宫博物院藏国宝,现存二十六开。该册页实际是一用绘画形式表现的官员履历。每开右侧为图画,绘图者为余士和吴钺,左侧为徐显卿亲笔所书诗文。该册页描绘了徐显卿人生中二十六个重要时刻或难忘记忆,概括了他从十二岁到五十一岁的人生历程。
西雁翅楼展厅策展人何蓓洁介绍,《徐显卿宦迹图册》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徐显卿作为一位明代翰林官员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
本次展览展出了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还能像福尔摩斯一样从中发现紫禁城建筑在明清两代变迁的蛛丝马迹。
2、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
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也从屋脊上“搬到”了展厅里。据正楼展厅策展人张杰介绍,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是个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无上等级的体现。
太和殿初建时名为奉天殿,后多次烧毁。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毁,由于良材难求,取木艰辛,这次工程备料用了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开工,两年后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3、宁寿宫漆纱
策展组成员刘梦雨介绍,将在正楼展厅宁寿宫区展出的漆纱,制作于1773年,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宁寿宫花园的内檐装修是公认的乾隆时期工艺巅峰水准,紫禁城内无出其右。
而这件漆纱的工艺复杂程度与制作难度,即使在宁寿宫花园之中,也称得上数一数二。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未能实现对其工艺的彻底理解,更难以原样复制。
五、金瓯永固杯C位再次亮相
金瓯永固杯此次在午门正厅中央展出,上次展出是在2018年至2019年紫禁城过大年的展览中。这只华丽的杯子,也是清廷过年的重要道具之一,用于明窗开笔仪式。
元旦的零点,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放金瓯永固杯,倒入屠苏酒饮下。皇帝亲自点燃玉烛台上的蜡烛,把万年青笔在八吉祥炉上熏一下,书写吉语,封存于黄匣中。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穿越时空“直面”明代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环渤海新闻网-还有10天!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亮点提前剧透
紫禁城600年大展的主题是什么?
紫禁城600年大展的主题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这次大展共分为三大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中,理解贯穿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便于大家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地参观紫禁城。
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传承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扩展资料
大展亮点——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
这次大展,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也从屋脊上“搬到”了展厅里。据正楼展厅策展人张杰介绍,“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是个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无上等级的体现。
太和殿初建时名为奉天殿,后多次烧毁。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毁,由于良材难求,取木艰辛,这次工程备料用了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开工,两年后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我们经常会听到“五脊六兽”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烦意乱,忐忑不安。“五脊六兽”其实特指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我们在宫殿和庙宇的房脊上,常常看到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兽依次排列,使建筑更加宏伟庄重。
古书有云: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后来,神兽发展为装饰功能,中国古人将屋脊上的小兽,奉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认为它们可以“护脊消灾”。神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均为奇数,常见为一、三、五等。
在古建筑上的神兽最多使用九个,故宫太和殿上的脊兽则有十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它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据《大清会典》记载,这些小兽依次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 、斗牛、行什。
行什这个神兽是太和殿独有的神兽,其他的建筑上都没有,举世无双。它以人坐着的姿态守在最后,因为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所以给它起了个“行什”的名字。有人说,它是一种猴子,它有翅膀,手拿着金刚宝杵,降魔除妖,其实是雷震子的化身;也有学者认为,行什其实是藏传佛教里的揭碌荼的变形。
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并非是明成祖时期建造的,太和殿的原型早在明永乐十九年就被雷电击毁,当时在朝中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度让君臣恐慌不安。后来太和殿多次重建又多次更名,但是一直跟中了诅咒一般,被烧毁数次,一直到了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才大肆重修。
参考资料来源:红星新闻—故宫600年大展来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兽搬下来给你看!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里面有些什么?
历史以悄然无息的速度裹挟着我们不断前进,不知不觉紫禁城已经建成600周年,六百年历史默默为我们展开一幅宏大壮丽的画卷。
2020年一场疫情之后,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大型展览则以苏轼特展作为第一场,于9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而在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将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整场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此次展览总共分为三个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作为参观紫禁城的"序厅"。
此次展览将展出《徐显卿宦迹图册》的两页,观众可通过图册详细了解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在细微末节处发现明清两历史变迁中紫禁城的变化。
除此之外,此次展览还有不少首次展出的展品,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相关团队精心挑选。而在午门展厅西雁翅楼展出的图册也将为我们提供罕见生动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紫禁城的著名”小兽“也将从屋脊上”搬“至展厅内。据了解每一件”小兽“都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
至于如何让文献和相关照片资料显得不枯燥,相关工作人员则介绍:
此次我们在展厅中引入当事人视角,从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文章中寻找资料,用鲜活的第一视角经验作为文献的补充,给观众提供不同角度来理解相关历史事件。
600年历史风云变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制作工艺不断精进,也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以当今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不能完全将其工艺彻底理解,更不用说原样复制更不用说。
除了相关产品,时间演变的概念也巧妙融合在了此次展厅设计当中,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共邀观众一同感受紫禁城内时间与生命的流动变迁。
故宫600周年特展时间
时间: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
展览共分为三大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将它作为参观紫禁城的“序厅”。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中,理解贯穿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便于大家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地参观紫禁城。
《徐显卿宦迹图册》全面真实的记录了徐显卿作为一位明代翰林官员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本次展览展出了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还能像福尔摩斯一样从中发现紫禁城建筑在明清两代变迁的蛛丝马迹。
扩展资料:
紫禁城历史: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传承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巍巍紫禁,泱泱中华。六百年的时光沉淀了多少历史的尘埃,当时间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带给每个人的都是同样的感受:历史的厚重是极具美学价值的。紫禁城到2020年就已经整整六百岁了,它见证的六百年的时光会以特展的形式表现出来。
《韩熙载夜宴图》无疑是这次展览的重头戏,这幅几经流转的画作是中国工笔画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贵族生活的量化。只要有这幅画在,中国古代贵族的风雅就有了具体的形象。从这次的《韩熙载夜宴图》就可以看出来,紫禁城六百年特展,想要传递的不仅仅是文物的流转,而是附着在文物上随着时间变迁而一直流转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这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展览,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物的盛宴,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
当岁月走过紫禁城六百年的时候,留下了炮火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从明成祖朱棣的建立到最后溥仪离开紫禁城落寞的背影,每一次转身都是历史的缩影。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座矗立了六百年的建筑,仿佛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也许当初的建立者,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全国各地的人赶到这里,只为一睹六百年前的风采。
这是一场让人穿越时空的展览,从建立到改革,从辉煌到落寞再到现在焕发的勃勃生机,每一次的转折都在这个展览上有所展示。这不仅是中国的展览,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流传至今的一个证明。中国的文化不仅仅这六百年,中国的繁荣也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刻。
从这浓缩的展览中,可以窥见中国的过去,同样也连接我们走向未来。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这其中有什么意义?
2020年,紫禁城已经600岁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仅仅是中国在经历着,很多时候是紫禁城用具象的方式展现了中国这六百年的风雨。对中国人来说,这始终是一份不变的家国情怀,是身为中国人最骄傲的一部分。六百的风雨,在今年展现在世界的眼前。
“紫禁城建成600年展”是以时间为主线,展现这六百年里紫禁城经历的一切,主要包括了紫禁城的修建、修缮、保护以及改造。最值得人关注的是在此期间的展品:《韩熙载夜宴图》。这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贵族生活的画卷,贵在它的真实而不是华丽。在此前展出的《千里江山图》中世人一睹这幅画的真容,但因为画卷损毁严重,在此展出之后近百年将不再展出,没机会看到的人可以说是一大遗憾。这次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不可出错过。
紫禁城,是人类文明的传承的殿堂,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六百年特展用一种早已存在的方式提醒着我们“不忘来时路”。六百年的中国,紫禁城刚刚建立的时候,战争刚刚平息,它是一座用了几年光阴才建成的宫殿。六百年后的中国,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回望来时路,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阴影。唯一不变的,是中国的坚持。无论是太和殿的雷火,还是八国联军的炮火,都没能将这座宫殿烧毁,也没有将中国人毁灭,因为民族的力量,永远坚不可摧。
刘慈欣在书中写道:“不管走到哪里,他们的生命永远和手上的这只陶罐连在一起,这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这次特展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起点”,我们的“力量源泉”。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故宫600年大展」故宫600年大展时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