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苗族蜡染,以下6个关于苗族蜡染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苗族蜡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一种怎样的民族工艺美术?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西南彝族(后汉代)有“知染、知色、知绣”的记载,说明西南少数民族至少在汉代掌握了染、织、绣的技艺。苗族蜡染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交战,蚩尤被俘被判死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风叶为拒染剂”的染色方法。
据说蜡染“最早是用来模仿铜鼓上的图案”,方法是将布覆盖在铜鼓上,用蜡来回摩擦,然后染色。铜鼓上的图案转移到布上,有点像拓片。后来,我们用木雕仿制铜鼓的图案,然后把木雕放在白布上,把蜡液倒进镂空的图案里,再用靛蓝染色。这种方法类似于印在衣服上。
这种现象与苗族人民崇尚蜡染有关,他们以拥有许多精美的蜡染产品为美德。许多分支机构不仅在祭祖、婚丧嫁娶、节日等重大场合使用蜡染作为装饰品,而且离不开小巧精致的蜡染产品。川、黔、滇苗族蜡染用特制蜡刀点蜡,用蜂蜡熔汁在白布上画花。染色后,取出开水,脱蜡后,花朵就会出现。制作方法是先将白布铺在桌上,然后将蜂蜡放入小锅中。
苗族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的丹寨,在第十三个祭祖节古藏节,李氏家族不得不拿起几件张龙供品,上面装饰着蜡染图案,大多是龙纹,显示了苗族的龙图腾崇拜,苗族龙的图案与汉族不同,苗龙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纹样多为古朴肃穆的铜鼓纹样和漩涡纹样,此外,黔西北纳雍、水城地区苗族蜡染也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图案密集而饱满,包括花、蝴蝶、草和一些几何图案。由于蜡染是模仿铜鼓纹样演变而来的,所以蜡染中保留了许多铜鼓纹样,如灵芝纹样、云彩纹样等。
苗族蜡染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苗族蜡染在图案题材卜独具特色,并将内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体。苗族蜡染的图案题材可分为七大类。
1.蝴蝶纹
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中的《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的故事。故事讲述了苗族起源: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鹤宇鸟孵化,生出万物——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等,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即苗族的祖先姜央。这就是传说中的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的故事,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话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特别流行的纹样。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这个传说影响深远,不仅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而且使蜡染艺术表现紧密地与其崇拜相融合。可见,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2.鱼鸟纹
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图案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的使命,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造型上是很有特色的图案。
蜡染中大量使用鱼的图案,更多是出于心理的期盼与生命繁衍的需求。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来历经演变,又出现了其他的吉祥寓意。汉族的“鲤鱼跳龙门”图案象征显达高升,“鱼莲”图案象征“年年有余”。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纹的理解却更多地保留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如“子孙像鱼崽一样多”的比喻,在苗族民歌中屡有出现。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其寓意均在祈求子孙繁衍。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有的鱼腹内有小鱼,有的鱼腹内有鱼子似的繁密斑点,有的索性将鱼鳞画作鱼子,这些都传达出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
蜡染中出现的许多鸟纹,同样也是出于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与蝴蝶传说相连的是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鹤宇鸟孵化的。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岛还町能是苗族先民中某些氏族的图腾。《山海经-神异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敢头人面鸟喙,有冀,食海中鱼,杖冀而行。”类似的记述在古籍中还有一些。“欢头“叉怍“欢兜”,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这些鸟纹有的如实摹拟,有的想象变形。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能确认其名;有的则只具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它们多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嚣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粪生活的写照。
3.龙纹
龙在苗族意识里,向来就是造福人类的吉祥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极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龙是中国的原始圈腾。汉族白秦、汉以来便以龙为尊,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龙纹逐渐演变为头角峥嵘、尖爪利牙的威武形象。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异其趣,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苗族对龙敬而不畏,苗族的龙丝毫不像汉族的龙那么神气十足,张牙舞爪。苗族蜡染的龙没有固定的模式,千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因此,苗族就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盘龙、鱼尾龙、水龙等,榕江苗族蜡染中的龙纹既像蛇,又像蚕。龙的形态或飞,或曲、或伸,变化自如。有专家认为龙纹的内涵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外,还有祈求纳福迎祥、消灾免祸之意。
4.旋涡纹
苗族蜡染中的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卜,这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占祥的传统纹样。苗族人民热爱人自然,他们看到激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感到很美并有一种兴旺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样。旋涡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已出现,那是先民们对自然水纹的摹拟。这种图案后来在汉族工艺品中鲜有出现,却在贵州的民间蜡染中较为常见。在视觉形式上,这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蜡染几何形纹样,在内容含义上,也是一种说法最多样的纹样。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缅怀苗族祖先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旋涡印记,第二种说法是,杀牛祭祖时记录牛头上的旋涡纹,因为它是祖先的象征。第三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生了病,母亲从山上采回一些郎蕨革的嫩苔,将这种草药给姑娘吃后,其病便好了。为了永不忘记这棵救命草,就按照它的样子画在服装上作装饰。
5.花草植物纹
苗族蜡染中表现植物的图案不仅很多,而且与汉人植物图案有很大的区别。其植物图案,不像汉族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在蜡染巾也时有出现),更多见的是山问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养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提炼为几何形纹。这些植物题材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梨花纹,全世界没有像丹寨苗族这么丰富而多彩的。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血,差一点儿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忽然看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美惑。另一个传说是,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迂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都描绘在衣裙匕,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传说,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长,梨花纹也是苗娃的吉祥图案。相传蕨草曾治愈过苗族妇女的病,故蕨草也成为蜡染纹样。
6.铜鼓纹
铜鼓是苗族文化特征之一,因此铜鼓上的古老图案往往是苗族蜡染传统图案的来源,铜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经常使用铜鼓,对铜鼓的尊重,对铜鼓图案的再现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因此,苗族蜡染取材于铜鼓上的图案,也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缂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苗族蜡染‘的铜鼓图案,在传承延续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非常典型、突出的。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辐射光芒的太阳纹。
7.星辰山川纹
这里所说的星辰山川图案,已经不是客观的天上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化后图案与形象的组合。这些图案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还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古代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壮经历,苗族人民不仅刻骨铭心,传说还用图案记录与反映了历史上的迁徙事件。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长久传承这类图案的苗族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种图案与组织,表现的是故七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历,如百褶裙上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江裙”。
苗绣的蜡染工艺起源有人知道吗?
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古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墨戎苗寨的蜡染是什么?
蜡染顾名思义就是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汁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覆盖的地方便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覆盖而产生美丽的花纹。苗族蜡染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蜡染工序有哪些?
蜡染是苗族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印染工艺。它是苗族妇女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一种印染技术。
苗族妇女的裙子图案就是采用蜡染方法制作而成,花纹图案黑白相衬,非常美丽。
蜡染工序:将一支削好的竹片折弯成“U”字形,作为点染工具,称为“蜡刀”。然后把蜂蜡放进碗里用火加热熔化后,用蜡刀醮上蜡液,在白布上精心点染绘制图纹,如松树纹、人字纹、压印横纹等,待蜡液全部黏住布料后,放入染缸里浸染。
染好后将布料捞出放入盆中,倒入温水使蜂蜡溶化后漂洗。此时呈现出的蜡染布料便是青底白纹,图案鲜明。
苗族蜡染作品
苗族蜡染都分布在哪里?
川黔滇地区的蜡染工艺
川黔滇方言区的苗族妇女,用蜡染布品作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出现在衣裙的某个部位,不会再擅自改变、挪动。
黔东地区的蜡染工艺
流行以蜡染作为衣着装饰的,目前仍被贵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所推崇。榕江一带的蜡染,多是套染彩色,以“回”字形、“万”字形、锯齿形、长线条为全幅的框架,并在框架的空隙处绘上花朵来填满空白。丹寨县、三都和都匀的女式服装多以蜡染为主要制作工艺。这一带的传统花纹有锯齿线、勾形、半圆形、梅花形、麦芒形、正方形、井字形、制钱形、旋涡形、水中角形。近现代创新的花纹多是描绘物体形态及各种花果鱼虫等,所织染的花枝多似娇柔的长藤,均匀布置于全幅,纹路之间留有空隙。
湘西地区的蜡染工艺
湘西方言区苗族的蜡染,是以薄木板镂空雕刻花纹后,压在白布上,灌蜡汁入花纹内,后来改用石灰、胶汁调成浆状,刷在镂板花纹内,之后再将布放人染缸渍染,最后捞出洗去蜡绘或石灰即成。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苗族蜡染」苗族蜡染现状》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