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冀州」三国冀州地图

2024-09-21 10:47:30 趣味生活 29阅读 回答者:百科高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三国冀州,以下6个关于三国冀州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三国的冀州、青州、幽州、在现在哪里?三国演义争夺冀州的故事概括三国冀州在哪里三国时兵家的必争之地:冀州,青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三国冀州,以下6个关于三国冀州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三国的冀州、青州、幽州、在现在哪里?
  • 三国演义争夺冀州的故事概括
  • 三国冀州在哪里
  • 三国时兵家的必争之地:冀州,青州,幽州,在现在的哪里?
  • 益州和冀州在三国时期是如何被人抢走的?
  • 三国中的幽州冀州指现代哪个城市
  • 三国的冀州、青州、幽州、在现在哪里?

    1、冀州

    冀州,东汉时期的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冀州治所在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时期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冀州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2、青州

    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3、幽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扩展资料:

    三国的冀州、青州、幽州的归属:

    讨伐董卓之后,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势力最强的诸侯。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204年,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邺城守军斗志崩溃,邺城被曹操攻破。

    205年,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已经投降的袁谭,冀、青二州平定。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幽州被曹操占领,直到曹魏被司马氏篡夺才易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汉十三州

    三国演义争夺冀州的故事概括

    袁绍气绝身亡,小儿子,袁尚继位。袁谭不服便与袁尚对战,袁谭失败。袁谭投降曹操,曹操进攻冀州城。用水淹最后城内将士饿死。曹操攻下冀州。

    三国冀州在哪里

    三国冀州是现在山西省、河北西北豫北等地。

    冀州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替,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河北的中南部为冀州。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短命的王朝,没来得及在政治上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改州为郡,仍依汉制。

    唐朝时冀州属河北道,其管辖区约等于两汉时的一个郡。宋朝时,冀州属河北东路。唐宋两代的“道”和“路”性质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为郡,宋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屡见于史书。

    其辖县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隶中央政府管辖,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隶州。1913年,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县所代替。从此,它再也没有做为行政区划而使用了。

    扩展资料

    冀州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

    在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

    据《左传》记载,夏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设置九州是为了管理居民;铸造九鼎是为了记载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为九州之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冀州

    三国时兵家的必争之地:冀州,青州,幽州,在现在的哪里?

    1、冀州

    冀州,东汉时期的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冀州治所在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时期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冀州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2、青州

    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3、幽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扩展资料:

    三国的冀州、青州、幽州的归属:

    讨伐董卓之后,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势力最强的诸侯。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204年,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邺城守军斗志崩溃,邺城被曹操攻破。

    205年,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已经投降的袁谭,冀、青二州平定。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幽州被曹操占领,直到曹魏被司马氏篡夺才易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汉十三州

    益州和冀州在三国时期是如何被人抢走的?

    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刘备学会了袁绍的行事风格与手段,同时也吸取了袁绍失败的教训,可以说是把袁绍当作了正反两面教材。

    刘备学习和模仿袁绍,最为成功的是在夺取益州过程中,对袁绍夺取冀州的学习和模仿。

    袁绍夺取冀州,基本策略是选定目标、内外施压,在外部引诱公孙瓒出兵南下冀州,在内部通过荀谌、郭图等颍川士大夫胁迫韩馥,使韩馥陷入内外交困,心理防线崩溃,不得不拱手让出权力。

    刘备夺取益州,使用的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套路,先是选择刘璋这样的暗弱之主为目标,在外部强化张鲁的威胁,又引诱马超出兵益州,给刘璋制造军事压力,在内部联络张松、法正、彭羕等益州士大夫胁迫刘璋,使刘璋陷入困局,不得不向刘备投降。

    当然,由于刘备的实力、威望、资历等与袁绍相差甚远,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基础也略强于韩馥之在冀州,所以刘备取益州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复制袁绍。倒是刘备很善于总结、吸取袁绍的一些教训,因而某些方面能够做得比袁绍更好。

    比较袁绍取冀州和刘备取益州的异同之处是很有意思的:

    一、冀州与益州相似

    冀州和益州都是大州,都是拥兵割据的军阀们施展才能的舞台。

    袁绍很早以前就打算把冀州作为根据地。据《三国志·武帝纪》,袁绍在策划起兵讨董卓之初就曾对曹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韩馥之所以能够到冀州任州牧,虽然是出自尚书周毖、伍琼的建议,但当时主持朝廷政务的主要领导,除了太师董卓,就是太傅袁隗,所以周毖、伍琼提出的人事方案,背后肯定有袁绍的运作和袁隗的支持。而且,冀州是袁绍将来计划赖以立足的根据地,韩馥又是袁氏门生故吏,因此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在同一批任命的地方大员中,只有韩馥是州牧,其余孔伷、刘岱、张邈、张咨都是刺史、太守,级别都低于州牧。

    果然,韩馥刚到冀州不久,袁绍因废立问题与董卓决裂,也出奔至冀州。袁绍不去老家豫州汝南郡,而是跑去冀州,一方面是由于东汉王朝的《三互法》严格禁止本州人在本籍地任职,在当时的体制下袁绍必须回避豫州的官职,不可能合法地出任豫州刺史和豫州各郡的太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袁绍早就打算占据冀州了。

    袁绍选择冀州,是很有眼光的。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冀州登记在籍的90万户、593万人,考虑到冀州世家大族云集、瞒报户口的情况十分普遍,冀州的实有人口应当远在官方统计数据之上。但即使是按照这个官方数据,冀州也是当时设立的十三个州中的大州了。据《三国志·袁绍传》,袁绍的谋士荀谌曾描述冀州的富强:“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这决不是吹牛。在东汉历史上,冀州还是光武帝刘秀据以平定天下的根据地,冀州这个地方,不仅具有成功的历史经验,而且在东汉人的心目中有着“革命圣地”般的崇高地位。

    试想,如果袁绍不是在冀州,而是选择在其他地方发展,都很难成就这样的霸业。凉州、并州戎狄混杂,且是董卓的地盘,难以掌控,幽州、交州太偏僻,青州、徐州太小,豫州、兖州四战之地,不好立足(后来曹操以兖州豫州为根据地,是因为有袁绍在背后支持),荆州、扬州、益州远离政治中心,都不符合袁绍的要求。

    后来袁绍果真以冀州为根据地,将势力扩张至冀、幽、并、青四州之地,成为黄河以北的霸主,虽然袁绍最终在逐鹿中原的争霸中失败,但这不能否认当初他选择在冀州发展的明智远见。

    刘备选择益州,眼光也不差,不过这更多的是形格势禁,局势使然,因为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手头有点兵力的时候,他能够选择进行扩张的地方已经不多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跨有荆益”,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高论,而是当时稍有见识的人们都可以想得到的事情。

    应该说,刘备的运气不错。他不得不选择的益州,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割据的地区。益州大部分即今天的四川盆地,在地势地形上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益州登记在籍的户口有152万户、733万人,比冀州的90万户、593万人还要多,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而且益州也有益州的“革命传统”,在东汉初年,公孙述曾经称帝割据益州十多年,也是个出“天子”的地方。三国之后,也还有众多风云人物,如成汉李雄、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元末明玉珍、明末张献忠等,在益州这片土地上称霸一方,与中原政权对抗。

    刘备在汉末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以及政治眼光、格局都远低于袁绍,益州对袁绍来说格局偏小,但对刘备来说却非常合适。事实证明,刘备选择夺取益州是有见地的战略决策。

    二、韩馥与刘璋相似

    韩馥与刘璋都分别有着各自的弱点,所以他们一旦面临内外双重的压力,就支持不住,只能束手投降。

    韩馥的弱点主要在于:

    1.韩馥在冀州的统治基础不稳固

    韩馥本人是豫州颍川郡人,他来到冀州,按照惯例,要跟当地的世家大族搞好关系,提拔当地的士族人士担任州、郡属吏,这样才能获得当地士大夫的支持配合,将州一级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但韩馥不信这个邪,他另辟蹊径,从老家颍川调来一大批人,如荀谌、郭图、辛评、淳于琼等,占据了州郡要职,实行打压冀州人的政策,冀州士大夫中的精英人物田丰、沮授、审配等在韩馥任州牧时均默默无闻,从事朱汉在韩馥下台后带兵闯入韩馥家要杀韩馥,都可看到韩馥与当地士人的矛盾。

    因为韩馥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持,他本人也没有军事方面的才能,他所依赖的颍川士大夫集团中也缺乏长于军事的人才,所以韩馥治下的冀州兵力一直很弱。讨伐董卓时韩馥在邺城按兵不动,除了畏惧董卓、有暗通董卓的嫌疑之外,兵力太弱而拿不出手,只能尽量保存实力,也是原因之一。

    韩馥的弱点,瞒不过早就对冀州虎视眈眈的公孙瓒。公孙瓒出兵南下,与韩馥军战于安平县。在公孙瓒如滚滚铁流般的幽州突骑面前,韩馥军遭遇了被碾压式的惨败。

    在来自外部的公孙瓒的军事打击下,韩馥统治集团内部的裂痕迅速扩大,直至出现分崩离析的边缘。那些在韩馥手下不得志的冀州本地人都在围观吃大瓜,等着看韩馥垮台的笑话,而韩馥所依赖的来自豫州颍川郡的士大夫们在关键时刻也抛弃了韩馥,打起把韩馥出卖给袁绍的主意。他们派出颍川大族荀氏的荀谌为代表,向韩馥发出软硬兼施的最后通牒,迫使韩馥交出了政权。

    2.韩馥是袁氏故吏,对袁绍存在心理劣势

    韩馥大概曾在袁逢或袁隗的司空府里当过属官,所以一直以袁氏故吏自居。在极其重视师生故旧关系的汉魏时期,故吏事奉老领导就像子事父、臣事君一样,所以韩馥对袁绍总是有所顾忌。

    更重要的是,韩馥因畏惧董卓,曾试图阻止袁绍举兵讨伐董卓,后来虽勉强加入诸侯联盟,却按兵邺城不动,有暗通董卓的嫌疑,可以说是背叛了袁绍,背叛了曾经有恩于他的袁氏家族。所以,韩馥在面对袁绍时,内心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劣势,可以说是又害怕又惭愧。

    在荀谌向韩馥许诺可以“身安于泰山”之后,韩馥看到袁绍居然不计前嫌原谅了自己这个叛徒,心里的感觉应该是喜出望外、放下了一个大包袱,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于是乖乖让位交权,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3.韩馥性格怯懦,抗压能力较差

    《三国志·袁绍传》载:“(韩)馥素恇怯”。“恇怯”就是胆小怕事的意思。韩馥胆小怕事的性格,从他的几次表现中也可以看出来。

    一是在桥瑁领头矫诏号召讨伐董卓时,韩馥试图阻止袁绍起兵。本来,韩馥能够当上冀州牧,是出于袁氏的运作和安排,韩馥是带着配合袁绍起兵的任务来到冀州的。但韩馥来到冀州后,把当初接下的任务抛在一边,“常遣从事守(袁)绍门,不听发兵”。这一方面是贪图富贵安逸,另一方面也是胆小怕事,害怕董卓,不敢站在董卓的对立面。

    二是在韩馥参加讨董大军后,一直在邺城按兵不动,观望形势。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韩馥的军队确实战斗力不强,同时也是因为韩馥胆小怕事,根本不敢与董卓正面打硬仗。

    三是韩馥交出冀州后,去投奔张邈,因看到袁绍的使者和张邈耳语,怀疑袁绍要加害自己,竟跑到厕所里自杀了。可见韩馥胆小懦弱、神经脆弱到了何种程度。

    正是因为韩馥具有种种弱点,所以在面临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双重压力时,他完全无法承受,心理防线迅速被攻破,只能老老实实向袁绍投降。

    而刘璋的弱点比韩馥更加突出:

    1.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基础也很薄弱

    刘焉、刘璋父子两代统治益州二十年,看上去似乎势力很稳固,其实不然。刘焉在前往益州赴任时,就遭到益州豪族的抵制,只能以“道路不通”为由,暂驻在益州与荆州的交界处。

    刘焉本人是荆州江夏郡人,他在两州边界上收罗荆州南阳以及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地区迁往益州的流民,编成军队,号为“东州兵”(“东州”即益州人对东边的荆州的称呼)。在刘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后,益州从事贾龙才得不得派人迎接刘焉进入益州。

    刘焉对益州世家大族的不配合一直耿耿于怀,在益州实行强势打击世家大族的政策,“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由此导致贾龙、任岐、陈超等人反叛,被刘焉残酷镇压。贾龙、任岐、陈超都是蜀郡人,他们能在州郡出任要职,很明显是出身于当地的世家大族。

    刘焉死后,刘璋在益州巴西郡豪族赵韪的支持下继任益州刺史。但刘璋家族与益州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有所缓和。相反,刘璋比刘焉更加依赖“东州兵”,且由于刘璋性格“暗弱”,缺乏刘焉那样的统御军队的手段,东州兵的军纪很差,和益州本地大族的矛盾更趋激烈。《三国志·刘二牧传》载:“(刘)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

    益州豪族沈弥、娄发、甘宁等人举兵反叛,兵败后逃入荆州。甘宁是巴郡人,沈弥、娄发大概也是益州各郡县的豪族势力代表。这次反叛规模很大,反映出刘璋集团与益州世家大族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只能兵戎相见的地步。

    原本支持刘璋的巴西人赵韪看到刘璋在益州不得人心,逐渐也萌生反意,起兵攻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三郡都响应赵韪,这表明,刘璋和益州人的矛盾并没有因为上次甘宁之乱而减少,反而有所激化。

    刘璋依靠东州兵打败了赵韪,暂时渡过了又一次统治危机。但东州兵内部也有不少问题。东州兵的来源是荆州人和三辅人,但东州兵既然以“东州”为名,表示其主要成员还是荆州人,荆州人与出身荆州江夏郡的刘焉、刘璋父子有天然的感情亲近,因此也就不大瞧得起三辅人。出身三辅中右扶风的法正、孟达等人在刘璋手下均郁郁不得志,即为明证。

    这样一来,益州人肯定是不支持刘璋的,而东州兵内部也暗潮汹涌,以刘璋的能力,显然无法驾驭这样复杂的局面。这时,代表益州世家大族的张松和代表东州兵部分势力的法正联合向刘备伸出橄榄枝,刘备一分析,益州的形势和当年韩馥在冀州的形势很像嘛,自己完全可以学着袁绍的做法,依样画葫芦,略施手段就可以把益州收入囊中。

    2.刘璋对刘备也存在心理劣势

    刘璋与刘备都是汉朝宗室,有同宗之谊,这是刘璋之所以找上刘备的最初起因。后来,刘璋与刘备的关系破裂,主因当然是在刘备身上,但两人的矛盾冲突公开化,则是始于刘璋根据张肃的检举杀掉张松。所以刘璋对事情演变至战争状态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刘备包围成都时,法正写信给刘璋劝降,里面指责刘璋及其左右亲近要对“事变”承担责任:“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

    这就触及了刘璋的心理痛点,让他自感对不起刘备。法正的这封书信,无疑是促使刘璋开城投降一大诱因。

    3.刘璋同样是性格怯懦,抗压能力差

    刘焉死时,没有指定继承人,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刘瑁和刘璋。按理说,刘瑁是哥哥,更有资格继位,但以赵韪为首的益州世家大族决定拥立刘璋,原因是刘璋性格“温仁”,更便于控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西取益州,原因之一在于“刘璋暗弱”,连远在荆州的在野人士都知道刘璋的懦弱性格,可见刘璋的性格弱点在当时已是人尽皆知。

    刘璋因性格懦弱而得以成为益州的统治者,也正是由于刘璋的性格弱点,他无法真正的驾御益州本地豪族和东州兵势力,因此他不得不向刘备求救,但他的性格弱点又促使益州豪族和东州兵联合起来出卖他。这一切,和韩馥被冀州豪族和颍川名士联手胁迫的情形何其相似!

    此时刘璋的情况,和韩馥一样,远未走至绝境,完全有能力放手一搏。《三国志·刘二牧传》载,成都被围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而此时刘备的部队加上所吞并刘璋的白水军,也是三万余人的兵力规模。

    但因为刘璋的性格弱点,在遭遇刘备和马超的联合军事压力,以及益州士人和东州兵纷纷背叛的情况下,他根本无力也无心抵抗,多年的内忧外患已经让他心力交瘁。刘璋在成都被围的最后关头对自己作了一次工作总结:“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刘璋的思路和韩馥有些许不同,但最后的结论是一样的,那就是交权投降。

    刘璋的温仁,在和平年代不失为一个宽厚爱民的地方官,但他生于乱世,只能沦为阴谋家们操纵的傀儡。刘璋毫无还手之力地接受了被出卖的事实,他投降后被送往荆州南郡,名义上是送他回荆州老家休养,实际上是把他置于关羽的监视之下。荆州被孙权攻占后,刘璋被孙权恢复益州牧的职位,驻兵秭归,实际上仍然是受制于人的傀儡。不过,刘璋的结局倒是比韩馥好一些,刘璋死于公元220年,与刘备同年去世。

    三国中的幽州冀州指现代哪个城市

    1、冀州

    冀州区是河北省衡水市市辖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制史。截至2018年,全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含魏屯镇39.6平方公里),下辖7镇4乡410个村(含魏屯镇28个村),常住人口37万人(含魏屯镇1.9万人)。

    2、幽州

    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扩展资料:

    冀州建置沿革

    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区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

    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冀州区改为晋国的东阳地区。

    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区境改属赵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区境属巨鹿郡。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治所设在信都,即冀州区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区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扶柳县、昌成县、辟阳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区旧城。

    高后六年(公前182年),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区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区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

    东汉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区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区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区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冀州区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扶柳县、阜城县。

    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幽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冀州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三国冀州」三国冀州地图》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