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皇太后」两宫皇太后

2024-12-24 01:38:59 趣味生活 34阅读 回答者:小趴菜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两个皇太后,以下6个关于两个皇太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清朝两宫太后指谁?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呢?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两个皇太后,以下6个关于两个皇太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清朝两宫太后指谁?
  • 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呢?
  • 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是什么?
  • 两宫皇太后是明宪宗首创,圣母皇太后与母后皇太后哪个大?
  • 什么是两宫皇太后?
  • 为什么历史上有东西两宫皇太后?为什么又是慈禧掌权?那个太后呢?
  • 清朝两宫太后指谁?

    慈禧太后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1837—1881)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咸丰二年(1852年),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她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因为她是正宫皇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她和慈禧的一般称呼是慈安称母后皇太后,慈禧称圣母皇太后。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代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在疑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在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在载有慈安的遗诏,说她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但是这种“因病致死”是那样的快速而又突然,连当时的当事者也大为怀疑。据《清稗类钞》载,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御医薛神速辰为她诊脉,认为“微疾不须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棺木)”,大为诧异,还以外间论传。后来噩耗证实,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当时任军机大臣,突然听说慈安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第二种说示是因慈禧与慈安交恶,慈安被迫自杀说。

    据《清稗类钞》另一种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处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第三种说法是慈禧进药毒死说。

    据《慈禧外纪》载:当年咸丰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了一个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将此事告诉慈禧。阴险毒辣的慈禧听了,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饵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另文廷工《闻尘偶记》却认为慈禧是因与人私通怀孕,事为慈安察觉,准备废掉慈禧太后称号,慈禧闻之,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宫廷内幕,千古之谜。上述后几种说法都出自传闻与野史笔记,没有可靠的史实依据。究竟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分析研究。不过,在隋丽娟说《慈禧》中表示慈安为正常病死的。

    慈安太后之死

    1860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咸丰皇帝早就觉察到慈禧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因此,他在临终之前,特别密授朱谕,嘱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为,就让慈安拿出密谕,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

    咸丰死后,慈安曾把密谕拿给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谕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俱不安,办事谨小慎微,不敢胡作非为。她对慈安言听计从.关怀备至。时间长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对她放松了警惕。

    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医所开的各种药,都见效甚微,一气之下,慈安拒绝吃药。没想到,几天之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大病初愈,慈安兴高采烈地到颐和园散步,却见慈禧左臂缠着白纱。她十分惊异,就上前问慈禧原因。慈禧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几天,我见你病卧床榻,面色苍白,心里很难过,因此就从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让人煮汤为你滋养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诚意。”慈安听了这一席话,大为感动,感谢万分地说:“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一位好心人,先皇不应该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说罢,便回宫中,取出咸丰皇帝的临终密谕,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没有密谕,慈禧心上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感到轻松多了,因为再也没什么值得她担惊受怕的了。她一改常态,开始放肆起来,对慈安出言不逊,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毕恭毕敬了。朝中政事,无论大小,她都一人独揽,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里。慈安知道自己上了大当,叫苦不迭,但后悔已晚。

    后来,慈禧为了搬掉慈安这块她专权道路上的绊脚石,密令太医用不对症之药,将慈安害死。从此,慈禧这个阴险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个是传闻,没有特别确切的史料加以佐证)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更有甚者,人们任想象的野马自由驰骋,不断地结构着关于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我们梳理了关于她死因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2�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这一类描述,多见于野史笔记,虽然十分生动,犹如作者亲眼所见,但可信性稍差。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定义野史笔记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明末清初的学风》)首先,野史笔记不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形成的记载,不具有权威性。其次,在野的文人学士及贫士寒儒随笔记录的主要内容也多半是当时见闻,或阅读古今图书、经手文物,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这就使得野史笔记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和记录方式的自由与随意性。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对野史笔记中的反复转载和传抄的慈安的死因,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著名学者金梁曾言:“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清后外传》)

    正如金梁所言,既然是秘密的遗诏,在只有当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烧毁,那谁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药害死慈安,谁又能确认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呢?

    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出现了十一位皇太后,甚至还出现了两位太皇太后。清朝十二位皇帝在位时期仅有太祖、太宗、仁宗三朝时期没有皇太后,其余九朝都有一位或者两位皇太后。一朝同时出现两位皇太后这种现象在清朝共出现过四次,分别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时期、清圣祖康熙皇帝时期,清穆宗同治皇帝时期和清德宗光绪皇帝时期。虽然共有四朝出现过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但是实际上清朝两宫并尊的只有三对、六位太后,分别是:孝端太后和孝庄太后并尊、孝惠太后和孝康太后并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并尊。这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曾先后出现在同治、光绪两朝。

    两宫皇太后的历史:

    一般一朝同时出现两位皇太后的情况肯定具备几种条件,首先作为中宫的皇后无子,其次嫔妃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并且继位,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会出现两位皇太后的情况。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两宫皇太后即为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一定是前朝皇帝的正宫皇后,是嫡妻,圣母皇太后一般而言只是前朝皇帝的嫔妃,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彩母凭子贵做了皇太后。古代嫡庶有别,即便是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出现,母后皇太后的地位也是明显高于圣母皇太后的。历史上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始于明朝,在明朝之前,太后只能有一位,嫔妃的儿子哪怕是做了皇帝也只能得到一个太妃的封号,比如北宋哲宗皇帝为庶出皇子,登基之后其母亲只能被封为太妃。

    三对两宫皇太后的先后出现:

    清朝共出现了三次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分别发生在清初的顺治朝、康熙朝、清末的同治、光绪朝。顺治帝即位后尊嫡母博尔济吉特氏为母后皇太后,即孝端文皇后;尊其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这对两宫皇太后的关系很特别,孝端太后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姑侄二人当年先后嫁给了皇太极。

    由于孝庄太后名气太大,所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康熙时期宫中是有皇太后存在的,实际上,

    康熙即位时宫中不仅有孝庄太皇太后,同时还有康熙的嫡母孝惠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生母孝康太后佟佳氏。所以康熙朝也是出现过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的,但是随着康熙二年孝康太后的病逝,康熙朝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被打破,康熙朝的两宫太后并存的局面很短暂,只持续了一年多而已。

    从康熙二年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再未出现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这种状况持续了198年,直到咸丰帝驾崩,懿贵妃之子载淳继位,清朝才再次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并尊局面,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是中国最后一对两宫皇太后,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对共同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两宫太后在同光时期共同听政长达二十年之久,她们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握有实权的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的权力:

    清朝曾有祖制,后宫不得预闻国政,所以通常来说,清朝的皇太后基本上不掌握权力,即便是像孝庄太后那样德高望重的女性,对于皇权的干预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两宫太后虽然有着地位高低之分,但是通常也会相安无事。即使发生争执,碍于嫡庶之别,圣母皇太后一般是无法与母后皇太后相争的,在清朝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同治年间,作为嫡母的慈安太后对于同治皇帝的大婚以及重大朝政事务的裁决方面都有着最终的决定权,慈禧太后虽然热衷于权力,但是实际上只负责一些具体朝政事务的施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慈安太后虽然对于权力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曾是正宫皇后,又是同治皇帝嫡母,所以其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即便是年长慈安的慈禧也要叫一声“姐姐”。

    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区别是什么?

    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的区别在于:

    一、与皇帝的关系不同

    皇帝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嫡母为母后皇太后。

    二、在先皇时期的身份不同

    圣母皇太后是先帝的嫔妃,而母后皇太后是先帝的正室。

    三、地位不同

    礼教意义上讲,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较圣母皇太后高,但是由于与皇上的关系亲疏,圣母皇太后由于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所受待遇会比母后皇太后好。

    两宫皇太后即皇帝的嫡母与生母的称谓两宫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是先帝的正宫皇后,母仪天下。圣母皇太后是母凭子贵当上皇太后的,也就是当今皇帝的生母,先帝的妃嫔。

    在清朝就有两朝颇有名气的两宫皇太后。世祖福临 [ 顺治帝 ] 继承皇位,其生母孝庄文皇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尊孝庄文皇后 [ 孝庄太后 ] 称圣母皇太后,尊孝端文皇后为母后皇太后。

    康熙初年,康熙帝生母佟佳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而嫡母即顺治帝中宫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另一方,咸丰帝崩逝后,同治帝继位,其生母慈禧与慈安两宫并尊;尊孝钦显皇后 [ 慈禧太后 ] ,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因住西宫得名);尊孝贞显皇后 [ 慈安太后 ] 为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因住东宫得名)。

    两宫皇太后是明宪宗首创,圣母皇太后与母后皇太后哪个大?

    如果经常看古装剧,特别是涉及到慈禧的,肯定对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这两个称谓不陌生。这种冗长的称号远不如慈禧、慈安读起来容易记住,但电视剧里人还都得这么叫。

    清代的古装历史剧中,不乏圣母和母后皇太后,这种两宫太后并尊的现象其实在明代以前很少出现的。

    剧照来自《甄嬛传》不过正史中并无这段记载

    仔细查阅《清史稿后妃传》,会发现正史资料中,在皇帝登基之后有记载的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的只有一条: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

    而在其他的记载中,都是仅仅尊为“皇太后”而已,即便当时确实有两宫太后同时存在。

    比如我们都知道,顺治皇帝即位时,就有两位皇太后,分别是生母庄妃和太宗皇后,但对于这两位太后史书上记载都只是同样被尊为“皇太后”,没有像慈禧和慈安这样区别开来:

    太宗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从这两段记载中可看出,顺治即位后,两宫太后基本是并尊的状态,但是世祖实录中还是有圣母和母后的区别。

    再如我们上图提到的乾隆皇帝在即位后,对其母熹贵妃的尊号上,并非如电视剧中所演是“圣母皇太后”,而只是“皇太后”,原文如下:

    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

    但这并不是说圣母皇太后就不是乾隆生母了,在其他地方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对其母亲仍然称呼为“圣母”,在乾隆三十七年御制《诣畅春园恭问皇太后安,遂驻御红楼解梦园即事成诗》一诗的“畅春养志冀娱亲,来往问安年例循”处有注:

    每岁冬,朕自圆明园进宫。圣母以风景清胜,尚留园居,至节近万寿进京。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圣母一般来说称呼的是皇帝的生母,而母后则是先皇的正宫。

    在古代,皇后与皇妃的差别是很大的,尊卑有序的程度远远超过今人的理解。

    身为嫡母的皇后享受的待遇往往是极高的,例如东汉六位临朝听政的皇太后中,五位均非皇帝生母,只是先帝皇后,反观生母往往在世时连太后名号都没有。

    明代以前,只要是皇后在皇帝死后没有被废掉,是必须尊为太后的,至于生母如果不是皇后而是皇妃,也依旧成不了太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女人挤破头也要做皇后的原因。

    虽说如此,但历史上奇葩皇帝不少,因此特例也有不少。最有意思的便是,后唐庄宗尊生母曹氏为太后而嫡母刘氏只册为太妃,这件事被后人耻笑,甚至还被明朝人拿来对比他们的作为。

    《万历野获篇》卷3《圣母并尊》中记载:“唐宋入主为妃嫔所出者,御极以后,尊后为太后,而进所生母为皇太妃,虽恩礼无异,而嫡庶尚分也。至后唐庄宗,以嫡母为太妃,而以生母为太后,冠履倒置,盖胡虏不学使然,真贻笑千古。我朝(指明朝)列帝非后出者,比临御时多不并尊。惟景帝初登极,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宪宗初元,则孝庄与孝肃并以天下养,于是尊皇后钱氏为慈懿皇太后,贵妃周氏亦为皇太后,而无尊号,以稍别等威。……今上(明神宗)六月即位,……江陵(指张居正)奉上面谕,欲并尊两宫,且于生母皇贵妃更加二字徽号。于是江陵与礼臣议两宫并进为皇太后,而于嫡母陈加仁圣,生母李加慈圣,各二字徽号,而礼貌俱无少别矣。”

    《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李太后

    由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两宫并尊这种事,在明朝算是一个发明创造了,避免了前朝对待皇帝生母的不公正,从明代上尊号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明朝可不少见。

    这里面先解释一个误区,大家以为皇帝即位后,先帝的皇后自然而然就成了太后,实则不然,还是要上尊号举行典礼的,否则都不是太后。这些重大典礼都是有记载的,想知道明朝都有哪些太后并尊吗?只要翻看上尊号的记载就行了。

    明代上尊号自宣宗尊其母张皇后为皇太后始,享受过上尊号荣誉的太后、皇太后至少有十位,分别是:仁宗的张皇后,她在宣宗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宣宗的孙皇后,曾先后被英宗、代宗尊为皇太后;代宗的母亲吴氏在其即位后被尊为太后;英宗的钱皇后被宪宗尊为皇太后,与她同时进封太后的还有宪宗的生母周氏;宪宗的王皇后也曾先后被孝宗和武宗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世宗的祖母邵氏随世宗入继大统后被尊为皇太后,嘉靖七年(1528),又改称太皇太后;孝宗的皇后张氏被武宗尊为皇太后,嘉靖三年(1524)又被世宗改称皇伯母;神宗即位后将穆宗陈皇后与生母李皇贵妃并尊为皇太后。

    从这份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不乏两宫并尊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初始人则是明宪宗。

    英宗的钱皇后在14岁时就被册封了,但一生命运十分坎坷。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遭遇“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钱氏“倾中宫赀佐迎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明史》《英宗孝庄钱皇后传》)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放还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为太上皇,在经济上也屡受限制,“钱后至作女红卖,以供玉食”(《万历野获编》卷3,《宫阐》)。

    正是基于这段夫妻患难与共的经历,英宗重新登极之后,太监蒋晃请立皇太子之母周贵妃为皇后,遭到了英宗的严厉斥责。考虑到钱氏仁厚、柔弱的秉性,英宗担心自己去世后钱皇后会受周贵妃欺负,他下遗诏:“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明英宗实录》),“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明史》《英宗孝庄钱皇后传》),要求皇太子朱见深和群臣务必保证钱皇后能够安享晚年,去世后附葬裕陵。

    宪宗即位后,果然如英宗所料,周贵妃授意太监夏时,“传谕独尊贵妃为皇太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才得两宫并封,钱氏被封为“慈懿皇太后”。

    虽说两宫并尊,但是钱太后没有子嗣,周太后则凭借着子嗣处处欺负钱太后,当然地位上仍然是钱太后为尊,可因为受制于此,钱太后对于新皇帝的任何事情都不敢直接过问,惹得人们误以为周太后要大过钱太后。

    剧照来自《后宫》 钱太后、周太后与明宪宗

    有了明宪宗这个先例,到后面的皇帝就开始纷纷效仿,按照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礼制,先帝的皇后必须要尊为太后,但也绝不能亏待了生母,虽然同为太后,但尊卑仍然保持原样,只是大多生母依仗皇帝儿子都不会把先帝的皇后太放在眼里。

    《明史》中记载“旧制,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也就是说,此时的生母并不是尊为圣母皇太后而是有自己的徽号,反而有时候也会对先帝皇后称呼为“圣母”。例如在《明宪宗实录》中,册封吴皇后的诏书是这样记载的:“兹奉圣母慈懿皇太后、皇太后命,选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吴俊女为皇后。”从诏书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实际上还是要把钱太后尊在前面的。

    什么是两宫皇太后?

    就是东西宫两太后。历史上有以下:

    1.秦始皇的嫡祖母华阳太后和生祖母夏太后,生母赵姬

    2南宋高宗朝孟太后(北宋哲宗废后,南宋被复尊为皇太后,高宗伯母)和韦太后(宋徽宗韦贤妃,高宗生母)

    3明宪宗朝钱太后(英宗皇后)周太后(宪宗生母,英宗贵妃)

    4明神宗仁圣皇太后王氏(隆庆的皇后)慈圣皇太后李氏(神宗生母,隆庆的皇贵妃)

    5顺治朝孝端母后皇太后与孝庄圣母皇太后

    6康熙朝孝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的第二位皇后)孝康

    皇太后(康熙生母,顺治佟妃)和孝庄太皇太后

    7同治朝和光绪朝的慈安和慈禧两位皇太后

    为什么历史上有东西两宫皇太后?为什么又是慈禧掌权?那个太后呢?

    如果皇帝的生母和嫡母不是一个人,就会出现两宫皇太后,慈禧和慈安是共同掌权,后来慈安去世就成了慈禧独自掌权了。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

    等到载淳正式登基后,太后听政,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1862年改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欣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所谓“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扩展资料:

    清朝的另外一对两宫皇太后:

    1、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

    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2、孝端文皇后

    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

    清朝首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册封)。首位皇太后。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逐渐重视与蒙古的联盟,哲哲也因蒙古受到重视,地位逐渐上升,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中宫皇后。

    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为母后皇太后,无徽号。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葬清昭陵。全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安

    百度百科——两宫皇太后

    百度百科——慈禧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两个皇太后」两宫皇太后》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