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的诞生」教皇的诞生电影

2024-09-20 17:40:00 趣味生活 50阅读 回答者:小白菜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教皇的诞生,以下6个关于教皇的诞生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请问罗马教皇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教皇是如何产生的?古代教皇从何而来?谁规定的他们是教皇?此外为什么人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教皇的诞生,以下6个关于教皇的诞生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请问罗马教皇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
  • 教皇是如何产生的?
  • 古代教皇从何而来?谁规定的他们是教皇?此外为什么人们如此迷信?_百度...
  • 梵蒂冈皇位不能世袭,那他的君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 教皇的来历?
  • 教皇的发展历史
  • 请问罗马教皇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

    教皇亦称“教宗”,译自拉丁文papa, 源于希腊文pappas,意指“爸爸”,最初本为古代天主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至今在东派教会中仍有以此称神父者。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称谓来表示其宗主教之衔,而罗马主教认为此衔仅指西部教会的领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中的最高首领,加之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国”世俗政权,“papa"这一称谓遂逐渐为罗马主教所独有,开始构成“教皇”之涵义。到11世纪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独占“papa"之称,从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 “papa"一词也就作为“教皇”之专称沿用下来,即今日英语中的“pope”、德语中的“Papst'和法语中的“pape”。

    按照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基督的第一个门徒彼得乃众门徒之首,他于传教过程中去罗马担任了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从此,罗马主教均为伯多禄的继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这便是“教皇制”的由来。所以,“教皇”的全称为“罗马教区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亦称“宗徒彼得的继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而且“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在11世纪前,教皇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会议两次确认后,才正式规定教皇可单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不过仍须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20世纪初,庇护十世废除了这种世俗君主的否决权。1914年,本笃十五世遂成为单由枢机主教选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当选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

    教宗的头衔包括“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总主教),梵蒂冈国元首及上帝之众仆人之仆人”(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atriarcha Occidenti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语)。

    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该国又被称为“圣座”(Sancta Sedes)。梵蒂冈整个被罗马城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教皇是如何产生的?

    教皇是由选举产生的,LZ你说的没错。至于后面的几世很容易解释,可能LZ对西方的历史不太了解,这些称谓的产生和西方国王、皇帝的称谓产生道理是一样的,比如说你当了国王、教皇或者皇帝,那你的称谓就是在你的姓+几世。举个例子现在英国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也就是说在英国历史上用过伊丽莎白作为国王称谓的只有两个人,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所以西方的称谓和中国的不同,他们的几世是以该国整个的历史来计算而不是以王朝来计算的。还有就是西方人有很多姓,不只一个,君主继位时有权选择一个姓氏作为称谓,再根据称谓使用数量来决定几世。教皇的称谓于此相同,经由选举产生一个教皇之后,由教皇选择一个称谓。

    梵蒂冈皇位不能世袭,那他的君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印象中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都是通过世袭制来传承,而梵蒂冈教皇的诞生则是有特殊的体质:通过红衣教主的投票选举而得出。

    教皇诞生的第1步

    梵蒂冈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在国际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因为天主教的教皇就是梵蒂冈的教皇。你好,而现在信奉天主教的人遍布世界各地,约13亿人。而教皇主要是由红衣教主投票产生的。

    红衣教主通俗一点就算是教皇的亲信,而之所以得名为红衣教主,是因为他们都被教皇赐过红袍和红帽,他们作为教皇的亲信,在宗教的地位上仅次于教皇,而这些红衣教主来自于世界各地。红衣教主和教皇之间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红衣教主由教皇任命,而新一任的教皇同样也是由红衣教主决定。

    因为教皇是终身制,只有在教皇去世之后,红衣教主就会自发地组成一个选举团,红衣教主共有130人其中选举团是由120名80岁以下的红衣教主组成,按照传统的方式选举新一任的教主,在选举期间红衣教主所组成的选举团会进入梵蒂冈的宫殿,然后宫殿立马封闭,直到新的教皇产生,他们才可以出来,这是为了保证选举的公平性。

    教皇诞生第2步

    在新皇诞生之前,梵蒂冈的宫殿呈封闭状态,禁止任何现代化的影像工具出现,在正式选举的前一天,选举团的红衣教主会到圣彼得大教堂做功课。完毕之后,他们会一同进入密室,在此期间所有的小教堂都会被贴上封条,在西斯廷小教堂里面仅留一部紧急电话供他们与外界联系,而在这期间红衣教主的吃喝,都是由青铜门的转盘把食物由外送到里面。如同最常见的选举方式一样,教堂里面有一张剁桌子,上面放着投票箱,那些红衣教主们背靠墙壁而坐下进行选举。

    教皇诞生第3步

    那些红衣教主会把自己所信赖的人写在选票之上,然后所有的教主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有序的把投票放在投票箱里,和传统的选举方式不一样,他们没有固定的人选,那些教主只投给自己所信赖的人物,而选举的最终结果是要求2/3的人共同推荐。他们之所以不采取提名候选人的方式,是因为太浪费时间,因为要经过多轮的投票才能确定最终,候选人有的时候经历了两个月心慌也没有确定下来。所以为了快速的选出新教皇,罗马教廷规定了一个人性化的规矩,9天之内选不出教皇就不再受2/3投票的限制。

    教皇诞生第4步

    红衣教主在密室里进行选举时,圣彼得广场会有上万人聚集在那里等候结果,而结果出来了就从烟囱放出白烟,以此来通知人们,新教皇已经诞生。而这时聚集在外面的信徒就会欢呼庆祝,而历史上教皇大多来自于意大利。

    教皇的来历?

    公元四世纪,渐渐形成了五个教区:罗马教区、君士坦丁堡教区(君士坦丁皇於330年把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土耳其的比散田Byzantium,这就是君士坦丁堡,成了东罗马的首都)、安提阿教区、耶路撒冷教区和亚力山大教区,每教区立一监督(或称大主教)治理。当时,各教区大主教相争。唯独罗马大主教才智过人,他的教区很兴旺。其它教区主教请他主持公道,因而罗马教会势力甚大。

    天主教创立教皇理论,先由利欧大主教(440-461当大主教)倡立理论。

    公元467年,西罗马灭亡。那时,教会已形成强大的组织,以主教为核心,公认彼得为第一教皇。

    第一任教皇:他们认为彼得是圣经中的第一教皇。但天主教教皇则是罗马教区大主教大格理高里Gregory I,他在公元590年宣布自己为第一任教皇,以教干政,政教联合

    教皇的发展历史

    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直辖领土达4万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858~867)出现了不经教皇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后教廷权力衰落,教皇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九世(1049~1054在位)之后教皇权力开始恢复。10~11世纪天主教改革的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的势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希尔德布兰德在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后,颁布教皇选举法,确定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预。希尔德布兰德于1073年当选教皇,为格列高利七世。克吕尼运动引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结果教皇声威大振。此后教皇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极盛,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公元11世纪,由于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加,封建领地的收入已不能满足封建主日益增长的享乐需求。各级封建主特别是骑士阶层力图向外扩大领地,夺取东方财富。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商人则企图排斥贸易对手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以扩大自己的商业权益。罗马教廷是东征的鼓动者和策划者,教皇意欲借此扩大天主教势力,聚敛财富,并进而控制东正教。一些不满现实、苦于饥荒的农民,也希望通过远征摆脱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寻求新的出路。当时,西亚各国和拜占庭的复杂局势也有利于西方入侵者。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大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国,相互混战不已。拜占庭帝国日益衰弱,无力抵御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帝国皇帝迈克尔七世·杜卡斯(1067~1078在位)、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在位)等先后向西欧诸国君主及教皇求援,给东征以可乘之机。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煽动宗教狂热,与会者群起响应,要求出征。因出征者衣缀十字标记,故名十字军。从1096至1291年,十字军东征持续近200年之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八次。在十字军东征的历次战役中,欧洲的骑士们基于宗教狂热,总是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在欧洲优雅的骑士风度,全部被惩罚异教徒的疯狂杀戮所抹煞。在1099年7月十字军第一次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在全城展开了大屠杀。阿克萨清真寺中避难的1万多妇孺全部被十字军士兵们刨腹剜心,伊斯兰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许许多多的异教艺术品被毁灭。经过叁天的屠城之后耶路撒冷没留下一个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骑士在写给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骑马经过街道的时候,异教徒的血没马腿到膝。” 随着征服和掠夺,对黄金的贪念和渴求充斥着十字军士兵的灵魂。其中十字军第四次东征(1202~1204)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最初确定东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为了自己的商业权益,采取威胁利诱手段促使十字军改变东征方向,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业劲敌拜占庭帝国。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烧杀洗劫数日,毁坏历史文物不计其数;同年占领拜占庭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领土,建立“拉丁帝国”(1261年亡)。从此,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其商业地位为威尼斯等所取代。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了十字军骑士是浑身沾满了血和铜臭的邪恶强盗组织。恶有恶报,十字军骑士团中实力最强大财富最庞大的圣殿骑士团的下场最为悲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巴勒斯坦王国瓦解,圣殿骑士团被迫必须离开圣地;当骑士团的主力部队回到法国,法王菲力普四世认为像圣殿骑士团这样强大的组织如果在法国境内建立,将对他的王位与整个法国有严重的威胁。于是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这一天,罗马教廷的教皇和法国国王联合执行了一条对圣殿骑士团的秘密处决令。圣殿骑士们因为被说成是异教徒和同性恋者而被判处死刑,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所拥有的权利。基督教大长老雅克·德沐莱被捕,他死前受尽了折磨,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随后几年之内,好几百名圣殿骑士团被处死,骑士团的组织也随之彻底瓦解。这也是西方人对于星期五、十叁号这个日子所有的不祥预兆的起源。

    此后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教皇权力日渐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斗争中失败,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受制于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达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国王权在百年战争中一度削弱的机会,将驻地迁回罗马。1378年意大利枢机主教团在罗马选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为教皇。法国枢机主教团则选本尼狄克十三世为教皇。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皇。但在位的两个教皇拒绝退位。1410年亚历山大五世去世,约翰二十三世继位,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 3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教皇,教会复归统一。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皇地位进一步削弱 。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以后的历代教皇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之后19世纪的拿破仑加冕,可见教皇权力日渐衰落,已不复昔日荣光。

    教皇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皇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皇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皇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皇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皇是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Ⅱ),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皇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禄二世于格林威治时间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皇选举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皇,是为本笃十六世。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而且“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在11世纪前,教皇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会议两次确认后,才正式规定教皇可单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不过仍须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20世纪初,三国王室相继被废黜后,庇护十世废除了这种世俗君主的否决权。1914年,本笃十五世遂成为单由枢机主教选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登基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教皇的诞生」教皇的诞生电影》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