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以下6个关于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刘禅。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 的故事: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 不想念蜀国。"
乐不思蜀的意思意思是很快乐,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 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教你的吧?刘禅惊讶道,你怎么知道?于是就安安心心在洛阳住了下来,从此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指历史上哪个人物?
刘禅,公元207年在荆州出生,他的出生可谓是非常惊险。在刘禅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刘备在在长坂坡被曹操大败,随后刘备抛弃了自己的妻子,率领数十骑拼死冲杀才得以杀出重围,而在襁褓中的刘禅就非常幸运地幸存了下来。
在后来,刘备因为有了诸葛亮在后面帮忙出谋划策,很快的就建立了蜀汉,刘禅被立为王太子。而身为王太子的刘禅,从小就被自己的父亲刘备严格管教,不仅让他读圣贤之书,还让他习武。那既然刘备从小就那么严格的对刘禅,刘禅后来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是扶不起的阿斗呢?这就要从刘备退位让贤,刘禅继位说起。
在公元223年4月,刘备去世,同年5月,刘禅在成都继承帝位,而刘禅当时只有17岁。因为在刘禅继承王位之前,刘备特意交代过要诸葛亮要好好的辅佐刘禅,而且还有一群大臣辅助刘禅,所以当时的蜀汉在刘禅的治理下还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但是在这一年内,因为王权交替,所以导致国内叛乱四起,而作为辅政的诸葛亮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内狼烟四起,所以为了先稳定形势,便派出使节,打算与孙权交好。 而到了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率兵征讨那些叛乱之臣,一直到同年12月诸葛亮才班师回到成都,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又多次和曹魏交战,双方之间可以说是互有胜败。
作为当时蜀国的皇帝,刘禅也是在一群大臣的辅佐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在前线的诸葛亮因为年岁已高,还要带兵打仗,再怎么样也撑不下去了,最终于公元235年在渭滨病逝。很快,前线就因为没有了诸葛亮的制约,武将们开始抢夺权力,最后互相之间内斗,导致大战失败,只好撤兵回到成都。
在诸葛亮逝世之后,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并且听从诸葛亮生前的吩咐,对蒋琬委以重任,并且停止了北伐,而刘禅自己更是每天勤政,并且把朝政大权把握得在手。
在之后刘禅过了一段清闲的生活,而宦官黄皓却开始干预政事,但是刘禅却对此毫不在意,觉得黄皓只是一个小人,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于是便不再管他。 但是在公元263年,刘禅的部下姜维听说魏国在自己的国家内练兵,于是便上报给了刘禅。此时,那个宦官黄皓又跳出来告诉刘禅说魏国只是在练兵而已,不会来攻打蜀国的,所以刘禅也就没当回事,转头就给忘了,这也导致了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知道这个事情。
就在同年夏天,魏国突然派兵攻打蜀国,刘禅只好匆匆调兵遣将,但是魏国早已做好了准备,而刘禅调兵遣将也需要时间,所以导致前线快速溃败,刘禅这下可慌了,不敢和魏国决一死战,于是赶紧投降,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后来刘禅被俘虏,被送到了洛阳。当时的魏国皇帝司马昭担心刘禅手里还藏着兵,哪天说不定卷土重来,于是打算试试刘禅。
为此,司马昭设宴款待了刘禅和原本蜀国的大臣。在宴席上,司马昭还让人表演了蜀国的歌舞。就在在场的蜀国大臣非常难过,都十分的想念在蜀汉的时候,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念在故乡。原本,那些蜀国的大臣和司马昭以为刘禅会说十分想念之类的话时候,刘禅的答复出乎在场的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当时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的这句话让在场的蜀国大臣都十分痛心,都觉得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蜀国都已经彻底灭亡了,刘禅这个曾经的皇帝居然说不想念自己的故乡。而这句话也是让司马昭哈哈大笑,对刘禅彻底地放下了戒心。
但是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刘禅真的回答了自己十分想念自己的故乡的话,那么刘禅和很可能会被司马昭除掉,而刘禅只有说自己不想念蜀汉,并且表现出乐不思蜀的样子来,才可能让司马昭对自己放下戒心,并且救下自己和在场蜀国大臣的命。
之后,由于司马昭对刘禅放下了戒心,于是封了他为安乐公,让刘禅得以在洛阳安享晚安,一直到公元271年才去世。 从刘禅在宴席上的表现上来看,的确是给人一种他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但是他只有这样做,才能保住自己和自己部下的性命。更何况在失去诸葛亮的辅佐之后,他还是把蜀国治理得很好。如果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说刘禅并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可能又有人说了,当时有人上奏说魏国在蜀汉内练兵,为啥不早点做准备呢,这样蜀国就不会灭亡了,所以刘禅导致了蜀国灭亡,难道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的确,如果当时的刘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早早做好了准备的话,蜀国说不定还不会灭亡。
但是他当时十分宠信黄皓,并且听信了黄皓的谗言,觉得现在也没有什么,魏国只是在练兵,又不是派兵来攻打蜀汉,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总的来说,刘禅并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更不是"傻瓜",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刘备也不会放心把皇位传给他,更何况他还在诸葛亮去世后把蜀国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在这之前有诸葛亮的存在,有什么难题诸葛亮都会很好的解决,所以刘禅在后方才可以高枕无忧,这也导致了刘禅养成了安于现状的性格,对于自身的皇位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所以说,刘禅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他也有小才智,懂得如何运营一个国家,也懂得如何适可而止,所以也不能完全说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自然是蜀汉后主刘禅,即阿斗。 长期以来,世人一直以乐不思蜀来贬低刘禅,认为其不仅无能,而且没有骨气。但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极少有亡国之君能够善终,而刘禅正是靠着乐不思蜀才使对手降低了对自己的防范之心,从而得以善终。 可以说,乐不思蜀是刘禅一生中少有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是在当时的处境下,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法。
乐不思蜀是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3]
成语乐不思蜀和哪个人物
与乐不思蜀成语相关的人物是刘禅。
【成语】:乐不思蜀
【释义】: 蜀:三国时的蜀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
【用法】: 用来表示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即位。刘禅昏庸无能,后来诸葛亮等辅佐他的人相继去世,蜀国便每况愈下,国势日衰。公元263年,在魏国的大举进攻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被迫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封他为安乐公。刘禅居然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又在异国他乡过上了享乐生活。一天,魏国的当权者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地为他安排了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司马昭见状,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保住他的江山!”司马昭故意问刘禅:“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原在蜀汉任职的正暗地里对刘禅说:“要再问您,您就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不久当司马昭再次问起时,刘禅果然照正教的说了,还勉强地挤出了眼泪,被司马昭当场揭穿。刘禅的言行从此成为千古笑柄。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之子。他即位后,不理朝政,一切国事均由诸葛亮代为处理。诸葛亮死后,刘禅日益昏庸,终日饮酒作乐。他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乐不思蜀属于哪个历史人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