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赎武」穷兵赎武

2024-09-22 19:46:51 趣味生活 177阅读 回答者:来也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穷兵赎武,以下6个关于穷兵赎武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穷兵赎武的由来及其意思"穷兵黜武"和 "穷兵赎武"是一个意思吗?诸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穷兵赎武,以下6个关于穷兵赎武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穷兵赎武的由来及其意思
  • "穷兵黜武"和 "穷兵赎武"是一个意思吗?
  • 诸葛亮其实是穷兵赎武,为什么声望还那么高?
  • 穷什么什么武
  • 穷兵什么武
  • 吴主用诸将之谋全文翻译?
  • 穷兵赎武的由来及其意思

    词 目 穷兵黩武

    发 音 qióng bīng dú wǔ

    释 义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出 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示 例 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穷兵黜武"和 "穷兵赎武"是一个意思吗?

    一个意思~~ 都是这个意思: 大肆发展武装,到处使用武力.形容好战.

    诸葛亮其实是穷兵赎武,为什么声望还那么高?

    题上说诸葛亮穷兵黩武、使蜀国百姓面有菜色不过是纯粹地主观臆断,毫无根据可言。诸葛亮深受蜀中百姓的爱戴与拥护,这是毋庸置疑的。

    诸葛亮死后,蜀中百姓私自给立庙祭祀,这种当时有违礼法的行为官方屡禁不止,最终迫于无奈,蜀汉官方在沔阳为其立庙。而且在蜀汉后期,一旦有政令施行,只要一说是武侯之子诸葛瞻驸马提出的,百姓们立马十分地配合。这一切都说明,诸葛亮在蜀地百姓心目中地位是崇高的。要是诸葛亮真的生前穷兵黩武,弄得百姓饭都吃不饱,又怎么会得到百姓如此这般的爱戴呢?

    穷什么什么武

    穷兵黩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十分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穷兵黩武,动费万计。” 黩武:滥用武力。

    穷兵赎武

    [qióng bīng shú wǔ]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穷兵极武

    [qióng bīng jí wǔ]

    意思是极力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出自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穷兵什么武

    穷兵黩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十分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穷兵黩武,动费万计。” 黩武:滥用武力。

    典故

    东吴后期的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的朝政非常腐败。孙皓荒淫暴虐,宫女有好几千人,还向民间掠夺;又用剥面皮、凿眼睛筹酷刑任意杀人。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上疏,劝谏他对外加强防守,对内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陈述当前应做的事达十六件之多。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知道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因此命令军民在西陵外围修筑一道坚固的围墙。吴将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陆抗总是不许。等到工事完成;晋军已经赶到西陵接应步阐,陆抗率军击退来援的晋军,再向西陵发起猛攻,很快攻进城内,将叛将步阐杀死。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枯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败东吴并不容易,因此对东吴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夺了东吴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军到东吴边境,收割了东吴方面的庄稼,就送绢帛给东吴作抵偿,猎获的禽兽已被吴人打伤,就送还东吴。陆抗明白羊枯的用意,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商。两人还经常派使者往来,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吴、晋一部分边境地带一时出现了和好的局面。孙皓听说那里的边境和好,很不高兴,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一乡一县尚且不能没有信义,何况大国呢!我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会显出羊枯很有威德,对他没有什么损害。”孙皓听了,无话可说;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陆抗见军队不断出动,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不从事富国强兵,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署不荒怠职守,严明升迁制度以激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导官吏,以仁义安抚百姓,反而听任众将追求名声,用尽所有兵力,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这样,敌人没有削弱,而我们自己倒象生了一场大病。”陆抗还郑重指出,吴、晋两国实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获胜,也得不偿失。所以,应该停止用兵,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但是,孙皓对陆抗的这些忠告都听不进去。后来陆抗去世,晋军讨伐东吴,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势如破竹,吴国终于被晋所灭亡。

    穷兵赎武

    [qióng bīng shú wǔ]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吴主用诸将之谋全文翻译?

    原文: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宣国,审宣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独多穷兵赎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直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赢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埽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优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纺之子处,脊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半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口:“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注释:

    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

    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出处:

    《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

    吴主采用诸将的策略,多次侵犯掠夺晋国边境。陆抗上疏说:“从前夏朝多行罪恶而商汤用兵,商纣王邪恶残暴而周武王举起讨伐大斧。假如不到时机,即使至圣之人,也应当积蓄威势而自保,不可以轻举妄动。现在不致力于兴农事以富国,不审查官吏任用贤能,不明确进退、升降的标准,不谨慎地使用刑罚奖赏,不以道德教诲各部门,不以仁爱安抚百姓,而却听任诸将追求功名,穷兵黩武,动不动就耗费数以万计的钱财,士卒凋伤憔悴,敌军还没有削弱而我们却已经很劳累了。现在以争夺天下帝王霸业的资本,去贪图几十几百的小便宜,这是臣下邪恶的便利,并不是国家的良策!从前齐、鲁打了三次仗,鲁国人两次克敌制胜,但是转瞬之间鲁国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势力的大小有差别罢了。何况如今军队战胜所得到的,还不能够弥补它所丧失的呢!”吴主不听。

    吴国大司马陆抗病情加重。他上疏说:“西陵、建平,是国家的屏障,地势既处于上流,二郡边境的西面、北面又与敌人的边境接壤。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如同星奔电驰一样迅速,到那时,就不能依赖别的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了。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关键,不只是国家疆界受到犯的小祸患。我的父亲陆逊,从前在西部边境时曾上书说:‘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说容易防守,但同时容易丧失。假如守不住的话,那就不只是失掉一个郡,就连荆州都会不属于吴所有了。如果西陵有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我过去曾经请求在西陵驻守三万精兵,但是主管的官员遵循常规,不肯派兵赴西陵。自从步阐事件以后,我方兵力愈加损耗。现在我统率着千里方圆的地方,对外抵御着强大的敌人,对内里又安抚各蛮族,上上下下的现有军队,才有几万,久已疲惫,衰败,是很难应付突发的事变的。我认为,诸王年幼,不要给他们配备兵马,使要紧的事务受到损害。另外,对黄门宦官进行招募,使士兵百姓得以躲避兵役,而逃亡的罪人也都进入黄门。我请求特别下诏书对黄门宦官进行检查,凡是清理出来的,都把他们补充到边境地区经常与敌人冲突的地方,以使我所统领的军队,兵员满额为八万,节省、停止众多的事务,集中力量准备防御,也许可以避免忧患。如果不这样作,那就非常令人担忧了。我死了以后,请特别注意西方边境。”陆抗死后,吴主让陆抗的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陆抗的士兵。陆机、陆云都善于写文章,名声为当世所推重。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坠水儿童,传为佳话。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中进士甲科。四十岁前历任苏州、武成军、郓州、并州判官等职。四十岁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侍制、知谏院。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力辞曰“臣不能为四六”,不获辞。神宗任用王安石实施变法,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又无力抗拒,力求外补。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在政治上,始终与变法派对立。在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务实敢言,律己严谨,正如其自称:“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耳!”(《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八)

    司马光著述宏富,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续诗话》一卷,笔记《涑水纪闻》十六卷等等。其诗文集名《传家集》,有八十卷。司马光自谓:“光素无文,于诗尤拙”(《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这其实是他的自谦之辞。其集中存诗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诗近九百首。他的诗质朴充实,不事华藻,却又能寓情于辞,言尽其意。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穷兵赎武」穷兵赎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