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解读三字经29

2024-09-22 13:25:19 趣味生活 52阅读 回答者:百科小能手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解读三字经,以下6个关于解读三字经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三字经》全文及解释最完整 三字经 全文 拼音 解释 注释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解读三字经,以下6个关于解读三字经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最完整 三字经 全文 拼音 解释 注释
  • 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 《三字经》读后感
  • 钱文忠优秀解读三字经文字版
  •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háng běn hū shù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shí gān zhě jiǎ zhì guǐ shí èr zhī zǐ zhì hài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启示〗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yuē huáng dào rì suǒ chán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chì 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hán yù jūn 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启示〗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yuē jiāng hé 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yuē dài huá sōng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gǔ jiǔ zhōu 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 wǔ

    古九州 今改制 称行省 三十五

    【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启示〗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秦抬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到宋朝把郡县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行省,简称省。三个五省,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划九省加收回台湾省,连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yuē shì nóng yuē gōng shāng cǐ sì mín guó zhī liáng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ì suǒ shēng yǒu cǎo mù cǐ zhí wù biàn shuǐ lù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yǒu chóng yú yǒu niǎo shòu cǐ dòng wù néng fēi zǒu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解读〗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qīng chì huáng jí hēi bái cǐ wǔ sè mù suǒ shí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suān kǔ gān jí xīn xián cǐ wǔ wèi kǒu suǒ hán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启示〗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shān jiāo xiāng jí xīng xiǔ cǐ wǔ xiù bí suǒ xiù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启示〗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yǔ sī zhú nǎi bā yīn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yuē píng shǎng yuē qù rù cǐ sì shēng yí tiáo xié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解读〗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最完整 三字经 全文 拼音 解释 注释

    sün cái zhþ tiün dì rãn sün guüng zhþ rì yuâ xÿng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sün güng zhþ

    jūn chãn yì

    fù zǐ qÿ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yuý chūn xià

    yuý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ïng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

    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yuý nán bþi

    yuý xÿ dōng

    cǐ sì füng

    yìng hū zhōng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

    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yuý shuǐ huǒ

    mù jÿn tǔ

    cǐ wǔ háng

    bþn hū shù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shí gün zhþ

    jiǎ zhì guǐ

    shí âr zhÿ

    zǐ zhì hài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启示〗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1096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yuý huáng dào rì suǒ chán yuý chì dào düng zhōng quán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chì dào xià

    wý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þi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

    的东北边。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hán yù jūn

    shuüng lù gǎi

    yîu güo yuán

    zuǒ dà hǎi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启示〗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yuý jiüng hã

    yuý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ÿ jì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yuý dài huá

    hüo hãng hãng

    cǐ wǔ yuâ

    shün zhÿ míng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

    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gǔ jiǔ zhōu

    jÿn gǎi zhì

    chýng xíng shþng

    sün shí wǔ

    古九州 今改制 称行省 三十五

    【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启示〗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秦抬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到宋朝把郡县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行省,简称省。三个五省,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划九省加收回台湾省,连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yuý shì nïng

    yuý gōng shüng

    cǐ sì mín

    guï zhÿ liáng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

    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yuý rã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ïng wþn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ì suǒ shýng

    yǒu cǎo mù

    cǐ zhí wù

    biàn shuǐ lù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yǒu chïng yú

    yǒu niǎo shîu

    cǐ dîng wù

    nãng fýi zǒu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ãn suǒ sh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mǎ niú yáng

    jÿ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ãn suǒ sì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解读〗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yuý xǐ nù

    yuý üi jù

    ài wù yù

    qÿ qíng jù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

    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_550字   这几天观看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讲座——解读三字经。三字经告诉我们古代的人要熟读四书五经,其中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的《春秋》就在其内。   古书用字特别节俭、讲究,古称“春秋笔法”。关于《春秋》,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评价: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西周最后一代天下的共主是恶名昭著的周幽王,他为了博得宠妃褒姒的一笑,竟然不惜用通报战事的烽火,来戏弄拱卫京都的诸侯。美人最终是笑了,然而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彻底失去了天子的信用,最后导致国破身亡的结局。周幽王之死,带来的是天下的大乱。东周时期,天子成为傀儡,整个中国失去了统一的象征,陷入绵延的战火当中。而随统一大势一起远去的,还有诗歌的精神。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是非常美好的,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但是天下大乱后,孔子绝望地看到,《诗经》中美好的精神随着统一大势一起消亡了。孔子作为一介文人,对于分崩离析的社会没有回天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编订《春秋》。   “春秋”一词被用来形容时间的流失。古人的称谓背后,常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孔子用词极其讲究,其“春秋笔法”是指是用寥寥几笔最精炼,表面上最不带个人好恶色彩的文字,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结论。孔子《春秋》中一个字的评语,既可以表彰伟人,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正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孔子作《春秋》,用心良苦,寓意深刻。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春秋》之中感悟到孔子对那个时代中各种事件的鲜明态度。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初生,刚开始有生命。苟:假如。性:天性。教:训导、教诲。本:本来、原来。迁:转变、变化。性:性情。道:此处指方法。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贵:注重、重视。特性。专:专一。    第1节:人之初,性本善   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能够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   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这种传统的启蒙书,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大家一听这个"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只有《三字经》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第2节: 人之初,性本善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是什么,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这六个字,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    第3节: 人之初,性本善   一派,孔子的说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一派,荀子的说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极深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接着疑似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每个人都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别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的精义非常深。    第4节: 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大量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孟子究竟是如何说的呢?孟子何以说"人之初,性向善"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有这样的意见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向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有一篇叫《公孙丑·上》,里边就有他这样的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应该知道彼此谦让,彼此谦退;还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我们可以举出好多的例子来说明孟子的这个观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用孟子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孟子》当中举了一个例子,也是在《孟子》的《公孙丑·上》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什么意思呢?古代的聚落都以井为中心,一般井上都有井栏,井栏是为了防范小孩子和一些小的牲畜掉进去。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靠近井栏就要掉到井里,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起恻隐之心。孟子怎么看?孟子觉得每个人都会担心、同情,小孩子如果掉下去要淹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因为你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许你根本不认识他们。也并不是因为你觉得把这孩子救起来,拉他一把可以在乡党朋友中得到舍己救人的美誉。也不是因为小孩掉下去因害怕要叫,你觉得孩子的声音实在刺耳不好听。孟子的意思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这是孟子自己举的例子。    第5节: 人之初,性本善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莉莲·梦露,她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出风口,地下出风口突然涌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当然,不同的民族羞恶之心不一定一样。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情我很害羞不能做,有的民族未必;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我得先护住,有的民族认为不一定。   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女孩,都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都穿着非常漂亮的裙子站在一起。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有一个女孩捂着帽子,不管裙子。另一个女孩呢?捂着裙子不管帽子。还有一个女孩一手捂着帽子,一手捂着裙子。这三个女孩是哪三个国家的人?答案是,只管捂着帽子的是美国人,因为帽子吹走了她得花钱去买,她不干,她是对这方面有羞恶之心,而对裙子吹起来,春光外泄的羞恶之心比较淡。捂着裙子、不管帽子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说,吹掉帽子我可以再去买顶帽子,但是我的裙子不能吹起来。另外一个当然就是中国人。帽子不愿意丢,裙子也不能被吹起来。这就说明人的羞恶之心每个民族不一样。   "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后还会涉及到,这里暂时先不讲。   孟子认为,要有这四种心才算得上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那不能算人。这是孟子的学说。但是,又何以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四种心呢?孟子又自己来进行一个说明。在《孟子·告子》这一篇里他讲了一个例子,"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我们每个人的嘴对于味道好的东西,都同样爱好的,都知道要吃好的。而至于"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那就是说都喜欢听好听的,比如,我拿块铁片,在玻璃板上嘎嘎嘎地来回擦划,没人喜欢,而美妙的音乐都喜欢听。"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就是眼睛都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恐怖的,肮脏的,龌龊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口、耳、目人皆相同,那么,难道在人心上人们就没有相同的吗?其实,这个论证里面有问题。你觉得好吃的我还真不觉得好吃,谁说人的口味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举出反例。谁说人欣赏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比如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听摇滚,我就不喜欢听,我愿意听古典音乐。谁说一样的?    第6节: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可以举出历史上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   我给大家讲一个曹操儿子们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据说曹操有四个儿子。   曹植,才华横溢,文才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死后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叫谢灵运,他讲,如果天下诗人的才华有一石这么一个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他自己占一斗。那么还有一斗是谁的呢?全中国别的人来分。谢灵运那么高傲、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成语的来历。而曹植的天性令他觉得名位是天定的,自己能不能接父亲曹操的班,不必费尽心机去争。   曹丕,也很有名,跟曹植是兄弟,都是曹操的儿子,可这两个亲兄弟的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才,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别人去分那个一斗,因为他的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也好舞枪弄棒,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而是先冲到袁熙的家里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这就说明他占有欲极强。同时,他又非常地尖刻,非常地好财。曹操有个兄弟叫曹洪,也就是曹丕的叔叔。这个叔叔也极其好财,而且非常地吝啬,从不愿意把钱财与他人分享。曹丕的占有欲大到什么地步呢?他能费尽心机从这个铁公鸡叔叔身上拔下毛来。怎么拔呢?上门去找叔叔借钱,人家不愿意借钱,你不借是吧?你不借我折腾你。他想尽办法把叔叔曹洪给折腾得够呛,最后乖乖把钱借给了他。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可两人是亲兄弟啊。    第7节: 人之初,性本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是对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他的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的彪悍。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射箭百步穿杨的记载,他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曹彰跟老虎打起来了,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儿大,他把老虎给拖住了。据说还有一次曹彰找一头象打架,估计他跟人打架实在不过瘾,别人都打不过他,他过去把象按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后来曹操在战争中见到马超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假如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力大无穷,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有个儿子叫曹冲,是中国著名的神童。"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当时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群臣、将领琢磨,这象有多重?怎么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主意。曹冲那个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这有什么难的,开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这个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船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刻的这道线又到了,就称称石头多重,不就知道这象有多重了吗?    第8节: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利用排水量的原理。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刻的线,那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是可以知道的,象的重量不就知道了吗?通过这几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文忠寄语我想,"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初美好信念和期望。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人之初,性本善"以后紧接着六个字是"性相近,习相远"。这六个字出于《论语·阳货》。"人之初,性本善"据说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但跟前面那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那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习相远"了呢?"性相近",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三个月大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教育环境,古人是非常重视的。用一句很简单的也是古人的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讲的熏染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第9节: 人之初,性本善   我老家是无锡,无锡下面有一个县叫宜兴,现在也是一个市,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叫周处,晋朝的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并不坏,是蛮好的一个人。但是,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讲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了不好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他。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位长者。这就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问:"为什么乡亲、邻居见了我都躲呢?"老人家说:"你不知道,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问:"哪三害,说来听听?"老人家说:"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还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周处天性还好,他一下子觉得,原来我已经那么坏了,以至于乡亲们把我也当一大害啊!他顿时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斩杀了那条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则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现在周处的墓还在。    第10节: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什么?"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后天环境不好,没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会受到污染。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   怎么能够解决环境的熏染问题呢?《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去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那么"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人的本性中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前面周处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这个教育不简单,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层,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这个"教"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我们今天往往重视知识教育,比如孩子从小让他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英语、法语,也许还要去学学溜冰。指望孩子从小成为一个知识上的超人,百般武艺样样精通。音乐希望他成为朗朗,外语则希望他能够精通几门,还要学书法,还要学奥数。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三字经》最强调的道德教育,即怎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怎么拥有一个作为善良的人所必须有的道德。《三字经》的教育,从来是道德教育先行,当然它也绝不忽视知识教育。"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终生的,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浅尝辄止,这是纵向。还有一层意思是横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我要把我的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我要有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得。    第11节: 人之初,性本善   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这是《三字经》里面这六个字的精义。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这一观点。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赋很好。他的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里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第12节: 人之初,性本善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儿,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家里有那么好玩儿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了,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一个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又撞一个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撞一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唐伯虎一下明白,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水平差远了。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说:"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让我跟您再好好学几年吧。"从那往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后来有一天,沈周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了一桌谢师宴,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些菜里面有鱼。江南嘛,鱼虾多。这时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声,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又往南墙和西墙跑,那里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连这猫也分不出来。   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必须把整个学习的过程当成一个生命的历程,必须用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来度过在世间的一生,这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绽放的土壤,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呢?请听下一讲。 ;

    《三字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三字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字经》读后感1

    在这个暑假里,我把《三字经》读完了!

    《三字经》里面讲了许多道理,有对原文进行的译解,配套有对应于原文的历史故事,并且还有相关的拓展知识,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铁杵磨成针、黄香温席等一些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像老婆婆把一根粗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小的针那样坚持不懈,一直努力,一直奋斗吗?你会像黄香那样,孝顺长辈吗?你会像重义气的荀巨伯那样,在朋友病危的时候,去探望朋友,战乱时,敌军攻城,不丢下朋友一个人逃跑吗?……就算有那能有几次呢?

    像南辕北辙里的那个人,去南方楚国,却往北走,不听朋友的劝告,越走越远,马跑的越快,车夫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不是越到不了楚国?这不是很搞笑!

    书中有许多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勤有功,戏无益”就是其中一句,它的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所成就;而只顾嬉戏玩耍,浪费大好时光,是毫无益处的。就像一些小朋友放学回家就玩电脑,看电视,把有限的时间花到了无限的电脑、电视当中。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应该抓紧时间去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三字经》讲了人要勤奋好学、多动脑筋等一些人生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2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暑假,我重读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短短的文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告诉我们:我们就像一块璞玉,要想发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播种一样,只有洒下汗水,才会收获成功的果实。

    其中,让我最难忘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的就是黄香温席,孝顺父母的故事。这些古朴的文字把我带入了一个爱的世界。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炎炎夏日,黄香在父亲睡觉时,轻轻地为父亲扇凉,用孝心吹散炎热;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先睡到床上,用自己的体温暖床,再让父亲睡上去,用孝心驱走寒冷。他的孝心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读着读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孝心女孩”——陈春林。母亲病逝,父亲瘫痪,可这些事都没有难倒她,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担。用自己的孝心燃起了父亲生活的希望,用细心地照护让父亲重新站了起来。她带父上学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孝心女孩”。无论是黄香还是陈春林,他们都用孝心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这样经典的故事在《三字经》里数不胜数,《三字经》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父母,发扬光大,让生活充满爱。

    《三字经》读后感3

    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 让我在课外的时候看,背。书中每三个字都会讲一个道理或是一个历史、寓言故事。我读了之后,里面的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打动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不过一千多个字,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谦让兄弟,家庭和睦,我比他大了不少,更应该向他学习。这个故事使得我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打好基础,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非常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中还有许多像这些包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它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好老师,能伴我成长,促我进步;它也可以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三字经》读后感4

    大概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背三诵《三字经》只是那会,尽觉得《三字》经朗朗上口,像唱歌儿似的,并没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三字经》,并带着几分不解与好奇。拿起《三字经》好好的细读起来,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亲温暧冰冷的被窝。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岁,总是无条件向父母索取却未曾说声“谢谢!”并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张口就要。与弟弟相处,也经常因为一点零食或一个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经》短短的十几个字,竟把孝敬与谦让讲的淋漓尽致啊。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话说晋朝车胤买不起油灯,把萤火虫装纱袋照明读书,孙康家贫就借大雪的反光来读书。在如此的环境中,都没有停止过学习。而现今,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个个条件都好了,可却没人能勤奋学习,只要有时间全是要么面对电视机,或抱着电脑,手机玩游戏,错过了良好的学习时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扬名声,显父母。”

    获得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这句话就是我不太赞同的,不管是学习,还是获得好的名声,全是为了自已,而不是为了别人,人不是为了争光而学习,学习是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生活变得更好!不过对于以前那个封建制度下的学者,扬名声,的确可显家底。我们只需汲取其精华。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句句都是经典,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5

    以前有“三、百、千必读”的说法,这的意思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必须读!

    三字经的特点是三字一句,简介明了。别看它简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后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奥: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传统当中,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他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孔子置而不论(意思是他不说),留个悬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极深关系的荀子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他这个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婴儿生下来,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辛苦吗?他会管母亲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生病了吗?都不会,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

    那么《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 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却不明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确意见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为人的本性是会变的,向孙悟空会72变一样,有时候是善,有时候是恶……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6

    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错事,妈妈就让我看《三字经》,让我懂得多一些道理,不再做这些愚蠢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学到的了许多道理。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就应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起来,对自己说:“务必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个没用的人。”

    还有这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务必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对自己说:“务必要勤劳,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不要浪费时间,否则,就会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的。”

    它虽然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搞笑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中国古代礼貌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礼貌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读后感7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8

    今年寒假里,学校里布置了一样特殊的功课,让大家背诵《三字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能琅琅上口,象儿歌似的,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我被《三字经》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字经》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三字经》是一篇有劝学的,有讲道德的,有讲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的诗歌,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只有三个字,含意深刻,简洁明了,能让我们一读就懂。我读《三字经》后,觉得它对我帮助很大,它不仅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知道珍惜时间,讲文明懂礼貌,让我在少年期走正确的成长道路。同时还使我的知识面扩大,特别一些历史方面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

    文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让我回想起尊老爱幼的好精神。《三字经》中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才能长大成才,为国效力。从《三字经》中,我还明白了,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如不上进,则会后退,一个君主不明智,将会成为昏君,最后使国家灭亡……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刚出生时,光着身子,不会说话,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只能任人“摆布”,吃喝拉撒自己都说了不算,还能做什么“恶事”?虽然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尽相同,是否是良好基因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的基本情况是差不多的,都是7、8斤肉,都是家里的“香饽饽”,看着如此可爱的婴儿,谁能觉得这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呢?因此,我们认为最初人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纯洁的。后来,随着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从一开始就好吃好喝,没有经历人事冷暖,而有人从小就历经磨难,能长大成人都不容易,加之受教育程度不同,没有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势必会造成性格、思想、格局方面的差异。最终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让“观众”产生好与坏的感觉和区别。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选择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是否想来到人世间自己说了不算,同样更没有选择家庭出生的权利;小时候需要父母照顾,吃穿是现成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后来懂事了,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玩什么了,也不是完全自由;再后来上学,即使到大学毕业,能有多少人是自己选择的工作,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哪个行业?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吧,再后来结婚、成家,不知不觉年纪大了,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发现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多了,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多了,还有勇气去选择吗?

    一开始,每个人都一样,都是善良的,为什么后来会有善恶之分?谁又能定义善?恶?一直随波逐流是“善”吗?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是“恶”吗?

    《三字经》读后感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背诵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假,学校的大队部布置了品读经典传承国粹阅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所以这个假期我把《三字经》拿出来重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

    通过看三字经的解读,我知道了三字经它是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的意思说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这样,等到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又有什么用呢?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工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没有办法让原来的优良天赋得以充分的发挥。我就得这句话说的太对了。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能怕辛苦。还有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读书读的很晚,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刻苦学习,只有认真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收获。我平时在学习的时候,不是很认真,做作业也不是很及时完成。看了《三字经》以后,我要改正这些缺点,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我很喜欢这本书。

    《三字经》读后感11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

    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12

    三字经是一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好书,它可以用几个字代替我们十几个字,它也可以用几个字描述我们用几十个字也描述不了的历史故事,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也都一样。只是应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么多的字就只被12个字代替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我从年前就开始背,到了现在我已经背了半本书了,我背的不熟,但我任然坚持每天背3段。应为我一读起来就不想停下来,这上面的故事太好看了。

    其中一个故事里的曹丕当上了皇上以后,因为嫉妒曹植的过人才智想把曹植杀死,便把他召到宫里,说:“我限你在7步之内作成一首诗,曹植作的诗的内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我们本是亲兄弟,为什么要互相残杀呢?曹丕听了以后羞愧的无地自容,便放了曹植,从这个故事中我看见了古人的阴险和智慧。

    《三字经》读后感13

    读书有法,开卷有益。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充实,读书可以令浮躁的生活获得宁静。读书也可以借鉴前人的.智慧,获得对人生的思考……

    无论怎样读,用什么方法读,只要适合你自己就好。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知识、常识,形成品格习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要了解、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任务也增多了。那么大家为此准备好了吗?一个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每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明日复明日。即便我们只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同学,我们也要去体会坚持的意义。

    比如,现在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课后服务的工作,七班一部分同学选择在学校上课。那么我们就应该抓紧这个在校的时间,努力完成作业。作业完成以后,再适当的阅读一些课外读物。那样读起来也会更轻松,不是吗?

    希望同学们从读书中获取成长的养分,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做一个自律的人,为自己树立目标,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不要因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为自己找借口,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你自己成长不是吗?所以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在行动努力的时候也会更明确。

    《三字经》读后感14

    对三字经最早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父亲的口头禅人之初,性本善上。那会少读私塾的父亲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上学,在学校里学习过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感觉很枯燥。虽然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浅薄见识的制约下,很难体会到古文学习的深远意义和其中乐趣。

    我读三字经时,是在为人母亲自觉父母学习是硬道理为教儿子知书明理才跑到书店看到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三字经。静下心来字斟句酌时,才禁不住为中国古代的语言而赞叹

    《三字经》确实是一本千古奇书。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教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和经典传说故事,广泛生动又言简意核。

    三字经"开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关键在于父母和老师怎么引导。昔孟母,择邻处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曾经看过一个博友的文章春来草自青。他说春是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成绩;春,则是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酿造的宽松、温馨、和谐、宜人的心理环境。自古就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其实说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环境。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孩子生下来父母给不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他本来是善的性也就迁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见闻。写出了要孝敬父母。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学习,从尊敬身边的朋友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欢迎。知某数,识某文写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们应该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可谓字字珠玑,蕴义深刻,早读早获益!

    《三字经》读后感15

    在生活中我用过的《三字经》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在学校里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向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爱护小同学,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东西,我总是先给爸爸、妈妈尝后我在吃。

    我知道一个人从小要学习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妹,因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学习看到的和听到的知识,学习数学语文等各种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学的基础。

    而“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加勤奋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妈妈告诉我,聪明是天生的,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但是勤奋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创造的。所谓勤奋,就是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按老师和父母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我平时做得还很不够,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干部。

    读完《三字经》的变化:

    语言上,表达事情不罗嗦了,语言简练了。表达能力强了。与人交往上: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时。知道谦让。

    总而言之:浅意识的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钱文忠优秀解读三字经文字版

    钱文忠优秀解读三字经文字版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画外音》“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但他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而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真的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七八岁就才华横溢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神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蔡文姬才华卓越,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那么她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三字经》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些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够学到什么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四十二集。   《正文》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也知道,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因为种种的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的年龄。那么,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该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苏轼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年轻的时候,家累很重,整天必须在外奔波,要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一晃到了二十七岁。二十七岁,在古人是个成年人,不光成年人,类似于中年人的年龄。   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对自己的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应该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恐怕必须开始发奋,开始读书、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但是我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家里,你说我该怎么办?而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非常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苏洵也就由此开始起步。   他起步虽晚,但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赴考,马上就受到了当时文坛前辈、当时一些大官显宦的一致赞赏,成了有学问的大家。我们要知道,“唐宋八大家”,唐宋是中国两大盛世,两个文化高峰期,一共才总结出八位、八大家。苏氏一门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晚年求学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面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了,但是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太晚了,我恐怕太晚。   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就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的烛光。   点燃蜡烛照明虽然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是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个更好一些?晋平公一下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一贯有这样的一种传统思想,只要坚持不懈,就算年龄很大开始学习也为始末晚。   《画外音》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求学,由此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的事是真的吗?   《正文》在讲完二十七岁苏老泉的故事以后,《三字经》讲了一个岁数更大的人的故事。“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讲一个八十二岁取得最后成功的人。   这个故事一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定非常吸引人,但是《三字经》在这里错了,《三字经》的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一个错误,也许《三字经》在这里没有经过太严格的考察,就用了一个民间的传说,而忘了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见于史籍的。   梁灏,公元963-1004年,字太素,东平州城人。总共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四十一年,怎么可能八十二,那比他在人世间活的年龄还要翻一番,所以这一定是错的。梁灏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而且是个很著名的人,出生在官臣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当官的,但是梁灏少年丧父,由他的叔父抚养成人,从小好学。梁灏初次考进士没有考中,就留居在京城,而到了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的985年再度赴考,经过了廷试和宋太宗的御试,考取了第一名,时年二十三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所以魁多士是指在很多读书人中间独占魁首独占鳌头。   《画外音》《三字经》是儒家思想的启蒙教材,在长期的流传中,经多人修改补充,这也可能就是出现误差的原因。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可能就是民间的一个误传,但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梁灏为什么会被民间传颂?他还有什么其他的独特之处吗?   《正文》梁灏有三个儿子,为什么我们在谈到别的《三字经》里面的人物的时候,一般不讲他有几个儿子,为什么在讲到这位梁灏的时候要讲他的三个儿子?因为梁家父子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美谈。   他的长子梁固公元985年出生,也正好是他的父亲考取状元的那一年生了这么个儿子,这个儿子叫梁固,公元1017年去世。这个人也是少有在志,而且非常崇尚节操,是一个人品非常高尚的人。他在父亲去世以后,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官,所以受到了所谓被荫赐,就是受到祖辈的福荫受到父辈的福荫,以荫赐被赐为进士出身。丧期满了以后,他辞去赐进士出身。   一般有人不用考试,赐了我一个进士,那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他非常有志气,把这个赐进士出身给辞掉,自己主动参加科举考试。在公元1008年又考取状元。在父亲考中状元当年生的儿子,后来又考中状元,这样的父子两状元在中国历史上,就我所知道,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里,我知道的就这么一对。而他的儿子为人爽直,才调俊雅,善与人交,慷慨好施,尚义气,有吏才。   宋朝的这一对父子状元举世罕见,宋金以来,就已经为他们修建过父子状元的牌坊,这个牌坊原来还一直在的,是个木质结构,到了清朝的康熙五十八年,兖州太守奉旨重修牌坊,上面有一对对联也是比较有名的,“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这个对联就很说明问题了。   《画外音》像梁灏、梁固这样的父子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罕见,也许正是因为此,梁灏才被收入《三字经》中。虽然年龄上弄错了,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一对父子状元的故事。虽然《三字经》认为,学习不分年龄,但年幼而聪明好学的就更加被称赞了,那么《三字经》当中所提到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两个神童呢?   《正文》中国的传统毕竟是长久以来都很羡慕那些少年神童的,而确实按照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人确实应该在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人的每一个人生经历,都有他应该做的事情,而在少年时代,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学习,所以《三字经》接下来又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幼年开始就学有所成的人物。“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两个人,一个八岁,这个八岁能够吟诗了,一个七岁,七岁就能够根据一盘棋来赋诗,有机智,讲了历史上两个神童。   莹八岁的莹就是北魏的祖莹。祖莹,字元珍,范阳人,他的父亲是中书侍郎,钜鹿太守,所以他应该是出身一个官臣家庭。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所以大家对祖莹就格外的器重,觉得这个孩子不得了,当时大家都叫他什么?圣小儿。   他特别喜欢写文章,当时有一些官员就经常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华很多大人都达不到,最终一定会大有所为。他后来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学,他一路还走得比较顺,到后来成为了一名学士。而”泌七岁,能赋棋“,这个泌就是唐代的一代名臣李泌(公元722-789年)。他在幼年的时候就聪明非常,又能写文章,还能写赋,同时还非常擅于下棋,当时就有神童之号。   而所谓《三字经》里面能赋棋的故事就发生在李泌七岁的时候。这个事情说起来和唐玄宗李隆基有关。唐玄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风流天子,有一夜,他突然发出一个奇想,要遍观天下的贤士,就亲自坐在一个高楼上,下令在下面摆了好几桌酒席,广设座位,召集了儒道释三教的各种高人共同辩论讲论学问,来比较三教的优劣。李泌有一个表哥,这个表哥当时也只有九岁,就穿上了大人的衣服,穿上了儒生的衣服,混在人群当中。   开讲以后这个九岁的孩子十分敏锐,辩论精微,满座皆惊。大家一看,怎么一个才九岁的小孩,大家惊呼神童,唐玄宗在上面看到了,也很高兴,就把他召到楼上来,就问他:你太聪明了,才九岁,那么你的家人和你的亲戚当中是不是还有你这样的人,是不是还有像你这样博通经义读书很多的人?这个表哥回答:我在我家不算什么,我还有个表弟叫李泌,才七岁,比我还小两岁,但是已经遍观经史,而且心思敏捷,比我强多了。   唐玄宗一听,这太好玩儿了,居然还有一个小神童,一心想见见李泌,就命令宫里的宦官,你要想办法把李泌带到宫中来,但是唐玄宗很有意思,怕走露这个消息,让家里人恶补给李泌恶补。如果李泌没有说的那么神,一听说皇帝要召见,那么家人不要给这个神童恶补一番,所以他就叮嘱这个宦官,你把李泌接来,但是你别让李泌家人知道。第二天早晨,太监说来到李泌家门口,像做贼一样,找一个角落先猫起来,过了一会儿,李泌出来玩儿了,这个太监就扑上去,把李泌一把抱住扛起来就跑。   《画外音》只有七岁的李泌,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抱住,还被扛起来跑离家门,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而小李泌见到唐玄宗之后,又是如何以棋为诗,表现出他的不同凡响这处呢?   《正文》这个李泌不声不响,一般的孩子都叫救命啊,他不叫,悄悄地看看这个太监到底想干嘛?他在跟太监斗心眼。到了宫中,唐玄宗正好跟宰相在下棋,李泌被扛进来了。玄宗一看李泌,唇红齿白,很可爱,当时就非常喜欢,就命令李泌:你不是看到我和宰相在下棋吗?你就吟诗一首,而且要在这个诗里面咏出四个关键的概念——方圆动静。   这道题很难啊,一个棋当然有动静有方圆,你要即兴赋诗要把它吟出来,而那个宰相一看这个李泌一小毛孩,但也很喜欢他,那个时候怕孩子一下子赋不出诗来,这不皇上也不高兴,对孩子也不好,所以他就带头做了一首示范,叫什么呢?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宰相做了一首,他觉得自己做得很牛,然后对李泌讲:诗就是这种做法,要扣住方圆动静的这个意思,而不是以物咏物,你不要去描写这个棋盘是一块方的棋子是一个圆的棋盘木头做的棋子玉石做的,这个不行。   李泌听了,歪着头看看宰相,双手叉腰,不慌不忙,也吟了一首: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明显比宰相高。方如行义,你就是在仗义直行的时候,应该什么,堂堂正正。我们原来讲智圆行方,就是人的智慧要很周全,要进退舒缓,人的智慧不能是直来直去,直来直去这是憨,不是智慧,但是你的行为要堂堂正正方方正正,所以古人叫智圆行方,所以他讲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动的时候就像你的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时候你要动,飞扬;静若得意,当你一旦领悟到意思的时候,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得意洋洋的得意,但在这里不是,你一旦真的看透了真正的含义的时候,你要很静,因为你到了另外一种境界。这两首诗倒过来还差不多,就这首诗如果是丞相做的,丞相的诗是这个七岁孩子做的,还差不多,所以玄宗一听大喜,马上就称赞李泌才思敏捷,而以皇帝之尊,把李泌揽在怀里爱抚,喜欢这个孩子,因为他本身是个风流天子。   然后命令太监中使赏了很多果子给这个小孩子,让这个中使带着这个小孩子在皇宫里边随便地玩儿。李泌在皇宫一玩儿,不回去了,家里的人急了,谁把我们家的神童给拐走了,整天在大街小巷里找李泌,只有李泌的爸爸毫不在意。李泌的爸爸讲:如果别的小孩走丢了,那得找,但是如果是泌儿,根本不妨事,他?s到什么事情都会随机应变,安然归来的。   果然过了两个月,唐良善宗突然想起来,这李泌我再喜欢,也不能不让他回家,所以就命令中使,把李泌送回家,而且传达了自己的旨意,什么旨意?这个孩子太了不起了,但是年龄太小,我不能难他官职,但是我相信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唐玄宗是一个长寿天子,他终于等到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他的重要谋臣。在安史之乱当中,在唐朝性命交关的时候,正是这位李泌,为唐玄宗出谋划策,制定方略,为平叛立下了大功,所以这个李泌,后来被封为邺侯。   《画外音》《三字经》在讲完两个神童之后,又列举了蔡文姬和谢道韫两个女子的故事。蔡文姬和谢道韫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字经》为什么要收入两个女子的故事呢?   《正文》《三字经》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是《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那么久,除了它符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和经义以外,它一定还有传统文化当中突出的特殊的这样一种部分,也就是说,它符合我们的传统,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又高出我们的传统,只有这样的著作,才会流传百世。   接下来《三字经》用宝贵的篇幅,赞扬了勤奋好学的女子,在中国传统当中我们知道,一直讲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来讲,不是全部,好多官臣世家的小姐也是不读书的。而《三字经》不这么看,《三字经》在这里赞扬了好几位女子。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公元177年—?),汉末著名琴家。蔡文姬抚琴这是最有名的,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韵律。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但是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   她六岁听父亲在大厅中演奏,隔着墙壁听,因为女孩子不能到大庭广众,隔着墙听出父亲的琴有一根弦断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曹操很少见的几位挚友,曹操朋友不太多,但是蔡邕是他的朋友。蔡文姬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河东世族,河东的一个大家族卫氏,她的丈夫叫卫仲道。卫仲道是一个出色的大才子,夫妻两个非常的恩爱,但是这就是命运,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吐血身亡,暴病身亡,蔡文姬还没来得及生下一男半女,丈夫就死了,那么蔡文姬那时候实际上还十七十八岁。而卫家人又嫌这个儿媳妇,克死了自己家的儿子,所以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自己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一个女性有这样的自尊是不多见的。后来她的父亲死于狱中,而蔡文姬经历了丧夫丧父的苦难以后,居然在二十三岁那一年被匈奴掠夺而去。但是她被掠夺到匈奴以后,被匈奴的一个王,左贤王纳为王妃。   她在匈奴居住了十二年,为这个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建安十三年也就公元208年,曹操想起自己的好友蔡邕,得知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立即派人,有一个叫周近的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而这一年蔡文姬三十五岁。在当时来讲这是女性蛮大的一个年龄,而由曹操做主,把她嫁给了校尉董祀。   《画外音》蔡文姬博学多艺,但却命运坎坷,在经历过丧夫丧父,又被匈奴掠走的悲剧遭遇之后,她的第三次婚姻是否能够美满幸福呢?而蔡文姬一生所经历的离乱忧伤对于她的文学艺术创作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正文》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时候,她的婚姻生活不幸福。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经常神思恍惚,就蔡文姬可能被曹操赎回来以后,当时的精神状态是有一些问题的,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一表人才,董祀也是博通经史,非常擅长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一种不满意,因为按照古人来讲,她已经是二嫁之身,嫁给他是第三个,但是由于是丞相曹操指定的婚姻,曹操是媒人,所以只好接纳了蔡文姬,所以两个人的婚姻生活不幸福。   然而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董祀一不小心犯了个死罪,而蔡文姬在那个时候,蓬首跣足。就按照当时这个风俗去求情,实际上蓬首跣足还有一个意思,愿意代丈夫而死。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的时候,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时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蔡文姬在董祀还没有释放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把蔡文姬留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闲谈当中,曹操表示很羡慕,曹操也是个读书人大家别小看,曹操表示很羡慕蔡文姬家里的藏书,蔡文姬告诉曹操,自己家里原来藏了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经遗失,曹操流露出深深失望的表情,但是蔡文姬又接着告诉曹操,这四千卷里面,我能背出四百篇。曹操大喜过望,蔡文姬在住在曹操家里的时候,凭着记忆默写出这个被战火毁坏掉的四百篇文章,可见蔡文姬的才气是多么高。   她在匈奴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到汉朝以后,就参照胡人的声调,结合自己悲惨的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心肠为之断的《胡笳十八拍》,并且她嫁董祀以后又感伤乱离,做了《悲愤诗》,而且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悲愤诗》是伪作,我不知道这个伪作有什么证据,可能在中国传统当中认为一个女子能做出那么好的一首诗,心里想想实在是不平,所以说它是伪作。我到现在还是愿意相信这是蔡文姬的作品。   《画外音》蔡文姬不仅才艺卓越,而且心地善良,丈夫董祀虽然对她并不好,但是当董祀遭遇杀身之祸时,蔡文姬不顾嫌隙,蓬头跣足来向曹操求情,那么曹操是否能够放过董祀呢?   《正文》曹操看在和蔡邕的交情上,又想到了自己的这位侄女,朋友的女儿,蔡文姬的悲惨身世,赦免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对蔡文姬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女性不一般,夫妻双双也都看透了世间的这种世俗,看透了,所以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茂盛的山区。   若干年以后,曹操打猎经过这个山区,还曾经去探望过这对夫妻。以曹操这样一种性格,如此念一个人的旧情,真的是罕见。董祀和蔡文姬还生了一儿一女,而这个女儿很厉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解读三字经」解读三字经29》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宝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072867@qq.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