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大太监,以下6个关于明朝大太监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明朝有哪些大太监?
1.王振
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2.魏忠贤(1568年—1627年),、
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3.郑和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4.刘瑾(1451—1510)
陕西兴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伯父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5.张永(1465年—1529年)
河北保定人;明武宗时的宦官,八虎之一,与刘瑾有怨怼,刘瑾打算将之黜发南京,于是两人在皇帝面前对质——张永动手痛殴刘瑾,武宗令谷大用等置酒劝和。
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明武宗派杨一清总督宁夏、延绥,张永任杨一清监军,不久朱寘鐇被杨一清俘获,张永、杨一清二人密议为国锄奸,张永趁献俘时向武宗告发刘瑾罪状,明武宗命令张永带领禁军捉拿刘瑾,最后刘瑾被凌迟处死。
扩展资料:
王振
轶事典故
昏君立碑千载留骂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卧病在床,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机发动政变,攻入南宫,拥朱祁镇直入奉天殿,命鸣钟擂鼓,召见百官,宣布复位。史称为“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不是以“土木之变”的惨败为戒,励精图治,而是继续任用宦官,杀害胞弟,戮杀功臣,为“土木之变”的罪魁王振平反,变得更加昏庸,更加倒行逆施。
其一,在降旨削去其弟朱祁钰的帝号后,又派宦官蒋安将其勒死。其二,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名杀害了功臣于谦和在保卫北京战役中卓有战功的副总兵范广。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杀害于谦时,竞让人先断其手足。其三,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开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英宗朱祁镇的倒行逆施,并未能持久。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宪宗即位后,立即恢复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尊号,为于谦等冤死的大臣昭雪。
同时,以英宗过失为鉴,昭示王振的罪恶,又命怀来守官重修土木之祠时,立碑纪其事,将英宗远贤臣,用奸佞,导致丧师辱国的惨痛教训,形诸文字以警后世。令于土木之祠内塑立于谦之像,立碑撰文,褒扬其功。祠成之日,宪宗还亲自撰写碑文,题写祠匾。
清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进京,途经禄米仓时,发现智化寺古迹完好,便进寺观光。当进入后院旌忠祠内,见王振雕像仍在,而且祠外还保存着英宗褒其忠义、李贤赞其贤良的祭碑时,不禁怒气难平。
回山东后,他给乾隆奏书,历数王振罪恶,请求拆毁王振像,推倒祭文石碑。乾隆准旨,派人砸塑像,断石碑。不过,明英宗所立的那座祭碑只是被刮掉了文字,并未损毁。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王振
介绍几个明朝的大太监
1.王振
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2.魏忠贤(1568年—1627年),、
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3.郑和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4.刘瑾(1451—1510)
陕西兴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伯父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5.张永(1465年—1529年)
河北保定人;明武宗时的宦官,八虎之一,与刘瑾有怨怼,刘瑾打算将之黜发南京,于是两人在皇帝面前对质——张永动手痛殴刘瑾,武宗令谷大用等置酒劝和。
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明武宗派杨一清总督宁夏、延绥,张永任杨一清监军,不久朱寘鐇被杨一清俘获,张永、杨一清二人密议为国锄奸,张永趁献俘时向武宗告发刘瑾罪状,明武宗命令张永带领禁军捉拿刘瑾,最后刘瑾被凌迟处死。
扩展资料:
王振
轶事典故
昏君立碑千载留骂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卧病在床,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机发动政变,攻入南宫,拥朱祁镇直入奉天殿,命鸣钟擂鼓,召见百官,宣布复位。史称为“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不是以“土木之变”的惨败为戒,励精图治,而是继续任用宦官,杀害胞弟,戮杀功臣,为“土木之变”的罪魁王振平反,变得更加昏庸,更加倒行逆施。
其一,在降旨削去其弟朱祁钰的帝号后,又派宦官蒋安将其勒死。其二,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名杀害了功臣于谦和在保卫北京战役中卓有战功的副总兵范广。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杀害于谦时,竞让人先断其手足。其三,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开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英宗朱祁镇的倒行逆施,并未能持久。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宪宗即位后,立即恢复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尊号,为于谦等冤死的大臣昭雪。
同时,以英宗过失为鉴,昭示王振的罪恶,又命怀来守官重修土木之祠时,立碑纪其事,将英宗远贤臣,用奸佞,导致丧师辱国的惨痛教训,形诸文字以警后世。令于土木之祠内塑立于谦之像,立碑撰文,褒扬其功。祠成之日,宪宗还亲自撰写碑文,题写祠匾。
清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进京,途经禄米仓时,发现智化寺古迹完好,便进寺观光。当进入后院旌忠祠内,见王振雕像仍在,而且祠外还保存着英宗褒其忠义、李贤赞其贤良的祭碑时,不禁怒气难平。
回山东后,他给乾隆奏书,历数王振罪恶,请求拆毁王振像,推倒祭文石碑。乾隆准旨,派人砸塑像,断石碑。不过,明英宗所立的那座祭碑只是被刮掉了文字,并未损毁。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王振
为什么明朝的大太监很多呢?
宦官专权和乱政是明朝的一大特点。既然达到专权乱政的程度,说明宦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群体。明朝宦官这个群体有多大?有几则记载不容忽视:
《国朝宫史》第二卷,康熙四十八年上谕: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皆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内监基本上等同于宦官,数量十万人之多,而且每天都饿死的。可见数量之多。这里面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大体反映实情。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有载,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奏报称“(内监)又月粮每岁全支有五千七百六十八员名,每岁半支有八千三百三十二员名。”可见,内监账面人数是14000多人。
《皇明经世文编》里有一篇《复议节财用疏》,有载:“该司礼监揭帖开称:嘉靖八年六月,内官、长随、内使、小火者、净军,见在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员名。”
明代中后期内官人数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0-15000之间。从数量上来看,明朝太监历朝历代都是排得上号的。
明朝为何有这么多宦官呢?我们知道,一种群体数量众多,必然有支撑群体存在的东西。对于宦官来说,这种东西就是权力。
有明一代,宦官的权力和数量是不断增长的。
早在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对宦官的管理比较严格,不仅压低官阶,还不让学习识字,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防止宦官干政。为了警示世人,朱元璋干脆铸造了一块铁牌,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悬挂在宫门上。
宦官不受重用在“靖难之役”后发生根本改变。鉴于宦官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成祖朱棣有意拉拢太监,并抬高地位。朱棣设立东西厂,任用亲信太监为首领,专门从事特务活动。及至明成化年间,朝廷又设立西厂,进一步加强特务统治,厂内宦官数量不在少数。除了东西厂外,明朝宦官任职机构逐步膨胀,当时宦官任职的部门有12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4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8局(兵仗、银作)之说,称之为24衙门。24衙门中权力又以司礼监为最,司礼监拥有“代帝批红”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甚至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
宦官触及权力中心,必然引发专权、专政的恶果。明朝中后期,宦官之祸迭起,出现了魏忠贤、刘瑾、汪直等一批罪大恶极的大太监。他们左右朝政,打击异己,屡兴大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值得一说的是,明朝宦官权力虽大,但都依附皇权。任何时候,皇帝一动怒,铲除阉党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明朝皇帝一旦更换,宦官集团很快倒台。这一点,明朝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
很多朝代都出过大太监,明朝著名的太监有哪些呢?
明朝著名的太监有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等。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刘瑾,正德朝权宦,时人叫他为立皇帝
刘瑾,本命谈瑾,汉族人,陕西兴平人。刘瑾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留,之后净身进宫当上太监,此后换姓刘。刘瑾曾在明正统年里犯过罪,饶恕后离开了走好运,被派去服侍明武宗朱厚照,获得朱厚照的宠溺,多次晋升,官至司礼监手掌印太监。刘瑾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后借机专擅朝廷,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被称为“八虎”。刘瑾则为”八虎“之首。
那时候大伙儿叫法刘瑾为”立皇帝“,意思是“站着的皇上”;称呼正德帝为”坐皇上“,意思是“坐下来的皇上”。刘瑾并不是无能之辈,也不曾将国家大事作为任情。独裁期内,他对于时弊,对政治体制作了许多修改,实行过一些旧法。即说白了'刘瑾变法'。刘瑾被抓后,从他家里查出来黄金白银数百万两,并有假造的印玺.翡翠等违规物。他被觉得是那时候的”全球首富“,十个马云都没他富有。但是这一刘公公的结局也非常惨,正德五年,刘瑾被凌迟处死。
二,冯保,一个文艺范,有格调的太监政治家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汉族人,河北衡水市人。冯保于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国号)年里进宫,隆庆(明穆宗朱载垕国号)初期执掌东厂兼理御马监。隆庆皇帝驾崩时任职冯保为顾命大臣。一个太监竟被任职为顾命大臣,厉害指数值,世所少见。万厉(明神宗朱翊钧国号)皇帝登基后,冯保列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手掌印太监。
冯保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冶友军,他当权后适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使大明朝政党一度发生恢复局势。张居正评价冯保说:“勤诚敏练,早受知于肃祖,(世宗)常听为“大写字”而不明。”冯保最终由于明朝万历皇帝对他的嫉恨被流放到南京市,后患病而死,财产亦被抄收。
三,魏忠贤一个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太监
魏忠贤,本名李进忠,字完吾,汉族人,河北肃宁人。魏忠贤是个市井无赖出生,特爱赌博,曾将自身的闺女卖了还欠债。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没道德底线的渣人。之后因赌钱欠了别人很多钱,被逼的挥刀自宫干了太监(也是一个自宫的死太监,跟王振很像。假如说王振是岳不群的话,那麼这魏忠贤就是林平之)。魏忠贤进宫后,在宫里只能认了太监魏朝作“干父”,然后换姓魏。之后讨好上王安,变成王安的亲信,遭受王安庇护。
一代大将袁崇焕为魏忠贤建生祠位居第七。袁崇焕曾2次写信魏忠贤请立生祠。他赞许魏忠贤“从古内臣哪里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跟魏党拥有数不清的关联。崇祯皇上朱由检称帝后,严厉打击惩处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听闻后,就上吊自杀了,其他党亦被崇祯皇上整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大家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可以留言一起讨论,期待你的回复。
明朝时期的第一大太监是魏忠贤吗?
明朝有很多出名的太监,但是第一大太监非魏忠贤莫属,魏忠贤深受天启皇帝器重,把持朝政很多年。
魏忠贤是天启年间的大太监,他在天启皇帝当政时期,垄断了朝政,提拔重用自己人,使当时的朝廷没有人敢和他抗衡,民间的百姓也只知道魏忠贤,不知道皇帝,甚至给他建立了生祠,可见魏忠贤的影响力。
一、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掌管朝政,形成了阉党。
魏忠贤进宫之后,巴结上了天启皇帝的奶娘,因此开始飞黄腾达,在天启皇帝登基之后,他成为了秉笔太监,在内廷之中手握重拳,他在当权之后,杀害了大太监王安,彻底掌握了司礼监,成为了天启皇帝的左膀右臂。
他在天启年间搜罗了无数党羽,并且在朝廷上形成了一股势力,成为了阉党。他在天启年间掌管朝政,甚至皇族和官员都怕他,不得不巴结讨好他。
二、魏忠贤插手后宫,导致天启后宫无子。
魏忠贤能够掌权离不开天启皇帝奶娘客氏的支持,因此他们在后宫相互帮忙,客氏在后宫地位很高,甚至不把皇后和妃子放在眼里,其中天启皇帝很多妃子在怀孕之后,都被魏忠贤和客氏陷害,因此天启皇帝在位期间没有自己的子嗣。
魏忠贤的势力不仅在朝廷,在后宫也有他的党羽,可见当时魏忠贤的权势。
三、魏忠贤建立生祠,民间称他为九千岁。
魏忠贤掌权之后,不断从民间搜刮民脂民膏,很多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甚至给他建立了生祠,这在当时非常不可思议,祠堂只能在人去世之后才能建立,活着的时候建立祠堂,可见当时魏忠贤在民间的影响力。
魏忠贤不论从权势还是影响力来看,都是明朝第一大太监。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明朝的大太监,死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
明朝有个大太监,虽权势滔天,但一生正直廉洁,死后特批建显忠祠
导语: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一个职业非常的特殊,那就是皇宫里的太监,尤其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他们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每个朝代中都会出现宦官当权的现象,其实也就是皇帝对于他们非常信任,总是将国家朝政交给他们打理。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太监,虽然得到皇上的器重,在朝廷上权力非常的大,但是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是一心一意的为皇上办事,在他去世后,皇上还为他建造了祠堂。
明朝太监张怀恩
此人就是明朝的张怀恩,祖籍在在山东,而且张怀恩出自官宦之家,只不过因为家里的兄长犯下死罪,被朝廷满门抄家,就连自己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而家族发生变故的时候,张华安还是一个孩子,虽然说没有定他的死罪,但是却被送到变成了太监。
不过张怀恩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在皇宫里面积极生存,所以他一直都得到上级的赏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在明宪宗身边当差,并且因为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被提拔为内部总管,负责管辖皇上的日常生活。
而且张怀恩也非常正义,明宪宗中有一个宠妃叫万贵妃,因为争风吃醋,陷害了后宫的子嗣,但是张怀恩一直暗中保护一名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即使他都成为了太子,却也被万贵妃陷害,因为她想要明宪宗废除这个太子。
明孝宗与张怀恩
说到这个明孝宗,其实也是非常坎坷的,母亲纪氏只是一名宫女,偶然得到皇上的宠幸而怀孕,只不过却遭到了万贵妃的嫉妒,一心想要除掉她肚子里的孩子,只不过每次都能够逢凶化吉,最后也顺利产下明孝宗。
可是万贵妃并没有善罢甘休,甚至还派了一名太监去杀死在襁褓中的明孝宗,然而太监却不忍心,于是就禀告了张怀恩。
其实在纪氏怀孕的时候,一直都暗中保护她,于是他就瞒着万贵妃将明孝宗秘密养大。连明宪宗都不知道这个儿子的下落。
也是到了明宪宗的晚年,太监们才告诉皇上,于是明宪宗就派人将他们母子二人接回宫中,并且将他立为太子,可万贵妃再次从中作梗,明宪宗又想要把这个太子废除,甚至还将张怀恩贬回凤阳老家。
知恩图报的明孝宗
没过多久,万贵妃和明宪宗都相继去世,明孝宗登基为皇帝,而他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张怀恩接到宫中来,并且明孝宗在处理国家朝政的时候都会与张怀恩商讨,而张怀恩更是直言不讳,遇到问题会直接说出来。
或许是因为在张怀恩的陪伴下,明孝宗是明代难得的一位仁君,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据说在万历年间,朱国祯曾经评价他为贤主。后来张怀恩不幸去世,明孝宗非常的悲伤,而且还特地为他建造了祠堂,表示对他的敬重。
结语:在那个追求权力的社会中,张怀恩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不求回报的帮助皇帝,甚至还能够大胆的向皇上提出建议,如此赤子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明朝大太监」明朝大太监九千岁小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