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形存则神存,以下6个关于形存则神存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呢?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强调形是世界的本源,他虽然认为物是世界的本源,但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物的具体形态,所以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认为,阴阳是世界的本源,阴阳也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是唯物主义,但是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有了很大的出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里所指的物质不是植物的具体形态,而是具体物的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的总结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是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的核心思想。《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原文(节录)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译文:
有的人问我说:“灵魂消亡了,怎么才知道其消亡了呢?”。
我回答说:“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合一的,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
扩展资料: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
《神灭论》的发表,大大地震惊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极为慌张,于是出现了竟陵王萧子良凭借宰相的权力,慌忙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
但由于他们讲不出象样的道理,尽管人多势众,也没有压倒坚持真理的范缜。佛门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讲究孝道为武器,撰文立着,企图一下子封住范缜的口,他带着嘲讽的口吻说:“呜呼!
范子,你怎么竟连自己的祖先在哪里都不知道!”但范缜当即反唇相讥说:“呜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杀身去追随它们呢?”王琰哑口无言,败下阵来。萧子良又派名士王融到范缜那儿,企图用官位加以利诱,王融对范缜说:“神灭之说既然是异端邪说,而你却坚持己见,恐怕会有伤名教。
=以你出众的才华和美德,何愁官至中书郎。而你为什么要违背众人的信仰,自讨身败名裂呢?”范缜听后哈哈大笑,回答说:“倘若我范缜肯于出卖人格,背叛信仰去捞取官位,恐怕早就当上尚书令、尚书仆射一类的高官,你那个中书郎又岂在话下!”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是由谁提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1.行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的肉身存在的灵魂存在肉身消亡,灵魂也就一同消亡了!
这一思想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神灭论》中的核心观点,是一种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2.其所出原文如下: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
答曰:“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3.范缜无神论思想的发生背景: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但在东汉政治清明的时期,佛教对我国思想界的影响甚微。但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生活痛苦,精神缺乏寄托,中国传统的儒学教条遭到了质疑,佛教乘虚而入,影响我国的思想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于我国的南北大地。
佛教的兴盛,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他们将佛教用作麻痹人民思想的工具。佛教寺院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占有土地,占有劳动力嗯,逐渐形成了僧侣地主阶级。
僧侣地主阶级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服务,他们联合在一起残酷的剥削人民。所以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屡次遭遇反对,南北朝时期就发生了三次灭佛运动。为了彻底的摧毁佛教思想对人民的麻木作用,只有摧毁他的学说基础及灵魂不灭的观点。
佛教的根本主张是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不死,只是离开这个躯体并转移到另一个躯体之中,这些主张是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的基础。思想界是围绕着三个问题对佛教的思想基础进行质疑,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神灭与神不灭,有无因果报应,有无轮回。
范缜,字子贞,汉族,南朝武阴人。除了彻底的无神论思想写成了《神灭论》,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作用。
范缜认为,形神是二而一的统一体,二者虽然有区别,但彼此不能分离。神离开形不能独立存在,形离开神也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正确解释了形神关系,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说法。
形存则神存属于什么唯物主义
“形存则神存”出自范缜的《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乡舞阴人,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其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毁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范缜在“形神相即”,“不得相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形质神用”的著名论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决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这就克服了以往神灭论者把精神看作是一种精气,不了解精神是物质的属性,由物质派生的局限。
意思和今天的普通人的常识相同,也就是说,思想只是(物质的)大脑的运作结果,大脑没有了,思想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不过古代这个“神”还包括灵魂,不仅仅是思想世界。另外,古人认为思维的地方是“心”,而不是今天的大脑。
唯物论认为思维只是人的物质身体的活动结果,只是这种活动是自然界的高级形式,没有了这种物质身体,也就不存在思维。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主义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唯物主义观点。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朝齐梁范缜提出的无神论形神观,出自《神灭论》。他主张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为论证这一观点,提出四个子命题,即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生形质用和神必有本。
无神论并不是今人的创造发明,不少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写了许多宣传无神论的著作和文章。因要反驳《答宗居士书释〈均善论〉》、《达性论》、《神灭论》、《法性自然论》等文章,前代佛教无意保存了大量儒道真实史料,辛谞的《齐物论》、吕才的《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就是这类例子。范缜的《神灭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认有全知者存在。唯物主义认识到上述论断包含矛盾,但是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而是把它承认下来,一神论也承认矛盾是存在的。
根据本原数目的不同,唯物主义分为两种,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一个本原,也称之为机械的唯物主义。二元论的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和运动两个本原,也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分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运动,对人的运动也不作生产、实践和思辨的区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一样的,可以用时间作为尺度统一衡量。
精锐教育:“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的。
选段: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译文:
形体就是物质,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那么精神也随之消亡。
扩展资料:
《神灭论》一文,继承发展了前代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并在同神不灭论的斗争中吸取了有益思想资料,比较正确地论证了形神关系。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命题,认为人的精神只是形体所发生的作用和功能,而形体则是精神所从属的实体。形神相即不离,精神不可能在形体之外单独存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用“刃利之喻”说明形神关系。
“形质神用”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无神论形神观的最高水平,是以传统方法论对形神之辩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总结。此论为中国思想史上反对佛教“神不灭”论、“因果报应”宗教道德观的最有贡献的文献之一。后收入《弘明集》、《全梁文》等。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形存则神存」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观点》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