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蜚蠊,以下6个关于蜚蠊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蜚蠊怎么读音是什么
曱甴(yuēyóu) “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 广州话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叫作“曱甴”,但读音是yuēyóu。
fěi lián ㄈㄟˇ ㄌㄧㄢˊ 蜚蠊 虫名。俗称蟑螂。生川泽及人家厨灶间,种类很多。因体有恶臭,常沾污食物,传染疾病,但也入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蜚蠊》:“蜚蠊、行夜、蛗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
蟑螂的俗名叫什么啊?
蟑螂的学名叫蜚蠊,各地的俗称很多,有茶婆虫、茶婆子、偷油婆、货郎、灶蚂蚁、香娘子、负盘、石姜、滑虫 最有名的当属''小强''了
蟑螂的别称叫做蜚蠊。
潮州俗称:曱甴(yuē yóu)。
西南俗称:灶蚂蚁(zàomǎyī),蟑蚂蚂(zhāngmǎmǎ),由于出没于灶台等处,云南人形象地称为灶蚂蚁、蟑蚂蚂。
桂林话俗称:骚甲子。
武汉话俗称:灶妈子 (zào mā zi)。
重庆话俗称:偷油婆 (tou you po)。
扩展资料
蟑螂危害
蟑螂可人工感染导致亚洲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结核等病的细菌。蟑螂可携带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绕虫、鞭虫等多种的蠕虫卵。它们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短膜壳绦虫、瘤筒等多种线虫的中间寄主。蟑螂也可以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
由于它们的侵害面广、食性杂,既可在垃圾、厕所、盥洗室等场所活动,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们引起肠道病和寄生虫卵的传播不容忽视。甲由”的读音是yuē 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粤语里的发音为gad zad,普通话最接近的读音是“嘎砸”。在吴方言中,音同“促掐”,指代的不是蟑螂而是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
扩展资料:
在苗语中将蟑螂叫做“刚叟”、“刚啥”,强盗虫。在苗族中是富贵繁荣的象征。传说有户人家建立新房,打上新灶,不几天,大量蟑螂云集灶沿,偷吃食物。
这家主妇由于会吃会算,家业很快兴盛起来,蟑螂也越集越多。数年后,主妇暴病死亡,家业衰败,灶头也很少闻到油气。蟑螂也销声匿迹。至今,苗族多数人家不许杀灭蟑螂,并称为之富贵虫。此外,因为它的气臭如廉姜, 故称“蜚蠊”、“石姜”,又讳称“香娘子”。
蜚蠊有什么特征?
昆虫纲(Insecta)的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
总体特征: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225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室内。
蟑螂的另一个名称是什么?
蟑螂的中文学名是蜚蠊,别称有:黄嚓、曱甴、小强、黄婆娘、偷油婆、鞋板虫、油灶婆等。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学名)的昆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蜚蠊目( Blattaria) , 俗称蟑螂, 是常见的医学昆虫。
蟑螂中只有大约数十种会入侵人类家居,还有数种被人类饲养为宠物及作为宠物的粮食外,绝大部分品种只能在野外山涧树林或昆虫博物馆中见到。
蟑螂与其他昆虫的祖先最早是海底的海蝎、螃蟹等节肢动物进化而来,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仍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扩展资料:
白天蟑螂不易被发现,它活动时间主要在夜间,晚11~12点才出去,凌晨1~2点到达了活动了高峰,早上4~5点就回去了。常常是你上班它休息,你休息时它就上班了,很难除掉。
蟑螂几乎什么都吃,木头、纸张、胶水、衣服甚至人吐的痰它都吃,当然它最爱吃的还是甜食。有学者进研究发现,蟑螂的消化系统中有一种共生菌,吃的东西都能转化成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蟑螂,雅称小强,缘自其惊人的生存和繁殖本领。蟑螂通常45天就是一个繁殖周期,产的卵很像豆荚,外面有卵壳,一个里面有40~50个小蟑,杀虫剂根本进不去。母蟑螂会一直携带着卵壳,直到快成熟时才产下,保护后代繁衍。
蟑螂在我国主要是两种,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南方主要以美洲大蠊为主,北方以德国小蠊为主,因为它对湿度要求高,卫生间、厨房、水池等地方比较多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蟑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蟑螂博士巧斗蟑螂
蜚蠊是害虫吗?
fěi lián 虫名,别名负盘,蜚蠊俗称蟑螂,属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蜚蠊成虫椭圆形,背腹扁平,体长者可达100mm,小者仅2mm,一般为10~30mm,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因种而异,体表具油亮光泽。 头部:小且向下弯曲,活动自如,y字形头盖缝明显,大部分为前胸覆盖。复眼大,围绕触角基部;有单眼2个。触角细长呈鞭状,可达100余节。口器为咀嚼式。 胸部:前胸发达,背板椭圆形或略呈圆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前翅革质,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盖;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翅的有无和大小形状是蜚蠊分类依据之一。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平而阔大,几乎覆盖腹板全部,适于疾走。 腹部:扁阔,分为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第10节背板上着生1对分节的尾须。尾须的节数、长短及形状亦为分类的依据。雄虫的最末腹板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雌虫的最末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鞘的作用。 生活史:蜚蠊为渐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 卵及卵荚: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卵鞘(卵荚)。其鞘坚硬、暗褐色,多为长1cm,形似钱袋状。卵成对排列储列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夹于腹部末端,少数种类直至孵化,大多数种类而后分泌粘性物质使卵鞘粘附于物体上。每个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态及其内含卵数为蜚蠊分类的重要依据。卵鞘内的卵通常1~2个月后孵化。 若虫:蜚蠊有一个预若虫期,即在刚孵出时,触角、口器及足均结集在腹面不动,需经一次蜕皮,才成为普通活动态的若虫。若虫较小,色淡无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5~7个龄期发育才羽化为成虫。每个龄期约为1个月。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约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个或数十个不等。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虫种、温度、营养等不同而异,一般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寿命较短。 生态:1.食性 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为食,尤嗜食糖类和肉食类,并需经常饮水。蜚蠊的耐饥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存活9~11天,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过度饥饿下,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鞘。 2.栖息与活动 大多数种类蜚蠊栖居野外,仅少数种类栖息室内。后者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些种类尤其喜栖息于室内温暖、且与食物、水分靠近的场所,如厨房的碗橱、食堂的食品柜、灶墙等处的隙缝中和下水道沟槽内。蜚蠊昼伏夜行,白天隐匿在黑暗而隐蔽处;夜间四出活动,夜晚9时至夜间2时为其活动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钟可达21m。有翅种类的飞翔力甚差,飞行距离一般仅限于室内。蜚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3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气味特殊的棕黄色油状物质,是其驱避敌害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该分泌物留于所经过之处,通常称之“蟑螂臭”。 3.季节消长与越冬 蜚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蜚蠊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我国室内蜚蠊主要种类: 1.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体长1.2~1.4cm,呈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黑色纵纹。卵鞘小而扁薄,内含卵20~40粒。是我国的广布优势种,多见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内。 2.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体长约3.5~4.0cm,呈暗褐色。触角甚长。前胸背板边缘有淡黄色带纹,中间有褐色蝶形斑。卵鞘内含卵16粒。亦为我国广布优势种。多见于厨房、贮物间和卫生间等处。 此外,还有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黑胸大蠊(p.fuliginosa)和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与疾病的关系 蜚蠊能通过体表或体内(以肠道为主)携带多种病原体而机械性地传播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从蜚蠊体内分离到疾病杆菌5株,沙门氏副伤寒甲、乙菌5株,绿脓杆菌43株,变形杆菌8株,青霉、黄曲霉等多种霉菌,腺病毒60株,肠道病毒血清型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8株和肝炎表面抗原,还检出蠕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绦虫等)卵和阿米巴、贾第虫包囊。 蜚蠊还可作为长膜壳绦虫、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念株棘头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此外,国外报告蜚蠊可成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 防治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时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时根据蜚蠊的季节活动规律,集中力量,反复突击,以彻底消灭之。 1.卵鞘 人工清除柜、箱、橱等缝隙内的卵鞘,予以焚烧或烫杀。 2.成虫 除用诱捕器或诱捕盒捕杀外,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灭。近年来,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制成“蟑螂笔”在蜚蠊出入处涂划,或制成药片、药纸、药板等放置于其活动场所,或制成涂料喷于室内墙面,效果均较好,适合于家庭使用。 除家庭外,对旅馆、饭店和车、船等交通工具也需采取措施。据认为,在这些场所,采用喷洒(如用二氯苯醚菊酯)加毒饵(如用敌百虫)的防治系统可收到较显著的效果。但需注意安全和及时清除死亡虫体。此外,据报告蜚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易产生抗性,值得重视。 蜚蠊亦可入药,常见种类是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背隆腹平,胸部有绒毛;雄有翅,雌无翅。中华地鳖(p.sinensis)。释名为: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气味:咸、寒、有毒。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附方 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
什么是蜚蠊?
蜚蠊 拼音:fěi lián
(蟑螂) (zhāng láng)
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 美洲大蠊
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一说225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室内。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蜚蠊」蜚蠊的前翅是什么类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