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珙县悬棺,以下6个关于珙县悬棺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悬棺是什么地方的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最具特色和包涵神秘色彩的丧葬习俗要数悬棺。 悬棺是什么地方的风俗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僰人悬棺景区位于宜宾地区珙县境内,面积130平方公里。僰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悬棺葬是僰人的一种特殊葬俗。悬棺在国内分布面较广,但现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至今在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00多具棺材。 麻塘坝亦称僰人人沟,距珙县城60公里,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峭壁上现存有悬棺160多具,距地面一般高约二十五至五十米左右。苏麻湾距麻塘坝10多公里,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可顺水泛舟观悬棺。
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
悬棺葬是古僰族的葬式。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是古代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生活的人采用的最多的一种祭祀方式,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扩展资料
僰人悬棺景区位于宜宾地区珙县境内,面积130平方公里。僰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悬棺葬是僰人的一种特殊葬俗。悬棺在国内分布面较广,但现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至今在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00多具棺材。
古人所谓的“悬棺葬”,是如何把沉重的棺木放到悬崖边上呢?
这个问题的着眼点很有意思。毕竟将如此沉重的棺木升到几百米的高空进行安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古人会发挥什么样的聪明智慧,解决这一难题呢?
(一)为何悬棺
1.地理原因
悬棺大部分都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或者靠近沿海的地区,那里气候潮湿,如果棺木埋入土里很快就会腐烂朽化。再者,棺木远离地面也可以使遗体不受野兽侵扰。所以,为了完好地保存亲人的尸骨让逝者安息,古人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启了悬棺葬。
2.避免战乱
关于悬棺的最早记载是出现在三国时期,当时由于战乱频发如果实行土葬,陵墓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战争的打扰,或被盗掘或被破坏,为了不使离去的亲人再受扰,所以很多人就把去世的亲人安葬在悬崖之间避免战祸。
3.精神信仰
在某些少数民族心目中,将棺木放在高处,似乎更加有利于接近心目中的天国,为了让灵魂更快地升入天空之上,庇护后人,所以很多人选择死后将其尸身放置于棺木中,悬棺于高山之上。
(二)悬棺之制
所谓悬棺,就是将盛放有尸体的棺木安置于悬崖之上的做法,这其实属于崖葬的一种,是中国南方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常用的葬俗之一。
而在重庆地区的巫溪县共计发现棺穴274座,其中以巫溪荆竹坝悬棺群最为典型,分布于高出河面100-400米的悬崖边上,现存悬棺24具。这些棺木大多成组排列,直接搁置于岩壁狭窄而绵长的平台上,上面岩石突出,形成了天然的岩棚,可以遮风挡雨。
而这些棺木则为整块楠木挖制而成,棺盖与棺身以字母榫叩合,制作比较粗糙。
悬棺的重量,根据考古现场考察的情况来看,荆竹坝第18号是其中体积最小的,“实称80公斤,若连同两具尸体和随葬物品,总重量绝对不低于150公斤”。
(二)悬棺之法
对于如何将悬棺抬升至高处,其实学界早有研究,以四川大学考古系对于悬棺的考察成果来看,对此提出了四点设想。
一是化零为整,即事先在崖底就把棺材分为棺盖、底板、椁板等几个部分,然后分别运送到悬崖上,然后在崖上组装成型,再送尸体入棺。
二是吊运上崖,即直接把装有尸体的棺材吊上悬崖,有的棺木上有耳,孔洞。有的额崖顶边缘则保留着牛鼻孔痕迹,可能都是为了便于吊运棺木。
三是横行崖上,即在有水平层理形成岩缝的地方,可以沿着岩缝横行,直接运送棺木。
四是利用孟良梯,即在绝壁之上人工开凿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形成“之”字形排列,然后再石孔中插入木棒,如同阶梯一般,人们则在其上进行通行与搬运。
总结:悬棺的升置方法,的确是一个谜团般的存在,而在不同地区可能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具体方案的施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地地质条件如何。
悬棺是什么地方的风俗?
悬棺是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风俗。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 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
悬棺的含义
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珙县悬棺要门票吗
贡献悬棺是需要门票的。 贡献悬棺位于四川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门票:20元,儿童票1.2-1.4m半票 10元/人 1.2m以下免票,老人票60-70岁持老年证购买 10元/人。 路线建议从宜宾走,乘火车至珙县,再换乘汽车麻塘坝和苏麻湾,这里是悬棺最为集中,也是最便于观看的地方。 住宿:前往珙县悬棺,由于距离远,自然免不了要住宿,首先,如果要好好的了解悬棺,最好是在洛表镇上住宿,当地只有2-3家普通招待所,最干净的一家是金利来饭店,提供吃住及停车服务,只有6间客房有卫生间,其余都是三人间,房间还算干净,均无空调电话,价格也在10-20元之间,餐还算可口。很多老外都要在此住宿2-3天。
千年的“人棘人悬棺”葬的是什么人?
在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地区,有两条平行的长江小支流,东边的一条名叫南广河,西边的一条名叫横江。两条河流都是从南向北汇入长江。但是,与这两条河的流向相反,这里的山势却是从北向南逐渐从砂岩的低矮缓山向石灰岩的崇山峻岭过渡。在这两条河的中上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的东北部地区,崖葬的分布十分广泛,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悬棺而葬。这些崖葬的分布是以四川省的珙县和兴文县为中心,此外还有四川省的筠连、高县、宜宾和云南省的盐津、威信、镇雄、昭通等县市。
这一带在古代一直是属于濮僚系统民族之一的人居住的地区。以现在的宜宾市为中心的四川南部地区在秦汉时期被称为“道”。“道”是当时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县”平级。根据古代文献的解释,有蛮夷聚居的县就称为道。当时的四川南部地区因为主要居住的是人,所以被称为道。人在上古的时候曾经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在秦代时他们的首领曾被册封为侯,后来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也就被称之为“侯国”。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这些崖葬就是人的遗迹。
为了研究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探明悬棺的年代、内涵和所属的民族,从而揭开千年“人悬棺”的隐秘,早在1946年时就有学者来到这里取下了6具悬棺。1974年7月至9月,四川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和珙县文化馆的文物工作者一起,又对珙县麻塘坝的悬棺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考古清理发掘。他们在邓家岩取下了7具悬棺,又在白马洞取下了3具悬棺。由于这次取下的10具悬棺是经过正规的科学发掘和科学的整理报导,从而使人们对川南地区的悬棺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初步了解。
1974年取下的10具木棺都是水平地放置在崖壁的木桩上面。一具木棺一般放在2根~3根木桩上。而木桩则是钉在宽度和高度大概为12厘米,深度大概为17厘米的人工开凿的方孔内。邓家岩的7具木棺距地面的高度最低的是18.15米,最高的是25米,而白马洞的3具木棺距地面的高度最低的是42.6米,最高的是43.6米。
取下的木棺一般都是长2米左右,最长的有2.2米。木棺的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高度和宽度都是50厘米左右,小的一头的高度和宽度都是40厘米左右。木棺棺盖的形状有两种:一种的盖顶是弧形,一种的盖顶是两面斜坡的屋顶形,此外还有的盖顶形状介于二者之间。在有的木棺的端头还钉有一块木雕装饰,它的形状既像手掌又像是火焰。这种装饰的具体涵义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在有的木棺的端头横着钉有两根木棒,大概是为了抬棺所用。
木棺都是用整木挖凿而成,木棺的内外都不髹不漆,木纹清晰可见。从木棺上残存的痕迹来看,显然在制作木棺时,没有用过木锯,而可能是用铁斧和铁凿挖成的。棺盖和棺身之间有子母榫扣合,目的是为了防止棺盖脱落,在棺盖和棺身之间还用铁抓钉扣紧棺身和棺盖。木棺的木质坚硬,历史文献和民间都传说是用马桑木制成,但经过专家的鉴定用的却是楠木。
这些悬棺中的随葬物品不多,除了衣服之外,10具悬棺中随葬的所有物品一共只有40多件,一具木棺中最多的随葬物品也只有6件,有的棺内一无所有。这些随葬物品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品,种类和质量也差别不大。保存下来的有丝织品、麻织品、陶器、竹木器、瓷器、铁器、漆器、铜器等等,其中以麻织品和竹木器的数量最多。
经过清理的悬棺,在棺盖和棺身之间都被鸟雀打开了大小不等的孔洞,于是鸟雀在棺内筑巢栖息。所以,棺内杂草、树枝、羽毛和泥沙层层相间,填满了棺内。经过了考古学家们的悉心清理,小心剔除这些外来杂物,才使得棺内的原物重见天日。
经过清理以后,可以看出棺内的人骨架保存得基本上完好,死者当年是仰身直肢地躺在棺内,左右手平放在身躯的两侧。随葬的物品都放在棺内,其中绝大部分都放在头部或者脚部的两侧,还有个别的是放在左右手的两边。尸体当年是穿着各种入葬的衣服,有的还要用素面的麻布或者是有彩绣的麻布裹住尸体,再用针线将麻布缝合。例如在1946年取下的6具木棺中有3具木棺的保存情况较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死者入葬时他们所穿着的服装情况。
5号棺的死者是一个男性。在他穿着的服装外面还裹着彩绣的麻布。上身的外面第一层到第四层穿的都是对襟的绣花马褂,有丝绸的,也有麻布的。最里面两层是两件丝绸的深蓝色上衣。下身穿的是两件丝绸的彩绣短裤。在短裤的左右下方各绣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图案,左边是四个汉字的“王”字,右边是四个“?”。脚上穿着麻布的袜子。这个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所以才能在短裤上绣有“王”字。而“?”符号是佛教中常用的图案,也出现在这个死者的服装上,这也许是为了向人们显示他作为政教合一的首领的地位吧。随葬多件丝绸的服装也显示出死者生前的富有。除了服装之外,还有5件随葬物品,即麻网袋、竹筒、竹簸、瓷酒杯和陶碗各一件。
6号棺的死者也是一个男性。他的最外面第一、二层穿的是黄色丝绸的通身长衫,第三层是麻布的通身长衫。第四层到第七层是白麻布的上衣,有花边的彩色绣花。第八层是一件蓝色的对襟短内衣。最里面两层是白麻布的对襟内衣。下身穿的是一条彩绣短裤。小腿上还绑有彩绣的绑腿。死者的随葬物品也有5件,有麻网袋、竹簸、木碗、牛角和剑形木板各一件。死者的身份可能是一个巫师,而绑有鸡骨的剑形木板和牛角大概就是他作法的器具。
4号棺的死者是一个老年女性。她的头上戴着露顶的蓝色丝绸披风,镶有花边。披风垂在身体后面。上身的胸部和腹部各有一条方巾覆盖着,方巾大概一尺见方。在胸巾的内面缝有三个小的香囊。上身最外面一层的服装是一件对襟的麻布长褂,一直到膝部,长衫上还镶有花边和彩绣。上身第二层到第七层服装是麻布的坎肩,没有袖子,但是也镶有花边和彩绣。下身最外面一层服装是一条左右开缝的麻布裙子,镶有花边。下身第二层是一条夹层的裙子,外层是天蓝色的丝绸,内层是红色的里子。下身第三层是一件深蓝色的通身麻布褶叠裙。下身第四层到第六层是三件白麻布的通身褶叠裙。最里面有四条短内裤,两条白色的,两条蓝色的,短内裤的两边都有彩绣。短内裤的下面有蓝色的花边裹腿。这个老年妇女的服装如此华贵阔绰,数量众多,也一定是一个上层社会的妇女。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珙县悬棺」珙县悬棺之谜》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