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丁达尔效应是什么现象,以下6个关于丁达尔效应是什么现象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丁达尔现象定义及产生原理是什么?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或者丁铎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廷得耳效应。
2、产生原因: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真溶液粒子半径一般不超过1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半径在1~100 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扩展资料:
1869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发现了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 nm)散射而形成的。它在实验室里可用于胶体与溶液的鉴别。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散射光的强度,还随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加,因此进行实验时,胶体浓度不要太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达尔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体
什么是「丁达尔效应」?它主要用来解释什么现象?
丁达尔效应是指太阳投射时,产生的光线,用来解释光的散射现象。
丁达尔效应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在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 ”
摄影界也叫它“耶稣光”,一般出现在清晨、日落时分或者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大气中有雾气或灰尘,刚好太阳投射在上面,被分割成一条条,有时一大片,显得特别壮观。
扩展资料:
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
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真溶液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直径在1~100nm。
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什么是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产生原因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液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大小在40~9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5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
什么是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的产生原理、效果表现是什么样的?还能利用丁达尔效应自制彩虹雨,你学会了吗?
丁达尔现象是什么?
赵薇说的丁达尔现象是什么?能杜绝吗? 2014.01.10 星期五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fengfeixue0219 (分子植物学在读博士) 最近,著名影视明星赵薇发布了一条呼吁少放烟花爆竹、治理雾霾天气的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微博中一句“从身边小事做起,杜绝丁达尔现象”又带给大家一个新名词“丁达尔现象”。什么是丁达尔现象?它和雾霾是什么关系?丁达尔现象能够被杜绝吗? 丁达尔现象,是由英国科学家约翰•丁达尔于19世纪中期进行研究而得名的。简单来说,丁达尔现象就是一束光在通过分散有一定大小颗粒的分散系(包括液体和气体)时,能产生一条明显可见的光路的现象。 那么,这条光路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由分散系中存在的颗粒物质对光的散射造成的。如果分散系中颗粒的大小可以和入射光的波长相当(一般来说即大于入射光波长的1/10,对于可见光来说大小约超过数十纳米即可),当光照射到这样的颗粒上时,会有一部分光随机的向其他方向发散开来,这就造成了光的散射。这些不再沿着照射方向传播的光被我们看见,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光路。 不过,如果颗粒太大或太小,都会对散射发生影响。如果颗粒太小,这种单纯改变光路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就会变得很弱,使得丁达尔现象不再显著。当颗粒直径达到分子尺度时,另一种依赖于入射光波长散射模式(称为瑞利散射)成为主导因素,而瑞利散射由于各个小颗粒之间光线的相干,因此不能形成可见光路。利用丁达尔现象的这一特性,可以作为区分分散质以单独分子存在的溶液,以及以分子团(大小介于1-100纳米之间)存在的胶体的依据。以另一方面,如果颗粒过大,那么颗粒对光线的反射成为了主导因素,同样不利于丁达尔现象的产生。 那么大家应该知道雾霾和丁达尔现象的关系了:在雾霾天气中,有大量不同大小的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之中,这些颗粒中较小的部分,其大小能够满足丁达尔现象产生的条件,因此若在雾霾中打开路灯或车灯,就能看见典型的丁达尔现象的光路。因此说,雾霾的确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可以被“杜绝”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恰当。丁达尔现象是分散系的光学特性,只要分散系中的颗粒大小符合要求就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此外,丁达尔现象只对颗粒大小有要求,而对颗粒成分并没有要求,雾霾形成丁达尔现象,只是由于悬浮颗粒大小符合罢了。其实,在干净的环境中,如果有薄雾飘过,一样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不过要指出的是,在较厚的雾中,由于水滴颗粒较大,这时光线在小水滴间的漫反射对光路的产生贡献更大。毕竟我们能看到那白雾正是光线反射的结果。 综上,丁达尔现象本身是无法杜绝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尾气排放、少放烟花炮竹等方式减少雾霾颗粒。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我们的努力,的确可以杜绝由于雾霾形成的丁达尔现象。
何谓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丁泽尔现象、丁泽尔效应。
1介绍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 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上述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1]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命名始源
1869年,英国科学家约翰·丁达尔研究了丁达尔现象
3产生原因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液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大小在40~9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5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1]
4实验例证
丁达尔现象
1869年,丁达尔发现,若令一束汇聚的光通过溶胶,则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其他分散体系产生的这种现象远不如胶体显著,因此,丁达尔效应实际上成为判别胶体与真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如图所示为Fe(OH)3溶胶与CuSO4溶液的区别。[1]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00nm之间,当光线射入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分散质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使体系呈现混浊。
(2)当光线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半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胶体现象
1869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发现了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的实际应用
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它在实验室里可用于胶体与溶液的鉴别。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散射光的强度,还随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加,因此进行实验时,胶体浓度不要太稀。
暗室现象
自然中的丁达尔现象
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一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胶体,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浑浊发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入射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振动,致使颗粒本身象一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丁达尔效应就是粒子对光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发散传播)作用的结果,如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灯的光束、晴天时天空中的蓝色,都是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根据散射光强的规律和溶胶粒子的特点,只有溶胶具有较强的光散射现象,故丁达尔现象常被认为是胶体体系。
树林现象
城市中的丁达尔现象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于这种自然界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5实际应用
它在实验室里可用于胶体与溶液的鉴别。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丁达尔效应是什么现象」丁达尔效应是什么现象暗指什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